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段琼  权锐昌 《动物学研究》2012,33(5):427-432
黑色和红色是最主要的果实颜色.虽然食果鸟的取食选择常被假设为果实颜色特征形成的主要进化动力,但能直接支持该假说的研究案例极少.该研究选择西双版纳常见的5种食果鸟,利用试验当季常见的黑、红、黄、绿4种果实进行室内和野外环境(开阔林地、林冠下层)果实颜色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室内试验时5种食果鸟最喜欢的果实颜色是黑色和/或红色,而野外环境下,虽然开阔林地果实被取食总量远大于林冠下层果实被取食量,但黑色和红色仍均为该两类生境中被取食最多的果实颜色.即大部分食果鸟均喜好自然界最常见的果实颜色,其喜好程度能反映研究地果实颜色组成分布格局,提示果实颜色的进化或部分来自于食果鸟取食选择的压力.  相似文献   
82.
对大鼠口服八珍汤后的尿液样品预处理方法进行多样性考察,以减少尿液样品中内源性杂质干扰,富集来源于八珍汤的化学成分,为八珍汤体内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分析奠定基础.分别采用水饱和的正丁醇、乙酸乙酯、SPE小柱固相萃取法对空白尿液和含药尿液进行处理,然后使用高效液相对各样品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对比经过各方法优化的尿液色谱图,确定含八珍汤的尿液样品的最佳处理方法,并据此进一步考察确定尿液的最佳收集时间段.通过分析各液相色谱图发现,在大鼠口服八珍汤后4~8h时间段内,采用SPE小柱固相萃取法纯化的尿液样品出峰效果最好,数目最多.从而确定了含八珍汤的大鼠尿液的最优纯化方法为SPE小柱固相萃取法,最佳收集时间段为4~8h.  相似文献   
83.
为了延长IFNα2b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构建了编码HSA和hIFNα2b的融合基因并在毕赤酵母中获得高效表达,工程菌经5L发酵罐培养后获得的含融合蛋白的培养液经超滤浓缩、蓝色葡聚糖凝胶层析、疏水柱层析以及阴离子柱层析,融合蛋白的纯度达到95%以上。该融合蛋白能与干扰素抗体和人血清白蛋白抗体结合,并表现出与重组干扰素α2b相似的抗病毒活性。以猕猴为动物模型,分别从静脉和皮下单剂量给药,给药浓度为90μg/kg时,在336h后血浆中仍可检测到融合蛋白。其静脉注射的血浆半衰期为101h,皮下注射的半衰期为68.2h。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67.9%。IFNα2b与HSA融合后,明显的延长了血浆半衰期,显现了其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菌-藻、藻-藻间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菌-藻、藻-藻间相互抑制作用,寻找抑制藻类水华的新途径。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12种细菌均未见对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所试4种丝状真菌中,总状毛霉、黑曲霉对藻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选取4种藻做单独培养与两两混合培养,观察生长情况以研究彼此间的关系,结果4种藻间,其生长优势由强到弱依次为栅藻>美丽颤藻>螺旋藻>念珠藻,前面的藻均对后面的藻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5.
86.
米曲霉来源的S1 核酸酶具有降解单链DNA或RNA的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 ,该酶能将不同的环形DNA分子从超螺旋转变成开环和线形结构 ,对质粒pUC19的实验证明 ,S1 核酸酶的这种转变作用与加入的酶量呈正相关。在 2 5 μL总反应体积中 ,按 10 0ngDNA加入 5u至 17u的S1 核酸酶 ,能获得较高比例的线形DNA。由于微环DNA分子太小 ,单酶切位点的出现率较低 ,很难用常规方式进行克隆 ,以S1 核酸酶进行线形化是微环DNA克隆的途径。pC3是已知最小的真核生物线粒体DNA类质粒 (5 37bp) ,经S1 核酸酶线形化后 ,成功地克隆到pMD18 T载体上。  相似文献   
87.
报道关于一系列pNK289衍生质粒分离稳定性研究结果。这些起源相同的质粒在Baci-llus.subtilisASI.1176中的分离稳定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质粒的大小和复制方式无关,而与质粒的拷贝数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不稳定质粒pNK219在B.Subtilis BD224宿主中能稳定遗传,所以推测宿主的遗传背景可能影响质粒的分离稳定性。这些研究不仅为进一步寻找与PNK289衍生质粒稳定性相关的基因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在芽孢杆中构建稳定的重组质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人白细胞介素12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白细胞介素12(hIL-12)是一种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由p40和p35两个亚基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首先构建了两个表达载体pVL1392-hp40和pVL1393-hp35,并分别与线性化多角体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昆虫细胞株Sf9,用目视法筛选出重组病毒AcNPV-hp40和AcNPV-hp35。利用PHA激活的人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在条件培液中检测到重组hIL-12的生物活性,表达量约为1.5~2μg/106细胞。经实时BIA和Northern blot分析,hp35和hp40两亚基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非还原条件下的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组hIL-12的表观分子量为76kDa,hp40同源二聚体的表观分子量为92kDa。重组ph40具有明显抑制hIL-12生物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微生物脂肪酶在正庚烷中合成短链芳香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用微生物脂肪酶在溶剂相中合成短链芳香酯的研究表明:脂肪酶在正庚烷中催化合成芳香酯转化率比水相中有明显的优势。在10个不同来源的商品脂肪酶中,选择了其中对己酸乙酯转化率在85%以上来自Mucor miehei,Candida rugosaPorcine pancreas的脂肪酶对7个短链脂肪酸酯进行合成,其中Mucor miehei脂肪酶对这几个芳香酯48 h合成转化率均在90%以上,乙酸乙酯21.28g-1.丙酸乙酯19.6gL-1,丁酸乙酯26.61gL-1,戊酸乙酯24.95gL-1,己酸乙酯产量34.60gL-1,丁酸异戊酯30.76gL-1,乙酸异戊酯12.76gL-1。同时.Mucor miehei脂肪酶在正庚烷批式反应中稳定性也较好,己酸乙酯半衰期为120h,最少的乙酸乙酯也在140h。并且还发现脂肪酶在正庚烷中分解酶活降低很多,但对其酯合成转化率没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阴影云纹法在颅骨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