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01.
当出现在边缘视野的一个物体被周围其他物体包围时,视觉系统对它的识别会很困难,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拥挤效应.研究拥挤效应既有利于理解人类进行客体识别的过程,也对治疗黄斑变性、弱视和阅读障碍等视觉病变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自拥挤效应被提出以来,对拥挤效应的特性、神经机制和影响因素等都做了深入地研究.本文将系统地综述拥挤效应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特性、现有的理论假设、计算模型、可能涉及的大脑区域以及近年来利用知觉学习消除拥挤效应的一些工作,最后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给出建议.尽管在这个领域已经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许多问题上仍有争议,未来还需要更为巧妙的设计和精确的技术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02.
水稻糙米高蛋白基因的QTL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由糙米蛋白含量高达14.55%的广东省农家品种三春种配制的BC1群体进行糙米高蛋白基因的QTL定位,定位到了6个糙米蛋白基因的QTLs,其中有3个新的QTLs。有1个增效基因qCP1-2为主效基因,解释的表型变异高达44.2%,有可能是与谷蛋白基因Glu-1紧密连锁的新调控序列。本研究表明,所利用的BC1群体的糙米蛋白可能主要是由1个主效QTL所控制。  相似文献   
603.
匍匐茎型的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在自然生境中的繁殖方式主要是无性繁殖,彼此相连的分株通常受到水流、草食性鱼类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导致分离或者枝条片断化,片断化的枝条在新的生境中再生进行繁殖。实验模拟微齿眼子菜枝条的片断化来验证假设:微齿眼子菜直立茎段与匍匐茎段的无性繁殖能力是否一致,茎段可能有一个最小长度来保证它的存活,并且茎段着泥的方向也会影响它的成活率。实验结果表明:直立茎段与匍匐茎段的成活率、生物量有显著差异,而且茎段的长度显著影响它们的成活率、生物量,而直立茎段与匍匐茎段克隆株的每株分枝数没有显著差异;直立茎段比匍匐茎段更易成株成活,茎段的长度越长,成活率越高,具有3个节间的茎段成活率接近100%;同时茎段着泥的方向显著影响茎段成活率、所产生抽条的株高以及可产生抽条的节数,对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根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茎段正向着泥有利于它们的成活率、定植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604.
目的:研究体外不同诱导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分离培养MSCs,采用第二代或第三代MSC8,以5-氮杂胞苷(5-az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两者联合作用,作为分化诱导剂,连续观察三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心肌特异性蛋白T(Troponin T,cTnT)、连接蛋白43(Connexin43)、α-横纹肌动蛋白(α-Sarcomevic Actin)的表达,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Nkx2.5、GATA-4、TGF-?等相关调控基因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TnT、Connexin43、α-Sarcomeric Actin诱导前无表达,单纯bFGF诱导组及对照组未发现cTnT、Connexin43、α-Sarcomevic Actin染色阳性细胞,单纯5-aza诱导组诱导后上述三种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比例分别为22%、28%、32%,5-aza与bFGF联合诱导组诱导后上述三者阳性细胞表达比例分别为28%、33%、40%,联合诱导组诱导后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5-aza诱导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GATA-4、Nkx2.5、TGF—β在诱导前的MSCs有低表达,单纯5-aza诱导组及5-aza与bFGF联合诱导组诱导后3周,这三种基因有较强的表达,单纯5-aza诱导组诱导检测结果显示,GATA-4、Nkx2.5、TGF—β在诱导前的MSCs有低表达,单纯5-aza诱导组及5-aza与bFGF联合诱导组诱导后3周,这三种基因有较强的表达,单纯5-aza诱导组诱导前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aza与bFGF联合诱导组诱导前后相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5-aza诱导组与5-aza和bFGF联合诱导组诱导后两组之间相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单纯5-aza诱导及5—aza与bFGF联合诱导均可使MSCs向心肌细胞转化,联合诱导可以使更多的MSCs向心肌细胞方向转化。单纯bFGF诱导组诱导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5-aza及bFGF联合诱导,可以作为更好的促进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605.
猴表皮干细胞横向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皮干细胞可以作为角膜上皮细胞的替代物, 在自体眼表修复及组织工程生物角膜的构建中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将体外分离培养的2 ~ 4代猴表皮干细胞和人角膜缘基质组织及角膜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Transwell法), 于共培养前后使用流式细胞仪、RT-PCR和免疫组织 化学技术对其分化情况进行检测和鉴定. 并于第2, 4, 6, 8和10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转分化的比率. 实验采用条件培养基诱导法作为对照. 表皮干细胞在共培养前表达表皮干细胞标志, K15和整合素β1阳性, K3/K12阴性; 共培养后转为表达K3/K12, 从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现出角膜上皮细胞的特征, 但是条件培养基诱导法阳性率较低. 可见, 表皮干细胞具有可塑性, 在角膜缘基质组织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调控下, 可以横向分化为类角膜上皮细胞, 有可能重建角膜上皮, 进行自体生物角膜的构建.  相似文献   
606.
