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对木材的分解及其演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以及各类群在木材生物分解过程中的演替规律 ,并解释了活立木心材能够发生腐朽的原因。结果表明 :能够生长在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有木材腐朽菌、木材软腐菌、木材变色菌、污染性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多种。这些微生物类群共同合作完成对复杂的木质有机物质的生物分解。它们按一定次序进行作用 ,在木材生物分解的不同时期显示出明显的菌种协调与演替规律。一般情况是细菌、一些半知菌、接合菌和子囊菌等先驱微生物首先侵入 ,然后草本对策的木材腐朽菌开始出现 ,最后由竞争对策或忍耐对策的木腐菌取代草本对策的木腐菌 ,这时木材的分解过程就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 ,最后使木材分解或腐朽。木材腐朽最终是腐殖化阶段 ,这时微生物群落被土壤习居菌如毛霉、青霉、木霉、镰刀菌及细菌与放线菌等所取代。  相似文献   
642.
以退化红壤的侵蚀裸地、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5种植被恢复类型及常绿阔叶林(对照)为研究对象,对各类型植被的土壤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弹尾虫2亚目7科23属,其中符跳属、类符跳属、小圆跳属等为优势类群.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弹尾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裸地最低,基本没有弹尾虫存在;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各类型之间土壤弹尾虫群落没有明显差异,均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Bray-Curtis指数显示,侵蚀裸地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最大(0.99),其它植被恢复类型与顶级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也较明显,但各植被恢复类型间弹尾虫群落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643.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受体4型通道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 TRPV4)是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的成员之一,属于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TRPV4广泛分布于心、大脑、肾、肝、肺、胰腺、卵巢、骨组织以及皮肤表面,可被机械刺激、低渗透压、佛波酯衍生物等理化刺激激活,并参与体内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文章主要介绍了TRPV4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及其与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及肿瘤等相关疾病的关系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44.
目的:观察腺苷A2a受体(A2aR)在小鼠肺纤维化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F级野生型BALB/C小鼠和20只A2aR基因敲除BALB/C小鼠,随机分为以下5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A组)、野生型小鼠纤维化组(B组)、A2aR基因敲除小鼠对照组(C组)、A2aR基因敲除小鼠纤维化组(D组)、野生型小鼠纤维化+A2aR激动剂(CGS21680)组(E组),每组各10只。纤维化组小鼠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bleomycin,BLM)溶液50μl (5 mg/kg体重),对照组在气管内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后立即将小鼠直立旋转3~5 min,使其均匀分布于两肺。A、B、C、D各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E组每天腹腔注射A2aR激动剂(CGS21680)0.5 ml (0.25 mg/kg体重),连续28 d。第29天取血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检测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TGF-β1和A2aR蛋白质含量,TGF-β1 mRNA、A2aR mRNA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光镜和超微结构。结果:①光镜和超微结构提示,B组肺泡壁增厚破坏,肺泡腔狭窄或部分陷闭,纤维增生,炎细胞浸润,I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明显空泡化,D组较B组明显,E组表现较B组减轻。Masson染色提示B组、D组小鼠肺组织纤维增生明显,E组明显减少,提示基因缺失加重了小鼠肺纤维化的形成。②与A组比较,B组血清TGF-β1含量,肺组织Hyp含量,TGF-β1、A2aR蛋白质含量和TGF-β1 mRNA、A2aR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P<0.05)。与C组比较,D组血清TGF-β1含量、肺组织Hyp、TGF-β1含量和TGF-β1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提示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Hyp含量增高,TGF-β1表达上调。③与B组相比,D组血清TGF-β1、肺组织Hyp、TGF-β1含量和TGF-β1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与B组比较,E组A2aR蛋白质含量和A2aR mRNA的表达均增高(P<0.01),而血清TGF-β1、肺组织Hyp和TGF-β1蛋白含量及TGF-β1 mRNA表达较B组明显下降(P<0.01,P<0.05),提示A2aR基因敲除小鼠肺组织Hyp含量增高、TGF-β1表达上调;A2aR激动剂可使A2aR表达上调、TGF-β1表达下降。结论:A2aR基因敲除小鼠的肺纤维化明显增加。A2aR在肺纤维化形成中反应性增高,可通过降低TGF-β1的表达而抑制肺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645.
该研究敲低同源盒基因A7(homeobox genes A7,HOXA7)后,研究宫颈癌细胞Siha、Caski体外增殖的影响。将HOXA7基因的si-RNA稳定转染至Siha、Caski细胞;RNA干扰的效果采用RTPCR、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细胞生长速度采用MTT法、细胞倍增时间实验来进行检测;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接种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NA干扰结果显示,敲低HOXA7基因后,Siha、Caski细胞中HOXA7表达下调。MTT结果显示,实验组Siha/si-HOXA7、Caski/si-HOXA7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研究发现,对照组细胞Siha/NC、Caski/NC与实验组细胞Siha/si-HOXA7、Caski/si-HOXA7的平均倍增时间为分别为5.652±0.352 h、4.650±0.340 h、7.342±0.331 h和6.987±0.330 h;对照组细胞Siha/NC、Caski/NC与实验组细胞Siha/si-HOXA7、Caski/si-HOXA7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5.400%±1.429%、31.700%±1.943%、24.200%±1.098%和21.200%±1.838%。分别与对照组细胞Siha/NC、Caski/NC比较,实验组细胞Siha/si-HOXA7、Caski/si-HOXA7增殖、倍增时间和克隆形成能力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细胞周期也发生改变:G_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这说明,HOXA7基因可以促进宫颈癌细胞Caski、Siha的增殖,这为进一步探索HOXA7基因的功能及研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46.
