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为揭示北疆地区豆科植物种子对绵羊消化道作用的响应, 采集了北疆地区天然草地中常见的15种豆科植物种子。首先测定种子的长、宽、厚和质量, 并计算种子的形状指数。其次, 用种子饲喂绵羊, 收粪试验在种子摄食后的第6、12、24、36、48和72 h进行, 测定种子经绵羊消化道作用后的回收率、种子在绵羊消化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以及消化道作用前后种子的萌发行为, 并研究了种子大小及形状指数对平均滞留时间和种子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15种植物种子质量在1.50-37.68 mg之间, 形状指数在0.001-0.12之间, 均为中等或较大类型的球(圆)形种子; 种子被绵羊采食后的排放动态符合高斯模型: Y = 0.02 + 0.74e -0.5(( X - 29.61)/9.41)2, 种子排放高峰期集中在采食后的24-36 h时间段内; 种子回收率最大的是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39.25%), 最小的是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4.28%); 平均滞留时间最长的是草木犀(37.19 h), 最短的是新疆棘豆(Oxytropis sinkiangensis)(22.33 h); 种子回收率与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之间分别具有符合形如Y = 6.45 + 2.05X - 0.04X 2Y = 2.59 + 36.97e -24.47 X的函数关系模型; 平均滞留时间与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之间分别具有符合形如Y = 12.48 + 37.44e -0.07 XY = 3.93 + 2055.33X - 21757.99X 2的函数关系模型, 此结果表明, 较大、较小和形状不规则的豆科种子较易被绵羊消化和排泄。经绵羊消化道作用后, 多叶锦鸡儿(Caragana pleiophylla)种子的萌发率由消化前的96.22%显著降低至35.17%, 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和狐尾黄耆(Astragalus alopecurus)种子萌发率和消化前相比差异不显著, 其余12种种子的萌发率均显著提高(p < 0.05)。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2):185
为揭示北疆地区豆科植物种子对绵羊消化道作用的响应, 采集了北疆地区天然草地中常见的15种豆科植物种子。首先测定种子的长、宽、厚和质量, 并计算种子的形状指数。其次, 用种子饲喂绵羊, 收粪试验在种子摄食后的第6、12、24、36、48和72 h进行, 测定种子经绵羊消化道作用后的回收率、种子在绵羊消化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以及消化道作用前后种子的萌发行为, 并研究了种子大小及形状指数对平均滞留时间和种子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15种植物种子质量在1.50-37.68 mg之间, 形状指数在0.001-0.12之间, 均为中等或较大类型的球(圆)形种子; 种子被绵羊采食后的排放动态符合高斯模型: Y = 0.02 + 0.74e -0.5(( X - 29.61)/9.41)2, 种子排放高峰期集中在采食后的24-36 h时间段内; 种子回收率最大的是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39.25%), 最小的是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4.28%); 平均滞留时间最长的是草木犀(37.19 h), 最短的是新疆棘豆(Oxytropis sinkiangensis)(22.33 h); 种子回收率与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之间分别具有符合形如Y = 6.45 + 2.05X - 0.04X 2Y = 2.59 + 36.97e -24.47 X的函数关系模型; 平均滞留时间与种子大小和形状指数之间分别具有符合形如Y = 12.48 + 37.44e -0.07 XY = 3.93 + 2055.33X - 21757.99X 2的函数关系模型, 此结果表明, 较大、较小和形状不规则的豆科种子较易被绵羊消化和排泄。经绵羊消化道作用后, 多叶锦鸡儿(Caragana pleiophylla)种子的萌发率由消化前的96.22%显著降低至35.17%, 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和狐尾黄耆(Astragalus alopecurus)种子萌发率和消化前相比差异不显著, 其余12种种子的萌发率均显著提高(p < 0.05)。  相似文献   

3.
