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01.
以15年生红将军/八棱海棠为试材,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设置单施尿素(CK)及尿素配施不同用量黄腐酸处理(黄腐酸用量分别为75、150、300和450 kg·hm-2,分别以NF1、NF2、NF3和NF4表示),研究不同黄腐酸用量对苹果植株15N-尿素吸收、利用、残留、损失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至果实成熟期,苹果根系、一年生枝和叶片的Ndff值(植株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均为NF3>NF4>NF2>NF1>CK,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植株全氮量和15N吸收量均以NF3处理最大,其次为NF4处理,CK处理最低.与CK处理相比,NF1、NF2、NF3和NF4处理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4.2%、33.5%、64.2%和50.0%,而15N损失率分别降低了9.1%、18.5%、37.1%和28.7%.不同处理土壤15N残留量不同.配施黄腐酸处理0~60 cm土层15N残留量显著高于CK处理,其中以NF3处理最多,而在60~100 cm土层显著低于CK处理.NF3处理单株产量和纯收益较CK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15.8%和20.2%,其次为NF4处理,同时,NF3处理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均达到最高水平.通过对果实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与黄腐酸施用量进行拟合分析,得出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黄腐酸用量为326.41~350.61 kg·hm-2.  相似文献   
202.
以苹果M9T337幼苗为试材进行水培试验,采用15N和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供钾水平(0、3、6、9、12 mmol·L-1,分别以K0、K1、K2、K3、K4表示)对M9T337幼苗生长、光合特性与15N、13C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K2处理M9T337幼苗各器官干质量、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Pn)随着供钾水平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K2处理时达到最高值,为15.5 μmol CO2·m-2·s-1.处理30 d后,硝酸还原酶(NR)和碳代谢酶活性均以K2处理最高,K0处理最低.随着供钾水平的提高,各处理幼苗的13C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K2处理时各器官13C分配率最均衡.各处理间15N吸收量和利用率差异显著,K2处理下幼苗的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最高,分别为16.11 mg和17.9%,是K0处理的3.0倍.因此,钾素供应过低或过高均抑制幼苗根系生长和叶片光合作用,不利于植株碳氮吸收,而适宜的钾素供应水平可以提高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增强硝酸还原酶(NR)和碳代谢酶活性,从而促进碳氮代谢.  相似文献   
203.
以6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采用C、N双标记技术,研究在果实膨大后期用不同尿素浓度水溶液(N 0%、0.6%、1.2%、1.8%、2.4%,分别用CK、N1、N2、N3、N4表示)涂抹果实周围20 cm范围内叶片对叶片13C同化能力及13C光合产物、15N向果实转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光合速率、山梨醇和蔗糖含量、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S6PDH)和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及13C同化能力均先升高后降低,均以1.8%尿素涂抹处理最高,清水对照最低.13C自留量(自身叶片+自身新梢)以清水对照最高,为81.6%,1.8%尿素涂抹处理最低,为63.5%.向外输出的13C光合产物主要分布在标记果实,其次是未标记多年生枝,未标记叶片最低.果实13C吸收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1.8%尿素涂抹处理最高(1.21 mg·g-1),清水对照最低(0.51 mg·g-1);果实15N吸收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呈持续升高趋势.表明尿素水溶液叶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叶片光合产物和氮素向果实转移分配的能力,以1.8%尿素涂抹处理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转移分配能力最强,同时避免了过多的氮素向果实的输入.  相似文献   
204.
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信息处理过程,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可归纳为:帮助学生准确地获取信息;帮助学生熟练地处理信息;帮助学生规范地表达信息。  相似文献   
205.
草酸是植物体内一种简单的二元酸,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然而草酸作为一种抗营养素,大量食用含草酸的蔬菜可以显著影响矿物元素的吸收和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植物中草酸的合成有三条途径,即乙醛酸/乙醇酸途径、抗坏血酸途径和草酰乙酸合成途径;草酸的降解也有三种方式,即经过氧化、脱羧和乙酰化作用最终生成CO2。植物草酸的积累受品种和施肥及种植季节等农艺管理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6.
