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研究棉花粉蚧雄成虫对不同虫态、不同日龄雌虫的性选择以及雌雄成虫日交配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雄虫对不同虫态以及不同日龄雌虫(3龄若虫、1日龄至8日龄处女雌成虫、已交配雌成虫)的选择性,观察了雄虫与雌成虫日交配节律。结果表明,雄成虫对4日龄处女雌成虫的选择率显著高于其他虫态和日龄,一天内扶桑绵粉蚧交配高峰期出现在7∶00-9∶00。因此,推测4日龄处女雌成虫和上午7∶00-9∶00可能是释放性外激素的旺盛虫期和时间。  相似文献   
22.
我国城市昆虫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该领域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或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昆虫的生物学特性造成显著影响,致使城市害虫拥有自身的特点,其综合治理的理念和措施也相应有所变化。城市害虫主要包括卫生害虫、仓储害虫、园林害虫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昆虫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城市昆虫在城市化作用下的生物生态学基础、城市害虫群落发生特点、基因组测序概况、抗性分子机制以及城市害虫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阐述城市害虫暴发成灾的内因及其抗性综合治理策略的制定原则。同时,本文对城市昆虫学未来研究方向和防控策略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城市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此外,文中还讨论了基于分子生物学或昆虫不相容技术的具有应用前景的几种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3.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活动能力与蚁群健康、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对蚁群进行干扰会引起工蚁防卫和攻击行为。本文采用标尺插入法对蚁巢进行干扰破坏,测定了工蚁活动性指数,结果显示在相同干扰程度下活动性指数随蚁巢体积增大而增大,相同蚁巢时随着干扰程度增加而活动性指数先迅速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间隔5 min对蚁巢实施连续干扰后工蚁活动性呈明显连续下降趋势,第5次干扰后工蚁的响应活动变得很弱,工蚁活动性指数与干扰时间之间关系符合二次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24.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可对人类健康、农林业生产、公共安全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化学农药是防治红火蚁的主要方法。然而,大多数化学农药并不适用于有机农场、水产养殖区等生态敏感区。为筛选出用于生态敏感区红火蚁防治的药剂,本文结合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估了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Matrine、鱼藤酮Rotenone和除虫菊素Pyrethrin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对红火蚁均具有较高的毒性。田间试验表明,25.00 mg/L和12.50 mg/L苦参碱、250.00 mg/L 和125 mg/L鱼藤酮、75.00 mg/L和37.50 mg/L除虫菊素灌巢处理,红火蚁蚁巢减退率分别达到100%、81.25%、87.50%、79.17%、71.73%和66.67%。然而,除25.00 mg/L苦参碱外,其他处理均导致在被灌巢的蚁巢周围短期内出现新蚁巢。灌巢处理后,处理区的蚂蚁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升高,优势度指数下降。综上所述,苦参碱、鱼藤酮和除虫菊素适合灌巢处理防治红火蚁,其中0.5%苦参碱可溶性液剂能有效降低红火蚁种群数量,使得蚁巢减退率达100%,同时对本地蚂蚁群落没有负面影响,因此该商品制剂在红火蚁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5.
摘要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肽素(Copeptin)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8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97例老年CH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48例和49例,对照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研究组接受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血清Gal-3及Copeptin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及6 min 步行实验(6MWT)距离。记录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93.88%)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92%)(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高于对照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Gal-3、Copept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TLR4 mRNA、NF-κB mRNA、白介素-6(IL-6)mRN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CHF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可调节血清Gal-3、Copeptin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力,可能通过抑制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与血乳酸(LAC)联合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开展补液试验,并按照试验结果的差异将其分作反应组63例和无反应组57例。对两组人员均实施床旁超声检查以及LAC水平检测,并对比相关指标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感染性休克患者床旁超声指标与LAC水平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床旁超声与LAC联合预测上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能。结果:两组补液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高于补液前(P<0.05),反应组补液前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IVC)、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VpeakAO)、肱动脉最大速度变异率(△VpeakBA)高于补液后及无反应组(P<0.05)。两组补液后LAC水平均低于补液前,且反应组低于无反应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感染性休克患者LAC水平与△IVC、△VpeakAO、△VpeakBA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知:床旁超声联合LAC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床旁超声和LAC单独预测。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补液后LAC水平降低,床旁超声联合LAC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铜绿假单胞菌Arr基因突变对生物膜和绿脓菌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铜绿假单胞菌Arr基因对生物膜和绿脓菌素合成的影响,采用抗庆大霉素基因序列(Gentamycin resistance cassette,aacC1)插入失活的策略构建了铜绿假单胞菌Arr基因突变株PA-AG,通过96孔板静止培养、结晶紫染色的方法检测其生物膜的形成量,利用抽提的方法检测绿脓菌素的合成量。结果在KMB或LB培养基中,突变株PA-AG形成生物膜的量均有所减少,野生株约是突变株的2倍,然而突变株合成绿脓菌素的能力却明显加强,约为野生株的2.5倍。由此推测,铜绿假单胞菌Arr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物膜的形成,抑制了绿脓菌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28.
3种木醋液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玉米芯木醋液(Y)、松塔木醋液(S)和核桃枝木醋液(Z)的化学成分,并对木醋液的体外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木醋液主要由酸类、酚类、酮类和醛类物质组成,醇类和酯类等含量较少.其共有化合物有38种,占各木醋液总化合物种类60%左右,且共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之和占各木醋液总含量的80%左右.3种木醋液对20种供试植物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除柿子炭疽病原菌、棉花枯萎病原菌、葡萄炭疽病原菌和白菜黑斑病原菌外,对其他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依次为:Y>S>Z.Y和S对黄瓜炭疽病原菌和柿子炭疽病原菌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77.04%和71.61%.  相似文献   
29.
ADP核糖基化因子的结构及其功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P核糖基化因子(ADP-ribosylation factor,ARF)是Ras基因超家族的成员,它们是大小约20kDa的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ARF最初发现作为霍乱毒素ADP-核糖转移酶的辅助因子共同作用于G蛋白α亚基,促使其ADP-核糖基化。近来人们发现ARF还参与囊泡运输、调节磷脂酶D的活性,在细胞内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生理功能。现就ARF的发现、分类、结构和功能、表达以及生理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7例卵巢恶性肿瘤、8例正常卵巢与4例良性肿瘤中P-gp、GST-π的表达。结果P-gp在卵巢恶性肿瘤与正常卵巢及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gp表达与恶性肿瘤分期、分级无关,而与组织学类型及化疗有关。GST-π的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与正常卵巢及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与化疗有关,而与组织学类型、分期、分级无关。结论卵巢恶性肿瘤中存在着原发耐药,P-gp及GST-π的表达与化疗耐药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