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S100在猫小脑中的分布及其表达的年龄相关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S100免疫阳性(S100-IR)细胞,观察S100蛋白在青年猫和老年猫小脑中的分布,探讨其表达的年龄相关变化及意义。光镜下计数颗粒层和髓质中S100-IR细胞密度及浦肯野细胞(PC)层阳性细胞线密度。结果显示,颗粒层和髓质中S100-IR细胞密度较小、分布均匀,PC层阳性细胞相对密集,分子层未见阳性反应;阳性细胞胞浆深染。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小脑颗粒层、髓质和PC层中S100-IR细胞密度显著增加(P<0.01),胞体较大,阳性较强。表明S100-IR细胞在小脑中的分布具区域性差异,呈明显的年龄相关性增生,推测其增生对衰老神经元的丢失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2.
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视皮层内抑制性递质系统作用减弱可能是导致老年性视觉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是否皮层内兴奋性递质系统亦伴随衰老而发牛改变并影响皮层内神经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尚不清楚.为此,利用Niss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及Image-Pro Express图像分析软件对青、老年猫初级视皮层(17区)内各层神经元密度、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Glu-immunoreactive,Glu-IR)神经元密度以及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阳性(γ-aminobutyric acid.immunoreactive,GABA-IR)神经元密度进行了统汁分析.结果显示,青、老年猫初级视皮层各层神经元密度均没有明显的年龄性差异(P>0.05);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初级视皮层Glu-IR、GABA-IR神经元密度均显著减少(P<0.01),而Glu.IR/GABA.IR神经元密度比率去却显著增大(P<0.01).结果提示,老年猫初级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系统作用相对增强,而抑制性递质系统的作用相对减弱,导致皮层内兴奋-抑制平衡关系失调,这可能是引起老年个体视觉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青、老年猫上丘表浅层(superricial Superior Colliculus,sSC)星形胶质细胞中S100蛋白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老年性变化,并探讨其在动物视觉功能衰退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示青、老年猫上丘表浅层S100免疫阳性反应(S100-immunoreactive,S100-IR)细胞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阳性(GFAP-immunoreactive,GFAP-IR)细胞。光镜下观察、拍照,并利用Image-ProExpress图像分析软件对上丘表浅层各层S100和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及其灰度值进行测量。结果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上丘表浅层中S100蛋白与GFAP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增强(P〈0.01)。结论衰老进程中,上丘表浅层出现S100、GFAP表达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存在明显的反应性活化与增生,这对维持上丘表浅层神经元的活性和神经元之间的通讯联系,从而延缓老年性视觉功能衰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中国苜蓿植物资源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中国苜蓿属植物资源、品种资源及利用概况,并对苜蓿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5.
为探讨人工投食条件下川金丝猴的社会行为类型,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行为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投食猴群的社会行为进行观察。确定投食群有45种典型社会行为,其中打架、抢食、抱腰、吻背、爬伏、邀配与以往对笼养和野生川金丝猴的研究有差别。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VEGF-D,CD105在胰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D,CD105在53例胰腺癌组织(胰腺癌组)及10例正常胰腺组织(对照组)中的表达,计数MVD,并与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胰腺癌组织中VEGF-D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VEGF-D的表达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胰腺癌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胰腺组织.CD105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胰腺癌组织中CD105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其MVD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VEGF-D阳性表达组的MVD显著高于VEGF-D表达阴性组的MVD(P<0.05):CD10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VEGF-D的表达与胰腺癌的血管生成有关.MVD值有可能作为判断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77.
不同品种春小麦根系对低钾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水培法,以3个春小麦品种(加春1号、2号、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钾胁迫下不同品种春小麦根系的形态学与生理学特征。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低钾胁迫下小麦的根重、根数、总根长、总吸收面积、根活力、根系SOD及POD活性、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均明显降低,但根冠比有所增加,不同春小麦品种间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2)供试品种小麦根系的形态与生理学特征在同一供钾水平下和不同供钾水平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明这两种性状的差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根系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可以作为筛选高效吸收钾小麦品种的参考指标。(3)供试的3个春小麦品种中‘加春4号’对低钾环境的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β-cat在新生儿细支气管中的表达情况,探讨β-cat在新生儿支气管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尸检新生儿β-cat、GSK-3β在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以12例儿童为对照。结果β-cat在新生儿组有6例出现细胞膜表达降低、3例出现胞质表达、2例胞核表达;对照组中2例胞膜表达减少,1例胞质表达。β-cat的平均光密度值在新生儿组为0·112±0·024,对照组为0·128±0·037。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GSK-3β平均光密度值在对照组为0·147±0·037,新生儿组为0·115±0·028,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β-cat在新生儿细支气管的异位表达,提示Wnt信号与支气管的发育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79.
猫下丘中央核GABA能神经元年龄相关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猫下丘中央核(CIC)GABA能神经元年龄相关变化,探索老年个体听力下降的神经机制。方法Nissl染色显示下丘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γ-氨基丁酸(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光镜下观察、拍照,对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分别计数并换算成密度,测量GABA能神经元直径取平均值。结果GABA阳性反应神经元、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在青年猫及老年猫下丘中央核均有分布。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下丘中央核神经元及GABA能神经元密度均显著下降(P<0.01),GABA能神经元下降幅度较大;GABA能神经元胞体直径明显减小(P<0.01),阳性反应明显减弱。结论在衰老过程中猫下丘神经元尤其是GABA能神经元有显著丢失现象,提示GABA能神经元显著减少导致下丘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引起老年个体听觉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韩家亮  胡刚 《兽类学报》2012,32(4):362-367
因昼行性灵长类动物一天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其夜宿地度过,其夜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点(Anderson,1998).对夜宿行为的观察可收集白天无法收集到的灵长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信息,如夜宿地分布(sleeping site)、睡眠时间(time)、睡眠抱团组成(huddling)等(Takahashhi,1997;Ogawa etal.,2007;黎大勇,2010),灵长类夜宿行为的研究对于分析了解其白昼活动方式与行为适应特点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Anderson,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