藜科植物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L.)、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 C.A.Mey.)、野榆钱菠菜(Atriplex aucheri Moq.)和紫翅猪毛菜(Salsola affinis C.A.Mey.)都具有种子多型性现象,每种植物均可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种子。以这8种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瘤胃瘘管尼龙袋法,对瘤胃消化前后种子的长、宽、厚、千粒重和萌发率进行测定,研究了4种藜科植物的多型性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并探讨了藜科植物种子多型性结实策略的意义。结果表明:种子经绵羊瘤胃消化后,种子颜色变暗,附属结构(苞片、种毛和种翅)被消化,暴露出内部的环形胚;随消化时间的延长,种子的长、宽、厚和千粒重形态学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它们与消化时间之间分别具有形如Y=1.00+7.92e~(-0.04 X)(R~2=0.92,P0.0001)、Y=1.28+4.63e~(-0.11 X)(R~2=0.91,P0.0001)、Y=0.70+1.36e~(-0.09 X)(R~2=0.92,P0.0001)和Y=1.48+9.57e~(-0.20 X)(R~2=0.36,P0.0001)的函数关系;绵羊瘤胃消化能打破藜科种子的休眠特性,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P0.05),除野榆钱菠菜的小苞片种子随瘤胃消化时间的延长萌发率逐渐增加外,其余种子的萌发率均随瘤胃消化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经瘤胃消化24 h后,8种种子的萌发率均40%,较消化前显著提高(P0.05),表明这8种种子均能通过绵羊进行消化道传播。同一种植物不同类型的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具有趋同性。4种藜科植物不仅能通过"两头下注"的繁殖策略适应严酷的荒漠环境,还能通过放牧绵羊进行种子的消化道传播,增加了种群扩散的途径,这是植物适应荒漠多变环境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瘘管羊瘤胃瘘管尼龙袋法,对北疆地区常见的28种禾本科植物种子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瘤胃消化处理,对处理前后种子的长、宽、厚、形状指数、百粒重和萌发率进行了测量,研究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以期丰富北疆地区植物种子消化道传播的内容.结果表明: 除臭草、剪股颖、鳞茎早熟禾、猫尾草和小麦以外,其余23种植物的种子均为椭圆或扁平状种子;小麦和燕麦种子百粒重分别为3.52和1.69 g,其余种子的百粒重均为0.01~1 g,属中等或偏小类型.种子经瘤胃消化后,颜色变深,种子结构被破坏,种子的芒、稃和颖等附属结构的长度随消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种子长、宽、厚、百粒重随消化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减小趋势,但变化不显著;种子经绵羊瘤胃消化后,萌发率显著降低,经瘤胃消化6 h后,除鹅观草和燕麦种子萌发率降为0外,其余26种植物仍有部分种子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近年来70种豆科植物种子形态学和消化道作用后萌发行为数据,利用植物亲缘系谱和整合分析,以阐明豆科植物种子经过草食动物消化道作用后萌发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豆科植物种子经过消化后,萌发率受到抑制(OR=0.89),但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差异不显著(OR95%=0.61~1.28,P0.05);以亲缘关系为依据将70种豆科植物分为7个类群,其中消化作用对金合欢属、含羞草属、银合欢属、牧豆树属和角豆树属的第1类群种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对包括木豆属、毛蔓豆属、爪哇大豆属、扁豆属、胡枝子属和距瓣豆属的第4类群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将第3、5类群再划分成3个亚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消化作用对苜蓿属种子萌发有显著促进,笔花豆属则受到显著抑制,三叶草属种子的抑制和促进效应之间差异不显著。车轴草族25种植物种子表现出质量中等种子经消化后萌发率显著提高,而过小或过大的种子经消化道作用后萌发率受到明显抑制。其他45种植物的种子重量与消化后的萌发效应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035,P0.05)。  相似文献   

6.
