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50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国海岸线甚长,沿海鱼类丰富。寄生于鱼体的吸虫种类繁多,其中半尾亚目(Hemiuroidea)吸虫是一大类群。根据Skrjabin与Guschans-kaza(1954—1960)多年的整理,包括有15科,36亚科和105属。Yamaguti(1971)将它们修订为1总科、8科、26亚科、97属。此类吸虫绝大多数寄生于鱼类(包括海水、咸淡水及淡水鱼类),少数也见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虽有些报道(唐仲璋,1951,1981;许鹏如,1954;叶英和吴淑卿,1955;唐崇惕和唐仲璋,1959;顾  相似文献   
32.
用固相亚磷酰胺法合成了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全长为173个核苷酸,它被分成8个寡核苷酸,分别在DNA合成仪上合成。经分离纯化后的寡聚核苷酸进行酶促连接,然后被克隆到噬菌体M13mpl8中,克隆经分子杂交、限制酶酶切以及DNA序列分析检测,证明合成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设计的完全一致。将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的DNA片段插入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休YFD59 HindⅢ位点中,建成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YFDl04,再将此质粒转化酿酒酵母,所得转化子经摇瓶发酵,发酵上清液用受体结合试验表明有人表皮生长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33.
在350m氦氧模拟饱和潜水过程中,对4名男性潜水员采用耳密度图导数图方法观察坐位踏车时心缩间期变化。在压力(300、230、135m)下和减压后的主要变化是等容收缩期、射血前期(PEP)和PEP/左室射血时间加大,与加压前比较有显著差异,尤其在踏车负荷加重时更为明显。提示心肌收缩力受高气压的影响而降低。  相似文献   
34.
1985年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法)检测出甲肝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有甲肝抗原(HAAg)存在,继而又将HAAg阳性白细胞直接种入PLC/PRF/5细胞,分离到两株甲肝病毒(HAV)NJ—3株和H—1株。为了弄清白细胞所携带的病毒究竟仅为吸附吞饮,抑或能在其中复制增殖,我们将分离到的HAV用正常人血白细胞进行体外增殖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从黑刺齿耳[Steccherinum adustum (Schw.)Banker][1]中分离出一种抗真菌抗菌素——黑刺菌素。该抗菌素是用乙醇从菌丝中抽提出的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62.5—63.5℃,分子式为C11 H8O30。它对某些真菌有活性。根据其物理一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抗菌素.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腺瘤患者及健康体检志愿者的血清样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验检测血清GDF-15、G-CSF;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GDF-15、G-CSF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GDF-15、G-CSF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DF-15、G-CSF水平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GDF-15、G-CSF水平高于结直肠腺瘤患者及健康体检志愿者(均P<0.05);血清GDF-15水平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均P<0.05);血清G-CSF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均P<0.05);Kaplan 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血清GDF-15低表达、G-CSF低表达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分别高于血清GDF-15高表达、G-CSF高表达患者(均P<0.05);ROC分析结果表明,血清GDF-15、G-CSF有较好的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血清GDF-15、G-CSF联合应用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76、0.863。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GDF-15、G-CSF水平升高,且均与患者病情恶性进展、不良预后相关;血清GDF-15、G-CSF是诊断结直肠癌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37.
天然抗氧化剂对于清除人体内自由基、保障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藻蓝蛋白(phycocyanin, PC)是蓝藻等藻类细胞内的一类特殊色素蛋白,具捕获光能的功能。体外研究发现,藻蓝蛋白具有较显著的抗氧化、抑癌细胞增殖等生物活性。试验利用食源性的拟球状念珠藻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es)的基因组DNA为材料,借助PCR扩增克隆葛仙米藻蓝蛋白两个重要亚基α与β基因,Ns-PC-α和Ns-PC-β。结果表明,葛仙米基因组中,Ns-PC-α和Ns-PC-β基因编码框长度分别为492 bp和522 bp;Ns-PC-α和Ns-PC-β基因以双顺反子形式存在,Ns-PC-α位于Ns-PC-β下游。Ns-PC-α和Ns-PC-β分别编码由163与17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Ns-PC-α和Ns-PC-β亚基蛋白多肽链中共含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Ns-PC-α的第85位与Ns-PC-β中的第83位氨基酸残基和第154位氨基酸残基),很可能是藻蓝胆素的结合位点。原核表达显示Ns-PC-α和Ns-PC-β分子量为近18 kD,Ns-PC-α比Ns-PC-β略小,与预测结果一致。模拟其高级结构,发现Ns-PC-α和Ns-PC-β单亚基均含有7个α-螺旋,除N端α-螺旋外,其它几个α-螺旋进一步折叠形成疏水核心区;并且,Ns-PC-α和Ns-PC-β结构上能够较好吻合,形成一稳定而封闭的单体,弧度近2π/3。Ns-PC-α和Ns-PC-β组成的这种单体结构是其进一步建构圆盘状三聚体Ns-PC-(α/β) 3的重要基础。本研究结果为食源性念珠藻葛仙米藻蓝蛋白抗氧化功能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8.
2011年安徽白鹭洲发现战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楚国贵族墓葬,因墓主人头发和发簪保存完好、墓主身份显赫而备受关注。该头骨保存完整,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根据骨骼的形态推测其为女性,年龄为35-39岁。为展现该地区战国贵族妇女的容貌、丰富该地区考古多样性提供研究材料。本文首先使用高分辨率CT对该个体的头骨及下颌骨进行了扫描和重建,然后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颅面复原方法实现生前容貌基本形态的复原。最后,结合考古资料,利用三维模型处理软件对面貌复原模型及其发饰进行了三维建模和纹理贴图等处理,提高了颅面复原模型的真实感,生动形象地再现战国贵族女性面部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9.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的生计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下降使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大幅降低。多尺度评估能够说明不同尺度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有利于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符合国情的决策建议。2013年12月,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通过第一轮工作方案, 决定开展“区域/次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简称“区域评估”), 即评估亚洲-太平洋(简称亚太)、美洲、非洲以及欧洲-中亚四大地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区域评估报告及其决策者摘要已在IPBES第六次全体会议上(2018年3月, 哥伦比亚麦德林)审议通过。本文概述了四大地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的进展、面临的主要危机和机遇, 探讨了评估对其他国际进程的影响, 综合分析了各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以及各区域评估结果的差别, 总结了评估的政策经验, 以期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0.
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可揭示种群遗传和进化信息, 为制定濒危物种保护措施、指导恢复实践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分子标记在濒危物种保护过程不同环节中的应用, 包括: (1)正确识别保护单元, 如排除隐存种和杂交种的影响; (2)确定优先保护单元, 包括优先保护区域、优先保护物种、优先保护种群等; (3)指导迁地保护; (4)对保护工作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文章最后探讨了分子标记应用于保护的发展方向, 如开展长期的种群遗传组成监测、切实应用于保护管理实践、将基因组学等遗传信息用于全球变化背景下保护策略的制定等, 期望为分子标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