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81.
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锌,是生物体内约160多种酶的辅基,与生物的生长发育、各种抗性及免疫都有重要关系.本文综述了微量元素锌在生物体内对生物膜的稳定性和抗氧化作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免疫、细胞凋亡及其对生物的毒性等生理生化功能.  相似文献   
582.
锌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锌,是生物体内约160多种酶的辅基,与生物的生长发育、各种抗性及免疫都有重要关系。本文综述了微量元素锌在生物体内对生物膜的稳定性和抗氧化作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免疫、细胞凋亡及其对生物的毒性等生理生化功能。  相似文献   
583.
靶向毒素DT-VEGF的构建、表达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快速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发生和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介质,其特异性受体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表达率存在数个数量级的差异,因此可以将毒素分子转运至增生的肿瘤上皮组织中抑制肿瘤血管增生,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白喉毒素的前389个氨基酸基因片段与VEGF165通过一短肽相连构建为融合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纯化蛋白。实验证实该融合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并研究了其对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84.
水蜜桃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APD技术,采用从2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的22个随机引物对48个水蜜桃品种的基因组I)NA进行扩增。通过180个扩增位点谱带的聚类,分析供试水蜜桃的系统发育;并运用特殊谱带,建立了水蜜桃的分子检索表;提出了重点保存的水蜜桃种质有冈山白、Spring time、Rebin、白凤、霞晖2号、早艳、奉化玉露。  相似文献   
585.
江米酒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食品, 江米酒中微生物所产凝乳酶具有凝乳作用。从江米酒中分离纯化得到4株菌, 经菌落分离计数和酪蛋白平板实验研究确定产凝乳酶的优势菌为其中的霉菌, 并对该霉菌产凝乳酶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 结果表明: 2倍浓度的PDA培养基中添加5%葡萄糖而不添加氮源是霉菌产凝乳酶的最佳培养基, 在此条件下其所产凝乳酶活力可比优化前提高144%。  相似文献   
586.
对采自芜湖市三个不同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17个克隆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rDNAITS1序列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不同克隆间COⅠ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14.0%,平均为5.1%;ITS1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7.4%,平均为2.2%。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NJ树、MP树、ML树和贝叶斯树)均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7.2%-14.0%。基于ITS1序列构建的同样四种分子系统树也支持将17个克隆划分为三个姐妹种,但其中的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不同,各姐妹种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1.9%-7.4%。混交雌体和雄体间的交配实验结果表明,轮虫各姐妹种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克隆HE5在姐妹种中的归属应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所得出的结果一致;ITS1序列进化速率较低,不宜用于轮虫姐妹种的准确甄别。COⅠ基因进化钟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姐妹种间,克隆LE9所属的姐妹种早在8百万年前便分化形成出来,HE1、HE2、HE4-7所属的姐妹种于5百万年前分化产生。  相似文献   
587.
采用饲料含毒法,测定了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 1日龄幼虫连续取食含不同浓度Cd^2+或Cu^2+的人工饲料,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二种重金属离子能诱导昆虫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且存在浓度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在0—1600μg/g饲料浓度范围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与幼虫取食Cd^2+和Cu^2+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所求回归方程分别为y=0.2789+0.0002x和y=0.3141+0.0002x。当处理浓度为800μg/g时,在0-120h时间内,MDA含量与幼虫取食Cd^2+和Cu^2+的时间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0.3041+0.0042x和y=0.3251+0.0029x。  相似文献   
588.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可随动物粪肥施用进入农田土壤中,进而给土壤-蔬菜系统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为分析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及蔬菜系统中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以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RGs)为对象,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典型TRGs在3种可生食蔬菜(小白菜、生菜和樱桃萝卜)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蔬菜根系扰动对其根际土壤中TRGs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并分析了TRGs在蔬菜和土壤中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试蔬菜体内及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TRGs和可移动元件(MGEs),检出种类和丰度依次为根际土壤>蔬菜根部>茎叶部。蔬菜根部检出的TRGs与MGEs种类和丰度高于茎叶内,其中tetD-01、tetG-01、tetT、tet(32)、IS613、tnpA-04、intI-1(clinic)检出率和丰度尤为突出。樱桃萝卜根际土壤的TRGs及MGEs比生菜、小白菜富集量大,且土壤和蔬菜系统中部分TRGs的分布与MGEs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揭示T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89.
小菜蛾对杀螟丹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利用室内选育的抗杀螟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品系和敏感品系研究了该品系的抗性遗传形式,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杀螟丹的抗性形式为常染色体多基因遗传,并呈不完全显性。该品系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谱测定结果表明,对杀虫双有较严重的正交互抗性;对敌敌畏、杀扑磷有低度交互抗性;对溴氰菊酯、灭多威和叶蝉散等药剂无交互抗性。还发现该品系对杀螟丹的抗性与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590.
周驿之  程艳霞  樊莹  易磊 《生态学报》2018,38(14):5109-5119
环境是影响植物生理性状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来研究植物生理性状的改变是目前研究植物生理生态的热点,而高海拔地区多样的环境为研究物种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本研究通过移栽的技术手段,将分布在海拔750 m、海拔1200 m和海拔1400 m的3~5年生白桦幼苗移植到海拔750 m相同的林下环境条件下,将3种白桦移栽幼苗和野生白桦幼苗的光响应参数、光谱反射率以及光谱反射指数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移栽初期和移栽一年后植物生理性状的异同,探索白桦幼苗迁入新环境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移栽初期,通过对比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移栽幼苗彼此之间各项生理性状以及与原海拔野生白桦幼苗的生理性状发现,包括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在内的生理性状差异显著(P0.05),幼苗光谱反射指数差异性显著(P0.05)。经过一年的适应,不同海拔来源的白桦幼苗与移栽地海拔750 m野生白桦幼苗的生理性状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苗光谱反射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与原海拔野生幼苗生理性状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苗光谱反射指数差异显著(P0.05)。在移栽初期,移栽幼苗的各项生理指标已经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仍保留原海拔野生幼苗的生理特性;移栽一年后,移栽幼苗逐渐适应环境,其相关生理性状发生改变,并趋同于移栽地野生白桦幼苗的生理性状。对比一个生长季前后白桦移栽幼苗生理性状的变化可以发现,白桦作为先锋种植物,在新迁入环境后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能通过调整生理性状适应新环境。研究对幼苗在林下的演替以及森林的更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