[目的]探讨土著细菌菌群(柠檬酸杆菌属51.58%、不动杆菌属25.49%、黄金杆菌属12.82%、肠杆菌属8.5%)对铀的去除效果及机理。[方法]考察温度、p H、U(Ⅵ)初始浓度对细菌菌群除铀影响,通过死活细菌菌群对比试验分析吸附还原所占比例,并通过SEM-EDS、FTIR和XRD分析除U(Ⅵ)机理。[结果]在p H为7.0、30℃、U(Ⅵ)初始浓度为9.6 mg/L时细菌菌群对铀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均达到96%以上;死活细菌对比试验发现细菌菌群对铀不仅有吸附作用还有还原作用。SEM-EDS显示除铀后细胞周围出现大量片状物质,新出现的U峰占细胞重量比的28.10%。FTIR结果显示细菌菌群细胞中氨基、羟基、羧基、酰胺和磷酸根基团在除铀过程中占主要作用。XRD显示说明细菌菌群对铀具有一定的矿化作用。[结论]从铀尾矿中选育出的细菌菌群具有协同作用,对铀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机理主要为以吸附和还原为主矿化作用为辅的生物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647.
为揭示北疆地区豆科植物种子对绵羊消化道作用的响应,采集了北疆地区天然草地中常见的15种豆科植物种子。首先测定种子的长、宽、厚和质量,并计算种子的形状指数。其次,用种子饲喂绵羊,收粪试验在种子摄食后的第6、12、24、36、48和72 h进行,测定种子经绵羊消化道作用后的回收率、种子在绵羊消化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以及消化道作用前后种子的萌发行为,并研究了种子大小及形状指数对平均滞留时间和种子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如下:15种植物种子质量在1.50–37.68mg之间,形状指数在0.001–0.12之间,均为中等或较大类型的球(圆)形种子;种子被绵羊采食后的排放动态符合高斯模型:Y=0.02+0.74e^(–0.5((X–29.61)/9.41)~2),种子排放高峰期集中在采食后的24–36 h时间段内;种子回收率最大的是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39.25%),最小的是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4.28%);平均滞留时间最长的是草木犀(37.19 h),最短的是新疆棘豆(Oxytropis sinkiangensis)(22.33 h);种子回收率与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之间分别具有符合形如Y=6.45+2.05X–0.04X^2和Y=2.59+36.97e^(–24.47X)的函数关系模型;平均滞留时间与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之间分别具有符合形如Y=12.48+37.44e–0.07X和Y=3.93+2055.33X–21757.99X^2的函数关系模型,此结果表明,较大、较小和形状不规则的豆科种子较易被绵羊消化和排泄。经绵羊消化道作用后,多叶锦鸡儿(Caragana pleiophylla)种子的萌发率由消化前的96.22%显著降低至35.17%,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和狐尾黄耆(Astragalus alopecurus)种子萌发率和消化前相比差异不显著,其余12种种子的萌发率均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648.
【背景】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多样,是真菌Aspergillusniger中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目的】研究分离自海洋滩涂土壤的真菌Aspergillus niger XJJ-3中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结构及其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方法】以TLC分析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和光谱方法分离和鉴定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结果】从真菌A.niger大米发酵产物中共分离得到6个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鉴定为RubrofusarinB(1)、Flavasperone (2)、Aurasperone A (3)、Asperpyrones C (4)、Asperpyrones B (5)和Fonsecinone A (6)。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致病菌S. aureus ATCC33591、29213、E. faecium ATCC35667和V.parahemolyticus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4对S.aureus ATCC33591表现出较强抑制活性(MIC分别为43.7μmol/L和21.9μmol/L),化合物3对E.faecium ATCC35667抑制活性较强(MIC为21.9μmol/L)。卤虫致死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6均表现出一定的卤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2和3活性显著(LD50分别为35.0μmol/L和8.8μmol/L)。【结论】菌株XJJ-3可产生结构丰富的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6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菌和卤虫致死活性,该研究可为抗菌和细胞毒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9.
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是柑橘上的重要有害生物,控制上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捕食螨也在一些果园采用。安全性较高的农药正不断推广应用,一些生物源农药也已大面积使用。不过这些农药对柑橘全爪螨及其它柑橘害虫的田间控制效果如何,是否影响到商品捕食螨和果园自然天敌的种群维持与发展及其对柑橘害虫的持续控制,仍需较多而深入地检测和评估。2011年4—2012年1月,在广东省封开县,选择了3个不同害虫防治措施(以阿维菌素为主,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矿物油乳剂为主,胡瓜新小绥螨N.cucumeris+苦参碱为主)的果园,调查比较了不同害虫防治措施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及对柑橘园中天敌类群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以巴氏新小绥螨+矿物油乳剂为主和以胡瓜新小绥螨+苦参碱为主的果园内自然天敌的丰富度高于以阿维菌素为主的果园,其群落结构也有所不同,它们对柑橘全爪螨和其它柑橘害虫的田间持续控制效果也比以阿维菌素为主的措施更好。  相似文献   
650.
谷子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的研究和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4个谷子品种,"冀谷11"、"豫谷2号"、"铁谷5号"和"十里香"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谷子成熟胚的再生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谷子的再生能力受基因型影响较大,不同谷子品种诱导愈伤和愈伤分化能力不同,4个品种中以"冀谷11"的再生能力最好。后续试验用"冀谷11"研究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配比以及培养基的添加物对谷子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S培养基适合谷子的愈伤组织诱导,MSB5培养基适合谷子的分化;所试验的碳源中麦芽糖适合愈伤的诱导和分化;谷子诱导愈伤较好的激素配比是2,4-D+ZT,愈伤分化较优的激素配比为NAA和6-BA的组合。另外,硝酸银、酸水解酪蛋白、脯氨酸及山梨醇等添加物会提高谷子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