羊驼是毛用型经济动物,其耳部和背部的毛发品质和生长速度存在差异.MicroRNA(miRNA)是新发现的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RNA分子,为比较miRNA在羊驼耳部和背部皮肤的表达差异,从而探讨miRNA在羊驼皮肤和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实验提取羊驼皮肤总RNA,制备了羊驼皮肤miRNA芯片,通过与Affymetrix多物种miRNA芯片跨物种杂交对耳部和背部皮肤的miRNA进行筛选,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在线生物信息软件预测miRNA靶基因.结果显示,羊驼耳部和背部皮肤中高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miRNA有39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et-7b和miR-24在2个部位皮肤中的差异表达量与miRNA基因芯片结果一致;预测到let-7b和miR-24的靶基因中包含有与毛囊生长发育和毛发品质相关的基因,提示这些miRNA可能参与羊驼皮肤和毛囊的生长发育、更新以及毛发品质的调控.  相似文献   
607.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地段设立样方,通过群落调查和多样性分析对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发现:α多样性,乔木层在中海拔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最高,灌木层随海拔升高稍呈上升趋势,草本层在低海拔次生林带和山顶矮林带物种多样性较高;β多样性总体上呈"~"型变化,在中海拔建群种发生更替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最高,物种更替速率最快,其次是山顶附近。γ多样性大致沿海拔升高递减,以700m以下和过渡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总物种丰富度最高。沿海拔梯度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地带性植被总体上表现为由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向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更替,在建群种发生更替的中海拔过渡带形成混交林带,短柄枹(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槲栎(Quercus aliena)等夹杂其间在一些小生境中形成优势种群。总体上体现了过渡带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和更替速率,总物种丰富度隐含着沿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08.
将经过20 mW激光辐照20 min的达托霉素(Daptomycin)生产菌株-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D-38的孢子悬液倾注在含有1.9λg/mL链霉素的高氏一号培养平板上。通过链霉素抗性法筛选获得了10%正变率的突变株,其中突变株LC-54摇瓶发酵单位为81.2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9%。  相似文献   
609.
聚氨酯固定化热带假丝酵母发酵木糖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在多孔聚氨酯载体中的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可有效地利用玉米芯半纤维素水解液生产木糖醇。在摇瓶条件下, 采用分批发酵方式, 确立了适宜的发酵工艺参数为: 接种量7%, 聚氨酯加入量1.0 g/100 mL, 温度30°C, 初始pH值6.0, 分段改变摇床转速进行溶氧调节, 其中0~24 h 为200 r/min; 24 h~46 h为140 r/min。聚氨酯固定化提高了菌体对发酵抑制物的耐受力, 固定化细胞密度高, 发酵性能稳定, 发酵产率和体积生产速率都有所提高。水解液未经脱色与离子交换便可转化成木糖醇, 大幅降低了成本, 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固定化细胞连续重复进行12批次21 d的发酵, 木糖醇得率平均为67.6%, 体积生产速率平均为1.92 g/(L·h)。  相似文献   
610.
越南下龙湾石炭纪巴什基尔期Pseudostaffella(筵)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道了越南下龙湾地区的一个(筵)类动物群,该动物群产于下龙湾吉婆岛东的一个小岛的石灰岩地层中,其中以Pseudostaffella为主,Eostaffella次之.文中描述7个种,即: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P.subquadrata vozhgalica,P.antiqua,P.antiqua grandis,Eostaffella postmosquensis,E.mosquensis及E.galinae,其中以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最为丰富,可称之为Pseudostaffella动物群.该动物群层位高于下龙湾地区Bacson组中的Millerella-Eostaffella带,相当于宾夕法尼亚系巴什基尔阶上部,中国贵州盘县滑石板阶层型剖面的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P.paracompressa带,俄罗斯下巴什基尔阶Prikamsky层的Pseudostaffella prae-gorskyi-Profusulinella staffellaeformis带的一部分,以及北美宾夕法尼亚系莫洛阶Millerella带与阿托克阶Profusulinella组合带之间的Pseudostaffella和Eostaffella的化石层.下龙湾Pseudostaffella(筵)类动物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意义,它对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地质演化及古生物地理变迁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