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01.
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生物量和碳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攀新  宋于洋  周朝彬 《生态学报》2014,34(14):3962-3968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准噶尔盆地建群种和优势种,因此,研究其群落的生物量及碳汇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以研究区内10个固定样点为研究对象,样地内每木检尺,并结合梭梭群落各组分含碳率的实测值,对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通过实测数据及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梭梭的生物量随树龄增加逐渐增大,从0—5龄时1.9948 kg增加到了21—25龄时61.6480 kg,进入26龄以后,梭梭枝条出现部分枯死,其中粗枝生物量是地上生物量的主体(所占比例平均为63.53%)。2不同龄级梭梭的含碳率在49.08与53.57之间变动,加权平均值为51.60,同一龄级之间各组分之间的含碳率变化以0—5龄级最小,其变异系数为1.72%,以21—25龄级最大,变异系数为6.78%。3梭梭群落其它组分的平均含碳率分别为灌木43.84%,草本39.13%,枯落物31.47%;土壤含碳率平均值为0.0310%,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4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碳密度为5815.7183kg/hm2,总碳储量为1919万tC,采用实测含碳率作为转换系数比缺省值0.5所得出的结果高1.53%。这些结果说明,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具备明显的碳汇功能,应加强管理,使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北疆地区碳交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2.
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远新  章守宇  王伟定  吴祖立 《生态学报》2014,34(17):4931-4937
以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特征为基础,并通过现场实验分析了环境因子(沉积物、暴波强度(wave exposure)、光照强度)对铜藻幼苗阶段垂直分布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藻的主要繁殖群体集中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121—240 cm的水深范围内,水深大于480 cm没有发现成藻植株;光照对铜藻的生长起重要作用,低光照强度可能不会导致铜藻的大量死亡,但明显抑制了铜藻的生长,248μmol m-2s-1的光照强度为铜藻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并没有导致铜藻幼苗大量死亡;低暴波强度虽降低了铜藻被移除的风险,但为沉积物和附生生物在铜藻附着基上的积累创造了条件,进而影响了铜藻早期定居阶段的存活;随着水深的增加,沉积物在附着基上的沉积水平显著增多(P0.01),沉积物长时间的覆盖导致了铜藻幼苗大量死亡。因此说,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03.
在查阅文献和标本的基础上,对贵州省拟大萼苔属Cephaloziella植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初步理清了该属植物在贵州的分布,确认贵州省拟大萼苔属植物有8种1变种。其中,刺茎拟大萼苔C.spinicaulis为贵州新记录种,并提供了该种的详细形态描述。本研究还编制了贵州省拟大萼苔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04.
以pETl5b-Hep I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出上游合有6×His标签的HepI基因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His.HepI转入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菌,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可溶部分用GSTrapFF和HisTrapHP柱两步亲和纯化,所得产物经SDS—PAGE检测,在66kDa和43kDa处显示特异条带,分别与GST.His.HepI和His-HepI融合蛋白预期分子量相符;最终His—HepI融合蛋白的比酶活为86.45IU/mg,纯度高达99%,与仅一步亲和纯化得到的GST.His—Hep I融合蛋白相比,进一步提高了纯化后重组肝素酶的纯度。本研究为制备高纯度的HepI提供了一种方法,对制备高安全性的LMWH和解析HepI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5.
凝胶基片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Bind-SilaneR处理的玻片上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层(15mm×15mm×20μm),戊二醛活化。与末端氨基修饰的寡核苷酸片段共价结合制成芯片。这种芯片能够区分液相中序列不同的Cy3标记的目标核酸。与平面基片相比,凝胶基片具有背景低、固定探针量高、杂交时间短的优点。将细胞因子IL-4、IL-5、IL-6、IL-7、ANG、I-309和VEGF的单克隆抗体加样于凝胶基片上制成蛋白质芯片,对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进行检测,发现乳腺癌患者细胞因子IL-4、IL-5、I-309和VEGF的表达量高于正常人的表达量,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06.
以识别戊型肝炎病毒(HEV)构象依赖性中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8C11、8H3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随机7肽库进行4轮筛选后,随机挑取单克隆噬菌体进行测序。合成优势7肽序列基因,将其插入HBcAg-AA78-83位置之中,进行原核表达,所获重组蛋白经蛋白印迹实验证实可与相应单抗结合,电镜下可见重组蛋白能形成与HBcAg相似的类病毒颗粒。化学合成单抗8H3筛选出的优势7肽,所获7肽经生物传感器结合实验证实与单抗8H3结合。这些结果提示用噬菌体7肽库可以筛选出部分模拟构象性表位的短肽,为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7.
小麦-华山新麦草抗全蚀病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H20和代换系H1的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H20和H1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范围分别为42~44和40~42,2n=44和2n=42的细胞频率分别为58.33%和90%;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1.55Ⅱ十0.90Ⅰ和20.74Ⅱ十0.52Ⅰ,22Ⅱ和21Ⅱ的细胞频率分别为61.56%和86.18%;与中国春测交,21Ⅱ十1Ⅰ和20Ⅱ十2Ⅰ的细胞频率分别为70.14%和88.59%。用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20和H1中均有2条华山新麦草染色体,他们的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n=44=42W 2N和2n=42=40W 2N。对全蚀病菌,H20表现近高度抗病性,H1表现中度抗病性。  相似文献   
708.
九龙山保护区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寮坑保护站为中心,在其周围随机设置6条样线,每隔200m地面距离设置固定样方,共设定442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并在其中设置灌木测量样方442个,草本植物盖度测量样方2210个。分春、夏、秋、冬4季记录样方的植被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食物丰富度、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1类生态因子,并用痕迹法检查样方是否被黑麂利用。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性的各生态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得到了黑麂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黑麂总体上倾向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乔木盖度60%-80%、灌木盖度中等(20%-60%)、草本盖度中等(20%-60%)、食物丰富度高(68%)和人为干扰距离远的生境,对海拔高度和坡位的选择表现出季节迁移性。  相似文献   
709.
葡萄酒苹果酸-乳酸菌精氨酸代谢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葡萄酒苹果酸-乳酸菌的精氨酸代谢会导致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增加,从而严重影响葡萄酒的饮用安全性。近年来研究表明,葡萄酒苹果酸-乳酸菌的精氨酸代谢途径是精氨酸脱亚氨基酶途径(Arginine deiminasepathway,简称ADI途径)。系统分析苹果酸-乳酸菌的ADI途径、精氨酸转运机制、ADI途径酶的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葡萄酒苹果酸-乳酸菌的精氨酸代谢对酿造优质葡萄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10.
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简要介绍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运用动态,并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