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61.
以鱼油下脚料为原料.以固定化Geotrichum sp.脂肪酶为催化剂,选择性水解粗鱼油,使目标脂肪酸EPA和DHA富集于甘油骨架上,显著提高了甘油酯中EPA和DHA的质量分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佳水解条件:2g粗鱼油,2.5g水,221.3U脂肪酶,30℃,反应11.7h。最佳条件下的水解度为42.1%。EPA和DHA质量分数分别为7.8%和41.1%。经过二次水解后,水解度提高到45.9%,EPA和DHA质量分数分别提高到8.5%和42%。与初始鱼油相比,分别提高了2倍和2.2倍。  相似文献   
162.
脂肪酶二步法催化鱼油下脚料富集DH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seudomonas sp.脂肪酶水解,Geotrichum sp.脂肪酶选择性酯化的两步法显著提高游离脂肪酸(FFA)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通过筛选合适的底物醇,优化水解和选择性酯化反应条件达到富集DHA的目的。结果表明月桂醇为选择性酯化的最适底物醇。确定的最佳水解条件:4g反应底物,m(水)/m(粗鱼油)=1,1000 U Pseudomonas sp.脂肪酶,40℃,搅拌速度200r/min,反应24h;最佳酯化条件:3g反应底物,n(FFA)/n(醇)=1/2,1000 U固定化Geotrichum sp.脂肪酶,1g正己烷,30℃,200r/min搅拌,反应20h。经过水解和一次选择性酯化反应后,DHA含量从原料粗鱼油中的18.9%提纯到72.8%;经二次选择性酯化后,DHA含量上升到92%。脂肪酶水解-选择性酯化的两步法是富集DH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6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异丙酚,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异丙酚.记录病人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后即刻、气腹前、气腹(CO2压力达12cmH2O)后1、30、60min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的SBP、DBP、HR、PErCO2;并观察记录病人术毕的清醒恢复时间及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R组在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血液动力学变化较S组明显(p<0.05或0.01),R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早于S组(p<0.05),S组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R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与瑞芬太尼比较在麻醉诱导时及术毕气管拔管时具有较高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在麻醉过程中的平稳性二者无显著差异,舒芬太尼在术后疼痛控制方面优于瑞芬太尼,而瑞芬太尼在术后意识恢复上优于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164.
二球悬铃木冬芽休眠的温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震  王国霞  蒋建平 《生态学报》2006,26(9):2870-2876
为了探讨树木冬芽休眠与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悬铃木冬芽休眠机理,研究了悬铃木冬芽休眠的温度特性.结果表明:(1)悬铃木冬芽具有浅冬休眠特性,在25℃条件下即使深休眠期的冬芽也能够部分萌发,萌芽率达到40﹪~60﹪,但在15~20℃低温下不能萌发,而随着经历低温量的增加,休眠逐渐得到解除,在春季的10~15℃低温下也能萌发;(2)悬铃木冬芽的休眠解除的低温范围较大,5℃与12℃具有同样的低温效果,15℃也有较大的低温效果,甚至20℃也有低温效果,不同于温带树种,但与横跨亚热带与暖温带分布的山桐子相似;(3)9~10月份为悬铃木的休眠导入期,10月下旬进入深休眠期,同时进入休眠解除期,经过冬季低温信号的诱导,休眠得以解除,保证春季冬芽的正常萌发;(4)悬铃木冬芽能否萌发取决于芽鳞的阻碍作用力与生长点、叶原基或花原基萌发力的平衡状态,当阻碍力大于萌发力表现为冬芽不能萌发,当阻碍力小于萌发力表现为冬芽的萌发;(5)芽鳞除了具有阻碍作用和抵御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外,还具有利用冬季低温解除其休眠的作用,在解除其休眠的过程中既提高了生长点、叶原基或花原基的萌发力,也降低了芽鳞的阻碍力;(6)悬铃木冬芽内的主芽和副芽休眠特性不同,在主芽萌芽能力弱时,副芽的萌芽能力增强,反之,主芽萌芽力强时,副芽的萌发就会受到抑制,当主芽能够经过冬季低温解除休眠能够萌发时,冬芽内的副芽重新进入休眠状态,可能是系统维持的一种生态适应;(7)二球悬铃木能横跨亚热带与暖温带广泛栽培正是由悬铃木冬芽休眠的生理生态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5.
