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6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本研究测定了日多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错那牦牛、隆子牦牛、仲巴牦牛、聂荣牦牛、申札牦牛等8 个西藏牦牛类群共328 头牦牛mtDNAD-loop区序列,分析其多态性,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本次测定的西藏牦牛mtDNA D-loop 区序列长度为 887 - 895 bp,共检测到135 个变异位点,其中单态突变位点52 个,简约信息位点83 个。在328 个个体中共检测出91 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 884、0.010 27,显示西藏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 个类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1;日多牦牛与错那牦牛间遗传距离最小(0. 006);类乌 齐牦牛与隆子牦牛间遗传距离最大(0.01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西藏牦牛可分为两大类,错那牦牛是较纯的牦牛类群,其它牦牛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相互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902.
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对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禾本科作物玉米秸秆和豆科作物蚕豆秸秆单施及其不同比例配施后的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施玉米秸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和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都较低,土壤矿质态氮被固持的时间也最长;玉米秸秆与蚕豆秸秆配合施用促进了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固持矿质态氮的矿化.两种秸秆单施和配施均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禾本科作物秸秆与豆科作物秸秆配合施用,可以加快秸秆的分解,协调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903.
供体不足已成为移植胰岛治疗Ⅰ型和部分Ⅱ型糖尿病的主要障碍,分离克隆胰腺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为功能性胰岛可提供丰富的移植资源.本研究从人流产胎儿胰腺组织分离获得1例单克隆胰腺干细胞系.无菌取流产胎儿胰腺组织,0.1%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为单个细胞和细胞团.低糖DMEM+10%FBS培养,单个细胞和细胞团贴壁,原代上皮样胰腺干细胞克隆性生长.0.25%胰蛋白酶+0.04%已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传代,成纤维样细胞和其他细胞逐渐被消除,上皮样胰腺干细胞逐渐被纯化.克隆环筛选,获得单克隆人胰腺千细胞.在培养液中添加1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快速生长至单层,呈铺路石样.继续传代培养,1例来源于4月龄男性流产胎儿胰腺干细胞已传50代.液氮冷冻保存细胞1×10^9个以上.染色体核型分析,该干细胞系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共表达pdx1,glucagon,nestin及CK19蛋白,不表达insulin,CD34,CD44及CD45.RT-PCR检测,转录pdx1,glucagon,nestin及CK19的mRNA,不转录insulin.β-巯基乙醇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表达NF蛋白.烟酰胺诱导,分化为DTZ染色阳性,转录表达insulin,分泌insulin和C肽的功能性类胰岛.将单克隆人胰腺干细胞体外诱导胰岛移植在STZ制备的糖尿病大鼠肾囊内,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904.
影响枯草芽胞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再生率,对影响革兰阳性菌枯草芽胞杆菌KR株和革兰阴性菌荧光假单胞菌B13株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了酶解时间,再生方式,再生培养基中稳定剂的种类,Ca^2+、Mg^2+、琥珀酸钠、L-色氨酸的浓度及培养基的放置时间对KR和B13株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对KR株酶解20min,采用夹层培养,再生培养基中加入0.6mol/L蔗糖、0.03mol/L Ca^2+、0.02mol/L Mg^2+、0.3mol/L琥珀酸钠、0.2mol/L L-色氨酸,培养基在37℃放置72h,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42.7%;对B13酶解15min,采用夹层培养,培养基中加入0.6mol/L NaCl、0.02mol/L Ca^2+、0.01mol/L Mg^2+、0.3mol/L琥珀酸钠、0.1mol/L L-色氨酸,培养基在37℃放置48h,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15.3%。结论:影响革兰阳性菌枯草芽胞杆菌KR株和革兰阴性菌荧光假单胞菌B13株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05.
综述了花色苷被摄入液泡的原因、花色苷在液泡中的存在状态及其对植物细胞的着色效应。花色苷在植物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液泡里是为了解除其对蛋白质和DNA等细胞功能分子的毒性。花色苷的液泡区隔化是花色苷在植物细胞中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在大多数植物中,花色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溶解在液泡里。但是,花色苷也能在液泡里形成颗粒,这些颗粒可以划分为花色苷体和花色苷液泡包涵体两类。花色苷体由膜包裹,其形成是液泡中小的有色囊泡逐渐合并的结果,发育完全的花色苷体为典型的球状、具比液泡更深的红色;液泡里的花色苷体具高密度,呈现为含高浓度花色苷的不溶性小球;花色苷体的存在可导致液泡的强烈色彩。花色苷液泡包涵体可能具备蛋白质基质,既无膜包裹又无内部结构,其形成是转运进液泡的花色苷与蛋白质基质结合的结果;液泡里的花色苷液泡包涵体形状不规则,象果冻;在花色苷液泡包涵体中,花色苷可能通过氢键连接于蛋白质基质的一个有限空间位点;花色苷液泡包涵体被认为是液泡中花色苷的"陷阱",优先摄取花色素3,5-二糖苷或酰化的花色苷;花色苷液泡包涵体的存在可增加液泡色彩的强度并导致"蓝化"。  相似文献   
906.
鱼腥草内生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鱼腥草中内生菌的分布规律,便于有目的筛选有益菌株,对湖南农业大学附近一农户栽培鱼腥草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数量分布及细菌的一般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鱼腥草根、茎、叶中都存在大量内生菌,总的数量趋势是根大于茎,茎大于叶.,同时各器官中细菌数大于放线菌数,放线菌数大于真菌数(叶中真菌数大于放线菌数).各器官中的内生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芽胞杆菌为主,其中茎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07.
担子菌PM2在限氮液体培养下,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藜芦醇、吐温 80的补充,提高了该菌锰过氧化物酶的产生,获得的最大锰过氧化物酶Mnp酶活为254.2u/L、190.2 u/L,分别是对照的3.4倍和2.5倍。选择三种偶氮染料,在染料体系下,进一步分析藜芦醇、吐温 80对担子菌PM2产过氧化物酶及染料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担子菌PM2分泌的锰过氧化物酶Mnp与染料脱色有关,脱色程度受其分子结构特征影响;吐温80的补充,更有利于染料的脱色降解,48h后三种染料均可达到80%以上的脱色率。  相似文献   
908.
PEG(NH4)2SO4双水相体系在加杨叶总黄酮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加杨叶粗提液中的总黄酮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结果:萃取分离加杨叶总黄酮的最佳双水相体系是25%PEG 400与12%(NH4):SO4,最佳萃取条件为:pH-9,NaCl的添加量为3%,粗提液3mL,温度25℃.结论: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0.28%(n=5),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选择性,为黄酮类化合物萃取分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09.
生物柴油的制造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可再生油脂原料制造绿色燃料生物柴油的技术成为各国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柴油的酯交换法制备技术,并对生物柴油及其副产品甘油等在国内外的开发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10.
为提高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表达量,满足生产需求,使其应用到抗体技术上,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β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β2AR)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克隆到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载体中。表达载体pPICZαDNAsGFP转化至酵母后,β2AR和eGFP基因与酵母基因重组。利用筛选出的阳性重组子诱导表达β2AR和eGFP的融合蛋白,通过125I标记的配体结合实验证明获得了有受体活性的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