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21.
竹红菌甲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反相蒸发技术制备了竹红茵甲素脂质体体系,测定了其光谱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竹红菌甲素的Ⅰ吸收峰、荧光峰均出现红移且有荧光增强效应。竹红菌甲素-脂质体(浓度0.05~0.5mg/ml)在4℃下存放2-3d,光密度下降5%左右。  相似文献   
222.
目的探讨球形孢子丝菌黑素对抗真菌药特比萘芬(TRB)、氟康唑(FCZ)、伊曲康唑(ICZ)和两性霉素B(AMB)的作用。方法利用琼脂平板涂布法比较球形孢子丝菌黑素野生株(MEL+)与白化突变株(MEL-)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黑素对抗真菌药浓度的影响;利用HPLC法,分析黑素对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结果药敏结果显示,在AMB的(4~16)μg/mL和ICZ的(0.06~0.25)μg/mL浓度间,MEL-生存率显著低于MEL+;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显示,黑素可以显著降低AMB的浓度(P0.01);HPLC图谱显示,黑素加入后AMB出现新峰。结论球形孢子丝菌黑素能够抵御AMB和ICZ对菌株的杀伤,并提示黑素可能对AMB进行转化,从而降低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223.
网格化清查方法有助于准确诊断一个地区的植被性质,并为探索植被分类方法提供支持。该研究以上海大金山岛为对象,借助航拍影像等间距地将其划分为140个清查网格(40 m × 40 m),按照统计样方法逐网格调查植物群落特征,综合运用列表法和双向指示种法,进行植被分类并绘制现状植被图。按照新修订的植被三级分类系统进行分类:一级单位根据植被型,大金山岛植被划分为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落叶阔叶混交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和草丛; 二级单位根据优势种和植物区系特征,可划分出15种群丛或群落类型; 三级单位根据群落年龄和外貌可划分为22种群落类型。以上结果表明,大金山岛不仅是上海市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也拥有华东海岛最典型、最多样的自然半自然森林群落。就植被状态而言,地带性森林群落处于演替中后期,但少数次生植被处于演替前期,且面临着猴群干扰导致的植被发育停滞不前等生态问题。关于植被分类方法,网格化清查方法可充分揭示植物群丛连续性中包含间断性和过渡性群落的现象。  相似文献   
224.
摘要 目的:探讨SS-31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延缓细胞衰老的调控效应。方法:将HEK293T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SS-31组。使用H2O2诱导应激性衰老模型,然后采用SS-31对HEK293T细胞进行干预。SA-β-gal衰老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水平;JC-1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线粒体活性氧(ROS)荧光强度;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P53,P21,Acetyl-p53,Sirt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SA-β-gal阳性率高于空白组,应用SS-31后阳性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荧光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荧光强度上升,而SS-31组荧光强度较模型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红色荧光强度显著下降,SS-31干预后,红色荧光强度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检测:模型组ATP水平低于对照组,SS-31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模型组P53,P21及Acetyl-p53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增加(P<0.05),而SS-31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Sirt1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降低(P<0.05),而SS-31组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S-31能够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延缓HEK293T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225.
摘要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17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随访追踪患者预后,按照预后差异分作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联合H-FABP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NLR、H-FAB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NLR、H-FABP、WBC均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联合H-FABP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76均高于上述两项指标单独预测的0.626及0.712。结论:NLR联合H-FABP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26.
钙化藻类的钙化过程与大气中CO2浓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后,CO2向海水的溶入增加,从而引起海水溶解无机碳各组分的浓度及其比例发生改变,导致海水酸化(pH下降)。此种环境的变化会影响钙化藻类的钙化过程。文章介绍钙化藻类的光合作用和钙化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27.
黄土塬区麦田CO2通量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涡度相关法对黄土塬区小麦地CO2通量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CO2通量日变化与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密切相关。(2)小麦各生育期CO2的平均日收支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孕穗期〉返青期〉起身期〉抽穗期〉成熟期〉灌浆期〉出苗分蘖期〉越冬期。(3)白昼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在出苗分蘖期、起身期、成熟期几乎不相关,在灌浆期低度相关,在其他生育期内都达到了显著相关。CO2通量与夜间2cm土壤温度在越冬、起身、拔节孕穗期显著相关,其他5个生育期内为低度相关。(4)小麦收割后表现为碳源,各天具体状况与前一天是否降雨、当天的天气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28.
再生水补水对河道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栋山  郭羿宏  张琼琼  郭逍宇 《生态学报》2015,35(20):6742-6749
以北京市永定河麻峪湿地再生水补水口附近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探究再生水补水口附近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环境因子所产生的影响,并借助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分析麻峪湿地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河道底泥微生物群落对再生水的净化主要发生在距补水口1200m的范围内,随着再生水与上游来水径向混合净化渐变过程,在补水口2000m处河道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河道再生水补水口上游趋于相似。基于样点聚类结果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表明随着再生水净化过程的实现微生物综合多样性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从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再生水补水口具有最高均匀度指数,补水口下游1200米处由于非优势菌群所占相对丰度最低以及偶见菌群缺失,导致群落结构比较单一、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都最低。CCA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补水口上游细菌群落与因累积效应形成的重金属有密切关系,补水口出口底泥细菌群落则主要受到总磷和总有机碳的影响较大,而再生水补水与上游来水汇水径向渐变过程可能与氨氮净化具密切关系。研究区的主要优势菌种为假单胞菌属、贪食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与再生水中有机碳、氮降解具有密切关系的菌属。  相似文献   
229.
转基因玉米中目的基因的遗传表达及其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花粉介导方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潮霉素基因导入玉米(Zea maysL.)自交系海92-1中,以筛选抗玉米丝黑穗病的转基因品种.对转化植株及其后代植株的PCR、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转化植株并整合到其基因组中,且能够稳定遗传.ELISA分析证明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可高效表达,表达产物量在9.8~16.3 ng?g-1鲜叶左右.统计分析显示,目的基因产物表达水平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5,P<0.01).接种病毒鉴定结果揭示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比对照提高3~4级.结合农艺性状筛选,选育到401、403这2个抗丝黑穗病且其它农艺性状优良的转基因纯合株系.  相似文献   
230.
本研究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保存的胆囊癌标本55例,同选取癌旁正常组织(距癌边缘>5 cm)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7-H1和B7-H3蛋白表达,分析B7-H1和B7-H3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共刺激因子B7-H1和B7-H3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癌组织B7-H1和B7-H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36%和63.6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B7-H1蛋白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侵袭深度有关(p<0.05);B7-H3蛋白表达与胆囊癌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侵袭深度有关(p<0.05);胆囊癌组织中B7-H1与B7-H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516, p<0.05);B7-H1和B7-H3表达双阳性者和B7-H1或B7-H3单一表达阳性者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个月和21个月,明显低于B7-H1和B7-H3表达双阴性者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论认为:B7-H1和B7-H3蛋白表达与胆囊癌病理特征有关系,两者间有一定相关性,且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