鸭类摄食对海三棱藨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鸭类的消化作用对海三棱藤草(Scirpus mariqueter)萌发速度和萌发率的影响。模拟消化道的环境(酸性条件pH=2,高温T=42℃,和消化道对种子的研磨作用),分别对海三棱蔗草的种子进行了处理,并与自然环境下鸭类未取食的种子及鸭类粪便中采集的种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研磨作用能够显著加快种子的萌发速度,而酸性环境和高温条件减缓了种子的萌发速度。鸭类的消化作用对海三棱藤草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檗的更新特点及食果实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哈尔滨实验林场 ,黄檗母树下没有幼苗分布 ,不能进行天然更新 ,需要靠食果实鸟类等将果实和种子传播至远离母树的其他林下。捕食黄檗果实的食果实鸟类有 9种。其中 6种是食果肉鸟类 ,吞入果实后 ,消化果肉 ,而种子完整地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其余 3种是食种子鸟类 ,没有传播作用。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达 2 0~ 30min ,具有很长的潜在传播距离。将鸟类消化后的种子与完整果实和人为去果肉种子进行萌发对比实验 ,消化后种子的累计萌发率与其余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食果实鸟类的消化 (道 )过程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证明果肉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 ,果肉中不含萌发抑制物质。黄檗提供多种鸟类以食物 ,而鸟类也同时以多种肉质果植物为食物。因此食果实鸟类和肉质果植物 (包括黄檗 )之间形成了松散的互利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盐胁迫是植物种子萌发与植株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名古屋为材料,研究不同盐分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索水杨酸(SA)及其合成抑制剂氨基茚磷酸(AIP)处理对羽衣甘蓝种子萌发的调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50与200 mmol·L^–1 NaCl处理后的羽衣甘蓝种子活力显著降低。盐胁迫显著降低种子的吸水速率、种子活力与幼苗质量,降低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与内源SA含量,提高过氧化氢(H2O2)与超氧阴离子(O2^–.)含量。SA可以缓解盐胁迫对羽衣甘蓝种子活力的抑制作用,通过促进内源SA合成,从而提高种子吸水率与种子活力,促进种子对K^+、Mg^2+的吸收,降低Na+含量。此外,外源施加SA能够显著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H2O2与O2^–.的积累。相反,氨基茚磷酸(AIP)处理能够增强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推测这与AIP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种子内源SA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外源SA主要通过提高保护酶活性、降低活性氧积累和维持体内离子平衡来增强羽衣甘蓝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
以未老化和人工老化后的沙葱(Allium mongolicum Regel.)种子为材料,采用氯化铈(Ce3+)和氯化镧(La3+)浸种,测定种子萌发和生理指标,探讨Ce3+和La3+浸种对种子萌发、老化种子活力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老化0~5 h时,Ce3+和La3+处理可显著促进沙葱种子萌发,提高种子活力;在老化5 h后,Ce3+和La3+处理对种子萌发无明显促进作用。(2)在老化0~15 h时,Ce3+和La3+处理的沙葱种子中抗氧化酶活性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提高,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在老化15 h后,Ce3+和La3+处理的种子抗氧化酶活性提高、AsA含量降低,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提高。(3)在老化5 h时,沙葱种子呼吸速率发生跃变达到最大,Ce3+和La3+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呼吸速率。(4)Ce3+和La3+处理在老化0~5 h时提高了沙葱种子超弱发光(UWL)强度,但在老化5 h后沙葱种子的UWL强度降低。研究认为,在沙葱种子人工老化初期,Ce3+和La3+浸种处理可以诱导增强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和提高AsA含量,有效清除因老化产生积累的过量活性氧(ROS),减轻过氧化伤害,提高种子活力;种子老化中后期,其内部ROS产生与清除系统发生紊乱,加剧了ROS对种子结构的损伤,Ce3+和La3+浸种处理的缓解效应丧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灭绝性采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沼兰种子具有萌发缓慢和萌发率低的特性,已处于近危乃至易危的状态。为了繁殖和保护沼兰种质资源,利用添加2%蔗糖、3%活性炭和0.8%琼脂的Knudson C(KC)培养基,研究了萘乙酸(NAA)、6-苄基腺嘌呤(6-BA)、椰乳、香蕉泥、土豆泥和光照条件6种因素对沼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影响;同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果显示,沼兰种皮细胞的平周壁方向结构平坦、没有纹络,但是沿着细胞垂周壁方向细胞壁较厚。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冗余分析,建立了沼兰种子非共生萌发的最佳方案,即在含有4.5mg·L–1NAA、10mg·L–16-BA、8%香蕉泥和3%土豆泥的KC培养基上光照条件(光照强度为20μmol·m–2·s–1,光周期为12h/12h)下萌发。该方案的种子萌发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藏系绵羊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利用藏羊瘤胃内容物对11种青藏高原东北缘常见植物种子浸泡处理12、24、36、48、60和72 h后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1种高寒草甸植物种子的萌发因藏羊瘤胃内容物处理时间、种皮(果皮)完整性以及植物不同而异.