温带半干旱地区一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中国温带半干旱地区科尔沁沙地的23种1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新采集种子、冷藏和干藏种子).大籽蒿、虎尾草、冠芒草、沙蓬和地锦的新种子萌发率达90%左右,11种植物新种子萌发率均低于70%,说明这些植物的新种子具有或多或少的休眠属性.经过150d的冷干藏后,大籽蒿、虎尾草萌发率保持在90%以上,说明这两种植物完全没有休眠机制;冠芒草、沙蓬和地锦的种子萌发率下降较多,可能是储藏的环境条件导致的2次休眠现象;冷藏和干藏处理均能使绿珠藜、毛马唐、细叶益母草、雾冰藜、金狗尾草、苋菜、马齿苋、碱地肤和水稗草的种子在生长季开始时完成生理后熟,萌发率达到80%以上;干藏有利于促进毛马唐、细叶益母草、马齿苋和鹤虱的种子成熟,冷藏有利于促进绿珠藜和金狗尾草的种子成熟;黄蒿、灰绿藜、画眉草和烛台虫实在不同处理下的萌发率都比较低,说明种子内在生理休眠作用较强,具有减少种子一次性萌发数量的风险分摊策略.大多数1年生植物均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终萌发率的90%,表现出迅速萌发的特性;黄蒿、灰绿藜、碱地肤和沙蓬种子则在不同处理中表现出延长萌发时间的策略来适应半干旱地区不确定的环境条件.最后,探讨了几种主要1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对策与其对环境适应机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6.
非生物因素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病害是限制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中控制马铃薯真菌病害的主要手段是喷施化学杀菌剂。随着揭示植物抗病性机理的逐步深入,利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诱导植物、使其增强抗病性的研究已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结合本研究室的一些研究工作,着重介绍了利用非生物因素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同时就利用非生物因子控制马铃薯真菌病害的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7.
目的:评价经过标准化吸痰护理培训的陪护人员自行为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浅部吸痰护理的安全性、实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3月~2011年12月预计气管切开可能达到4周以上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护士吸痰组、经标准化培训的陪护人员吸痰组和简单培训的培训人员吸痰组,每组40例.对标准化培训吸痰组陪护人员按照既定的标准化培训方案进行培训,提高陪护人员吸痰护理技能,让陪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浅层吸痰,与经简单培训的患者陪护人员及专业护士吸痰进行对比,比较三组的吸痰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经过统一标准化培训后陪护人员的吸痰技能较经简单培训的陪护人员显著提高,患者低氧血症、气道粘膜损伤、呛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吸痰效果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其浅部吸痰技能接近于专业护士水平,标准化培训吸痰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治愈率及治疗时间均较护士吸痰组下降.结论:经过标准化吸痰护理培训的陪护人员自行为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浅部吸痰护理安全可靠、实用性强,是一种理想的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8.
为了解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夏季生长停滞的原因,以其伴生种滨旋花(Calystegia soldanella)为参考,对他们的叶片代谢系统的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珊瑚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失活温度和膜透性的半致死温度均比滨旋花低大约5℃。珊瑚菜和滨旋花在温度为50℃时仍然保持很高的的呼吸速率(仅分别下降10%和24%),明显高于各自的光合系统和质膜系统的耐热温度。高斯回归分析表明,珊瑚菜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比明显低于滨旋花。因此,高温下的光合产物昼夜过度消耗可能是珊瑚菜夏天生长停滞的原因,也可能与其整体较低的耐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9.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鸭嘴龙动物群化石特异埋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位于莱阳棘鼻青岛龙发现地点(1号化石地点)以东新发现的2号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发掘,已发现5个化石富集层,赋存的化石均以鸭嘴龙科为主,一部分个体可能代表栉龙亚科的成员,而另一部分个体归于赖氏龙亚科的棘鼻青岛龙。这些鸭嘴龙化石从个体大小上分别代表成年、亚成年和幼年晚期个体。化石富集层以灰绿色和褐红色含砂砾泥岩沉积为主,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并具有两种主要的死亡和埋藏模式,即恐龙群体活着时遭遇泥石流被吞没集群死亡后,肢体在短距离搬运中被撕裂并迅速沉积掩埋,骨骼分散但完整,同一个体的骨骼相距不远;恐龙正常或经泥石流导致其非正常死亡后,部分遗体未被掩埋,经暴露软组织腐烂,被后续发生的泥石流卷入并二次搬运,最终埋藏,表现为分散但较完整的骨骼与破碎呈砾石磨圆状的骨骼共生保存。这些富集层的化石及其埋藏特征反映了生活在河湖边的鸭嘴龙动物群,在鸭嘴龙幼年晚期刚刚加入成年鸭嘴龙动物群后,被卷入突发的洪水泥石流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的事件。  相似文献   
170.
该文探究二甲双胍(metformin,Met)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导的HT2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体外培养HT22细胞,建立NMDA诱导HT22细胞神经损伤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Met预保护,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Met预保护最佳浓度;Hoechst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