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格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长江口新生湿地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变化格局,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对九段沙湿地的3个沙洲以及各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春季最高,夏、秋季下降,秋季末和冬季回升的趋势,整体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分布不均匀。夏季上沙和中沙底栖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四季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空间梯度为下沙>上沙>中沙。由物种组成分析可知,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与优势种的消长有关。各季海三棱藨草带和藨草带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芦苇和互花米草次之,光滩区域最低,且群落季节波动大。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土著种芦苇生境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7.
目的:观察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小鼠之间的差异变化,探讨其差异变化的意义。方法:在正常KM小鼠肝脏种植H22细胞,建立小鼠原位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健康正常小鼠为对照,检测肝癌小鼠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健康正常小鼠相比,肝癌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例有显著性降低,CD8~+T淋巴细胞显著性升高;脾脏CD3~+、CD4~+T淋巴细胞有显著性降低。结论: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外周血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异常,免疫系统紊乱,可以反映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8.
田歌  王芬  彭玲  何流  姜远茂  葛顺峰 《生态学杂志》2017,28(7):2254-2260
研究平邑甜茶幼苗NO3--N吸收和利用特性对不同供钾水平的响应,旨在明确钾肥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从而为果园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平邑甜茶幼苗为材料进行砂培试验,设置K0、K1、K2、K3、K4、K5、K6 7个钾浓度处理,分别相当于0、2、4、6、8、10、12 mmol·L-1 K+,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和非损伤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测定了不同供钾水平下平邑甜茶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情况.结果表明: K3处理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根系形态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K3处理根、茎、叶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 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均达到最高,分别为K0处理的1.36、1.33和1.47倍.随供钾水平的增加,植株氮素利用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K3处理时最大,为23.3%,是K0处理的3.04倍.非损伤微测技术结果显示,K3处理时,平邑甜茶根系对NO3-有强烈吸收且内流速度达到最大,为19.34 pmol·cm-2·s-1;在缺钾(K0)和高钾(K6)处理时有明显外排趋势.因此,钾的亏缺或过量均抑制氮素的吸收和利用,适当供钾能够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增强硝酸还原酶活性,从而促进平邑甜茶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9.
以核桃仁、扁桃仁、腰果仁、榛子仁、蓝莓干为主要原料,通过低温烘焙、挑选去碎等工艺,研究以27g独立小包装为标准,以蛋白质、脂肪、亚油酸、感官为指标的产品配方。结果表明:在核桃仁含量36%、扁桃仁含量25%、腰果仁含量14%、榛子仁含量7%、蓝莓干含量6%时,使用该配方生产的独立小包装坚果营养成分和感官评价均处于最高值。27g定量独立小包装坚果的搭配合理,营养均衡,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每日推荐摄入量并方便消费者食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210.
两种贝类养殖环境特征污染物的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icro Tox Model500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对Cu、Pb、Cd、Hg、As、Cr、Zn、石油类、DDT、甲基对硫磷农药(MP)等10种贝类养殖环境污染物进行发光细菌抑制试验。对己知污染物的浓度与其相对应的发光强度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相关方程,求出相对发光度为50%时所对应污染物的浓度,即EC50值,将其定义为相对毒性系数(RT),该值越小,表示污染物毒性越大。结果显示,上述10种污染物的相对毒性(RT)大小顺序为DDT>Hg>Cu=Zn>Cd>Cr>Pb=石油类>MP>As;结合两种贝类对上述污染物的生物富集系数(BCF),以RT/BCF值作为最终绝对毒性大小比较的指标,比值越小,危害影响越大,污染物应优先被选择作为环境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经试验分析,缢蛏和泥蚶的养殖环境特征污染物的优先检测顺序分别为,缢蛏:Hg>Cd>Zn>Cu>As>Cr>Pb(椒江口),Cd>Pb>Cu(舟山海域),Cu>Zn>Cr>Pb(长江口);泥蚶:Cd>Pb>Cu(宁波、舟山海域),Cu>Cd>Pb(温州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