划破种皮的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去除果皮的无脉苔草(Carex enervis)、完整或去除果皮的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种子经藏羊瘤胃内容物分别处理12、12、12 ~ 36 h的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藏羊瘤胃内容物处理均显著抑制了破皮和完整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阴山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a var.inschanica)种子的发芽率.短时间处理对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酸模(Rumex acetosa)、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种子发芽率无影响而长时间则表现出抑制作用.破皮(划破种皮或去除果皮)种子的萌发响应比完整种子敏感,而完整种子变化趋势则相对平缓.短时间处理提高了去除果皮的草玉梅(12 ~24 h)、无脉苔草(12 h)和划破种皮黄花棘豆(12 h)种子的发芽指数(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发芽指数呈逐渐减小趋势.藏羊瘤胃内容物浸泡处理对高寒草甸种子萌发有促进、抑制和无影响3种作用,继而潜在影响高寒草甸幼苗的形态建成、种间竞争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野豌豆属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积温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藏高原野豌豆属窄叶野豌豆(Vicia angustifolia)、山野豌豆(V. amoena)、歪头菜(V. unijuga) 3种野生植物与一种当地栽培植物救荒野豌豆(箭筈豌豆) (V. sativa) ‘兰箭3号’种子为材料, 在5、10、15、20、25及30 ℃下进行萌发实验, 应用种子萌发的积温模型对上述4种植物萌发对温度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基于萌发速率(1/Tg)对种子萌发温度最低温Tb值的估计受萌发率(g)的影响较小; 与此不同, 除‘兰箭3号’种子外, 对萌发最高温Tc值的估计, 受到g的显著影响。 这表明种群内所有种子个体萌发的Tb值相对恒定, 但Tc值在有些物种中变异较大; 2)基于重复概率单位回归分析估计的种子萌发Tb值与基于萌发速率估计的值较为接近; 而由此方法估计的Tc值则与萌发率为50%时的估计值较为接近; 3)相比多年生豆科植物歪头菜和山野豌豆, 一年生豆科植物箭筈豌豆‘兰箭3号’与窄叶野豌豆具有相对较低的TbTc值; 4)积温模型可准确地预测休眠破除后豆科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进程。  相似文献   

13.
外源GA3、ABA和Ca(NO3)2缓解盐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盐胁迫下,DK961(耐盐)和LM15(盐敏感)小麦种子的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和活力指数(Vi)均显著下降,LM15下降的幅度大于DK961.外源100 mg/L GA3、1×10-7 mol/L ABA和0.1% Ca(NO3)2处理均能缓解盐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盐胁迫下LM15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显著好于DK961,并且不同程度地缓解盐处理引起的种子内源GA 1+3含量和α淀粉酶的活性下降,从而降低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表明盐抑制小麦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是盐胁迫导致种子内源GA 1+3含量和α淀粉酶的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对镉(Cd)胁迫下娃娃菜(Brassica pekinensis)的保护效应, 采用0、50、100、200、500 和1000 μmol·L–1 的外源NO 供体硝普钠(SNP)对100 和200 mg·L–1 CdCl2 胁迫下的娃娃菜种子进行处理, 分析其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Cd 胁迫抑制娃娃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幼苗叶片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降低, 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显著上升, 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加速。不同浓度的SNP处理, 不仅能提高Cd 胁迫下娃娃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促进幼苗生长, 而且能抑制MDA含量上升, 降低叶片REC, 增加Chl 和脯氨酸(Pro)含量, 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外源NO 可缓解Cd 胁迫对娃娃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缓解Cd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 提高抗Cd能力, 其中以200 μmol·L–1 SNP对Cd胁迫的缓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种皮和环境温度对橡胶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气候箱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了种皮和环境温度对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皮对橡胶树种子的吸水和萌发具有明显的机械限制作用;去除种皮后种子萌发速率加快,萌发指数增大,但萌发率从83.8%下降到47.8%,幼苗活力指数从332.3下降到187.9.15℃以下的温度明显推迟种子萌发,且萌发率下降.