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为了检测RET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损伤过程中中脑黑质部位的表达变化,并探索其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本实验将C57BL/6 d、鼠分为三组:MPTP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小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慢性损伤模型,设立第一周到第六周六个时间点(1w-6w),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中脑黑质部酪氨酸羟化酶(TH)和PET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随给药次数及时间延长,悬挂实验中,MPTP组悬挂评分逐渐下降,MPTP组第三周给药以后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跳台实验中,小鼠受电击后跳上跳台的时间逐渐延长,错误次数逐渐增多.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在检测的各时间点,在小鼠中脑黑质一直有RET阳性细胞存在,且与TH阳性细胞共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H在给予MPTP后第三周表达开始降低,RET在给予MPTP后第一周和第二周持续高表达,并且也从第三周开始,其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这种表达变化提示RET的表达与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检测NCAM.140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损伤过程中中脑黑质部位的表达变化,探索其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小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慢性损伤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中脑黑质部酪氨酸羟化酶(TH)和NCAM-140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小鼠中脑黑质一直有NCAM-140阳性细胞存在,且与TH阳性细胞共表达;TH在给予MPTP后第三周表达开始降低,NCAM-140在给予MPTP后第一周至第三周持续高表达,并且从第四周开始,其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NCAM-140的表达与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3.
基于海口市1961—2007年的气象资料以及1989—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对海口市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1961—1990年相比,海口市1995—2007年气温呈明显的增高态势,年均增温0.93 ℃;而相对湿度则明显降低,年均湿度降低了3%;海口市年均气温、年均相对湿度与城市化水平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说明城市化较好地解释了近20年来海口市气候要素的变化.海口城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气候环境要素,而且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使酸雨次数增加、年均酸雨pH值降低.  相似文献   
64.
氮磷添加对红壤区城郊湿地松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易导致城市森林氮(N)沉降和磷(P)富集,进而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产生影响。以位于南昌市郊的湿地松(Pinuse lliottii Engelm.)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模拟N沉降(10g N·m-2·a-1,[N])、P积累(2.5g P·m-2·a-1,[P])和N沉降+P积累(10N·m-2·a-1+2.5g P·m-2·a-1,[N+P])对凋落叶分解速率与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N]、[P]和[N+P]均促进凋落叶的前期(0~180d)分解速率,抑制中期(180~360d)、后期(360~540d)的分解速率;至540d时分解速率表现为[N]、[P]和CK无差异,但均高于[N+P](P0.05)。[N]提高分解过程中凋落叶N浓度,N含量表现为分解前期积累、后期释放;[P]提高分解过程中凋落叶P浓度,P含量持续积累;[N+P]提高N和P浓度,分解前期N、P含量积累,后期释放;而不同处理的C含量均表现为释放。凋落物基质C/N/P比与分解速率的相关性随分解阶段而表现各异。综合来看,城市化导致的N沉降和P富集叠加效应具有抑制城市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的潜在性。  相似文献   
65.
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var.mairei)植株分离到内生真菌63株,其中24株经鉴定分属于19个种(属).真子囊菌纲的2个属2株,半知菌纲的14个属22株.真子囊菌纲的无毛毛壳属(Achaetomiumsp.)的1株为新发现种.半知菌纲的葡萄孢属(Botrytissp.)1株和无孢菌群(Mycelia sterlia)2株的培养液,经浓缩萃取,薄层层析检测,Rf值分别为0.404、0.404、0.401,与紫杉醇对照品Rf值一致,为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66.
采用抑制剂加入法估算了中肋骨条藻、棕囊藻和东海原甲藻在不同生长期内二甲基硫化物的产生与消耗速率.结果表明:颗粒态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p)和颗粒态二甲亚砜(DMSOp)在3种藻类的不同生长期内均为净消耗,溶解态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d)和溶解态二甲亚砜(DMSOd)的含量受藻类产生与细菌病毒消耗控制,在藻类不同生长期内存在不同的产生与消耗速率,而二甲基硫(DMS)在3种藻不同生长期内均为净产生.同一种藻在不同生长期内以及不同藻在相同生长期内二甲基硫化物的产生与消耗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藻类的生理状态和种间差异均对二甲基硫化物的产生与消耗速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7.
经系统分离得到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混合物后,取该混合物约1g,用少量的氯仿溶解,加入少量的层析用硅胶(100~200目)拌匀,减压使氯仿蒸干。将吸附有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硅胶装在已装好的硅胶层析柱的上端,然后进行洗脱。通过实验,得到了最佳分离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条件:硅胶与混合物的质量比=150:1;层析柱长与直径的比=23:1;洗脱剂比例: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V/V)=17:1;减压淋洗。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fMLP诱导中性粒细胞的极性变化,并结合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变化曲线分析不同时相细胞的极性化变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胞内[Ca^2+].变化进行监测,细胞极性化情况通过倒置显微镜来分析。结果:胞内[Ca^2+]i变化主要包括静息期(0s)、快速上升期(10s)、快速下降期(150s)、慢速下降期(250s)和终末期等5个阶段,在这5个阶段的10s时细胞膜开始皱缩,启动细胞极性化过程,之后呈现为不断的极性化和去极性化过程。结论: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启动了中性粒细胞的极性化,但对之后的极性化过程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9.
土壤水分作为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关键因子,对沙化草地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宁夏东部风沙区沙化草地土壤水分、物种丰富度指数及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异及其相互关系,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沙化草地为对象,采用样线法自潜在沙化草地至重度沙化草地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通过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0—100 m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82%—28.22%、41.00%—93.00%和0.82—2.80,变异系数范围为0.20—0.48,均属于中等变异。各土层土壤水分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植被盖度则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0—10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的空间插值图呈条带状和斑块状的梯度变化,物种丰富度呈斑块分布,自潜在沙化草地至重度沙化草地,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植被盖度与0—4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与40—10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宁夏东部风沙区沙化草地土壤水分含量总体较低,由于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随草地沙化程度的加重,表现为...  相似文献   
70.
目的:优化SD大鼠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方法与条件,为研究miR-126在Ⅱ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活性与功能良好的胰岛细胞及miR-126表达的检测方法。方法: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SD大鼠,采用8 mL胶原酶Ⅴ(含DNaseⅠ100 U)逆行注射、原位消化后Hitopaque-1077梯度离心分离纯化SD大鼠胰岛细胞,从培养后的胰岛细胞中提取总RNA,分别用加尾法和茎环法进行miR-126的反转录,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miR-126的表达量。结果:用该方法可从每只SD大鼠中分离、纯化得到胰岛细胞372±45个,胰岛细胞纯度90%,胰岛细胞存活率95%;用加尾法和茎环法qPCR检测miR-126的Cp值分别为34.56±2.56和32.47±2.01。结论:胶原酶Ⅴ(含DNaseⅠ100 U)逆行注射、原位消化可有效避免因消化时胶状物质的产生而导致的胰岛细胞分离失败,Hitopque-1077梯度离心分离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捷、成功率高等特点,可得到活性与功能较好的胰岛细胞;与加尾法相比,茎环法能够更灵敏地检测胰岛细胞miR-126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