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5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64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探讨笛鲷属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9种中国南海的笛鲷属鱼类的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结合来自GenBank中1种分布于菲律宾和9种分布于美国大西洋的笛鲷属鱼类的相应同源序列,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与红笛鲷(L.sanguineus)之间的同源序列碱基差异百分率只有0.32%,支持二者是同种异名的观点;中国南海的笛鲷属鱼类间的平均碱基差异要高于美国大西洋笛鲷属鱼类。在MP和NJ树中,美国大西洋笛鲷表现为亲缘关系较近,来源于中国南海的笛鲷鱼类相对集中在树的基部,分歧较大。这与所研究的笛鲷地理分布和地理隔离基本相一致,同时也说明中国南海笛鲷分化较早并且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992.
橡胶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试了7个来自云南省版纳地区的橡胶树炭疽病菌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及pH条件下的生长速率,观察了这些菌株在PDA上的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测定了这些菌株的致病力。发现这些菌株的最适生长的培养基、温度、pH和对橡胶树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橡胶树的致病力有明显不同,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也存在可观察到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3.
体外ACE抑制活性实验表明,实验室保存的40株乳酸菌菌株中有27株具抑制ACE的活性,其中尤以L·salivariusLa5、L·salivariusLma1、L·plantarumLP529、L·plantarumLS12、L·plantarumLS31、L·helveticusZL51最为明显。按照益生菌标准对上述6株菌的耐酸、耐胆盐、抗药性、抑菌等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L·plantarumLP529、L·plantarumLS12、L·plantarumLS31、L·helveticusZL51可作为益生菌用于降血压产品。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广西某电镀厂附近的植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发现了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结果表明,多年生禾本科李氏禾对铬具有明显的超积累特性,叶片内平均铬含量达1786.9mg/kg,变化范围为1084.2~2977.7mg/kg;叶片内铬含量与根部土壤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56.83,叶片内铬含量与根茎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11.59,叶片内铬含量与水中铬含量之比最高达517.86.李氏禾不仅对铬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而且具有生长快、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特点,因此李氏禾的发现将为植物的铬超积累机理与铬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提供新的重要物种.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在小麦品质育种中充分利用品种资源,以引进的57份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SDS-PAGE和单籽粒硬度仪(SKCS)分析了这些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 S)组成及其籽粒硬度.共检测到13种亚基和21种亚基组合,30份材料具有5 10亚基,10份2*,9份17 18,1份13 16.5 10和2*在硬质麦中出现的频率较混合麦高,在软质麦中的频率最低,17 18在混合麦中的频率较高.HMW-G S组合中,N u ll、7 9、2 12和1、7 8、2 12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7.5%和14.0%,个别品种还同时聚合有1A、1B、1D上的优质亚基.参试品种(系)含硬质麦32份(1级20份、2级12份),混合麦15份(2级3份,3级12份),软质麦10份(4级6份,5级4份),籽粒硬度的分布范围为12~74.春小麦和冬小麦材料N e i s平均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0.550 8和0.573 3,表明春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位点的遗传变异略低于冬小麦;春小麦和冬小麦A、B和D基因组的N e i s平均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0.497 5、0.648 7和0.540 3,说明G lu-B 1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是G lu-D 1位点,G lu-A 1位点最低.  相似文献   
996.
大豆开花基因GmCO和GmFT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豆光周期反应是否受开花基因CO(CONSTANS)和FT(FLOWERING LOCUS T)调控,采用同源序列法从大豆中分离了CO和FT的同源物GmCO和GmFT.GmCO和GmFT分别编码151和109个氨基酸,与水稻和拟南芥中相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70%以上.通过RT-PCR分析GmCO和GmFT在短日照(short daylength,SD)、自然光照(natural light,NL)和长日照(long daylength,LD)处理大豆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的表达发现,GmCO在LD处理大豆早期发育的叶片中高丰度表达,GmFT在SD和NL处理大豆开花时期的叶片中高丰度表达.上述结果表明,GmCO和GmFT的表达与大豆开花时间及光照长度密切相关,且GmCO抑制GmFT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7.
江西武功山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1年7月中旬~8月上旬,对江西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20多天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野外考察.公园内现已记录两栖类2目7科25种和爬行类3目9科37种,本次调查增加安福县爬行动物新记录7种:多疣壁虎、中国石龙子、黑背白环蛇、铅色水蛇、灰鼠蛇、乌梢蛇、银环蛇;增加武功山爬行动物新记录23种.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两栖类东洋界种类占92.00%;生态类型以流水型9种和陆栖-静水型7种占优势.数量优势种为黑斑蛙、中华蟾蜍、黑斑肥螈、泽蛙、棘胸蛙、花臭蛙、华南湍蛙、三港树蟾、镇海林蛙和饰纹姬蛙.爬行类东洋界种类占75.68%,广布种占24.32%.数量优势种有石龙子、蓝尾石龙子、铜蜓蜥、赤链华游蛇、王锦蛇、虎斑颈槽蛇、赤链蛇、红点锦蛇、乌梢蛇、灰鼠蛇、尖吻蝮、竹叶青蛇等.公园内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受人类干扰破坏大,当地群众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就此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98.
从中国北部湾海域采集的海蜇样品中分离到577株海洋细菌,以条件致病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作为敏感测试菌株,采用琼脂块法测定了577株海洋细菌的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有119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占总数的20.6%。对其中的40株高活性菌株进行抗真菌和抗细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有21株海洋细菌对3种或3种以上的真菌有抑制活性,23株对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1株海洋细菌I0s4-18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酵母菌及丝状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海蜇共附生的微生物中能产生抗真菌活性的微生物的比例是很高的,I0s4-18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了解念珠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情况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使用抗真菌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年至2005年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44株念珠菌进行鉴定,用真菌药敏卡做念珠菌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痰液标本念珠菌检出率最高达60.7%,其次是分泌物为19.3%.共分离白色念珠菌142株,占58.2%,热带念珠菌54株,占22.1%,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是5-FC、NYS、AMB,灰黄霉素耐药率最高,达到70%以上.结论 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病情严重,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念珠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长期使用抗生素是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真菌药敏试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攀援孔药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攀援孔药花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或与已知物对照,它们分别鉴定为:(2S,3S,4R)-2-[(2R)-2-羟基-二十一酰胺基]-二十一烷-1,3,4-三醇(1)、(2S,3S,4R)-2-二十四酰胺基-十八烷-1,3,4-三醇(2)、胡萝卜甙(3)、β-谷甾醇(4)、(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6β-羟基-豆甾-4-烯-3-酮(6)、十六烷酸-1-甘油酯(7)、桦木酸(8)、大黄素(9)、二十二烷酸-1-甘油酯(10)、对羟基苯甲醛(11)、十七烷酸-1-甘油酯(12)、金色酰胺醇乙酸酯(13)、十九烷酸-1-甘油酯(14)、棕榈酸(15)(、E)-p-香豆酸(16)、(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7)、2-去氧-β-蜕皮激素(18)和auranamide(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