去除种皮后的种仁萌发率、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种皮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分别在20℃(94.7%)、30℃(1.86)和25℃(374.4)时最大,而萌发速率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橡胶树栽培和胶园建设中,可利用种皮对种仁水分散失的限制作用以及对低温的不敏感性,有效延长橡胶树种子的贮藏时间,提高萌发率和籽苗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胁迫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其富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毛竹种子为供试材料,研究4种重金属(Pb2+、Zn2+、Cu2+、Cd2+)胁迫对毛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考察重金属在毛竹幼苗各组织部分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1)Pb2+和Cd2+对毛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有抑制作用,低浓度下Cu2+和Zn2+对毛竹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等指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抑制;当浓度达到1600μmol/L时Cd2+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其他3种元素;(2)选取根尖数、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总长4个根系形态指标发现,低浓度处理下Pb2+、Zn2+对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而Cu2+和Cd2+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3)处理10d后,种子萌发幼苗地上部对Pb2+、Zn2+、Cu2+、Cd2+的含量最高可达6810.51、1387.77、951.77、429.33 mg/kg,转移系数Zn2+Cd2+Pb2+Cu2+。综上,系统揭示了毛竹种子在重金属胁迫下的萌发和富集情况,为今后的土培、大田试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将毛竹作为植物修复材料加以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383种常见植物种子为材料,分析种子萌发特性与种子形状(长、宽、高的三维方差)、体积及相对表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高寒草甸地区植物种子性状对其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与种子三维方差、相对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体积呈显著负相关;(2)种子平均萌发时间与种子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种子相对表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种子三维方差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体积较小而形状细长的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及萌发速率,体积大而圆的种子需要更长的萌发时间;小种子具有较大的相对表面积可能是其具有较高萌发率和萌发速率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土壤种子库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亚高山地带木本植物种子萌发对策及其与生活史关联, 该文对青藏高原东缘61种常见木本植物的种子萌发特征以及种子萌发与种子大小、扩散方式、海拔及生境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 61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率呈现偏斜、双峰分布。6种植物(9.8%)的种子萌发率大于80%, 13种(21.3%)的萌发率在60%~80%之间, 9种(14.8%)的萌发率在40%~60%之间, 8种(13.1%)的萌发率在20%~40%之间, 25种(41%)的萌发率小于20%, 其中8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率为零, 显示了该生境中木本植物的种子以休眠、低萌发率或连续稳定的萌发对策占优势, 以避免不利的环境因素。2)种子扩散方式是决定61种木本植物种间萌发率变异(R2 = 24.1%, p < 0.001) 和萌发开始时间变异(R 2= 21.3%, p < 0.01) 的主要因素; 种子大小、母体植株的海拔和生境对种子萌发率和萌发开始时间几乎没有影响(p > 0.05); 风扩散的种子比脊椎动物扩散和无助扩散的种子有更高的萌发率(F = 9.219, p < 0.001) 和较早的萌发开始时间(F = 6.772, p < 0.01)。说明植物生活史特征如种子萌发与扩散方式之间存在固有而紧密的联系, 扩散能力强的种子(如风扩散)由于能散布到较远而空旷的生境, 可能避免了各种有害因素或个体竞争, 因而种子以较强的萌发能力进行拓殖; 扩散能力弱的种子(如无助扩散)由于其散布距离较近, 种子以休眠或降低萌发的方式来避免个体或同胞竞争以及各种有害因素, 以获得最大的生态利益并确保物种延续。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氮对番茄种子抗吸胀冷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毛粉802种子为材料,通过对比实验,测定分析各处理种子的萌发率及第4天的平均根长、萌发指数、活力指数,以及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变化,以探讨NO对番茄种子吸胀冷害的抵抗作用及其机理.结果显示:(1)外源NO可显著提高番茄种子经12 h吸胀冷害处理后的萌发率、平均根长、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并显著降低吸胀冷害下REC和MDA含量,同时显著提高SOD和CAT的含量.(2)NO所提高的吸胀冷害处理后种子的SOD和CAT活性不能被RNA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酰亚胺抑制.结果表明,NO可提高番茄种子抵抗吸胀冷害的能力,而且与NO激活了抗氧化系统有关,但NO不是通过促进抗氧化酶的合成来提高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缠绕的相关知识来研究DNA重组问题,研究酶在环状DNA分子上是如何作用的酶作用在环状DNA分子上时,它把DNA分子分离成两个互补的缠绕酶作用在环状DNA分子上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缠绕手术,即酶的作用过程就是删除这些缠绕的其中一个,利用另一个缠绕取代被删除的缠绕我们给出了缠绕方程组:(ⅰ)N(X+T)=b (1,0),(ⅱ)N(X+R)=b (3,1),(ⅲ)(X+R+R)=b (17,5)的解以及形如{N(Y+T)=1;N(Y+R)=x;N(Y+2R)=x,1,1}的方程组通解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