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经过长期破碎化,荒漠草原原生硬质灰钙土斑块散布在广大沙化土地中,形成类似"土岛"的土被结构。为揭示土岛生境的群落物种共存机制,2016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选取大(200–300 m~2)、中(约100 m~2)、小(约50 m~2)土岛各3个开展调查,采用Jaccard相异系数、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零模型、Meta分析,综合计算和分析土岛内部与外部植物群落相似性、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1)随着破碎化加剧,土岛内部植物多样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群落优势种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转变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短花针茅共优种,土岛内外群落相似性增加。(2)土岛内外绝大多数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小,生态位重叠在土岛内呈集中分布,而土岛外则呈均匀发散分布。(3)环境过滤为主的生态过程决定了土岛生境群落物种的共存格局,随着土岛面积减小,环境因子对群落物种共存的调控强度降低,关键性环境因子由土壤细砂粒和黏粒转变为粗砂粒,显著性竞争物种共存格局在小岛出现。综上所述,土岛生境对于维持草原物种具有重要作用,环境过滤主导了荒漠草原物种共存格局。随着生境破碎化加剧或土岛面积减小,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因子发生转变。保护面积在200 m~2以上的大土岛对于恢复荒漠草原区草原成分种和其物种多样性机制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2.
文章首先讨论了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效果的区别,给出了相应的估算方法,同时也讨论了抽样观测值大小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说明如何从一组模型中选择一预测效果最好的模型.对1992年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和绍兴县测产样本点的数据,得到预测效果较好的模型为:产量预测值=理论产量 线性纠正估计,其中线性纠正的形式对两组数据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3.
Based on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visual neurons in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to moving optical bar stimuli, it is demon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visual neurons in superior colliculus of the cat have, to some extent, orientational selectivit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electivity is discussed in reference to its morphological substrate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addition, both the directional and orientational selectivities in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are relatively weak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neurons prefer upward or downward motion in the visual field.  相似文献   
104.
基于对上丘细胞对运动光棒刺激反应特性的定量分析,首次明确提出猫上丘视觉神经元具有一定的取向选择性,并从形态基础和生理功能的角度讨论了这种选择性存在的意义。另外还发现上丘的方向和取向选择性均弱于初级视皮层,且对向视野上、下方运动的光棒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旨在探讨全血乙酰胆碱浓度与钩吻素己致昆明小鼠中毒死亡的关系。给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钩吻素己或不同剂量的氯化乙酰胆碱溶液,并对注射钩吻素己和中剂量氯化乙酰胆碱的小鼠给予阿托品解救。中毒死亡小鼠死后即时取血;存活小鼠在注射药液后20 min处死取血。用试剂盒测定小鼠全血乙酰胆碱浓度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计算各组死亡率并分析其死亡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0.15 mg/kg)的钩吻素己后,小鼠全血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降低,全血乙酰胆碱水平升高,但其中死亡小鼠的全血乙酰胆碱浓度显著低于中剂量氯化乙酰胆碱组死亡小鼠的水平,而与中剂量乙酰胆碱组存活小鼠的水平无差异。阿托品可有效解救氯化乙酰胆碱中毒小鼠,但对钩吻素己中毒小鼠的抢救效果不明显。以上结果提示,钩吻素己可引起小鼠全血胆碱酯酶活力下降,乙酰胆碱浓度升高,但体内乙酰胆碱堆积可能并不是钩吻素己致小鼠中毒死亡的主要或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106.
王磊  王常禄  许益镌  曾玲 《昆虫学报》2016,(9):1021-1032
由于DDT等现代杀虫剂的问世,臭虫在20世纪40-50年代以后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销声匿迹,但近10多年来臭虫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重新出现.本文对其再猖獗原因、生物学和行为、饲养、抗药性、监测与防治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引起国人的重视,对今后臭虫的监测和防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近15年有关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L.和热带臭虫C.hemipterus(F.)的研究文献.臭虫再猖獗被认为是因为它对目前使用的杀虫剂例如拟除虫菊酯类等产生抗性以及频繁的地区及国际交往等因素造成的.简单、经济和大规模臭虫种群饲养方法——人工膜饲喂法的研发为我们开展臭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控制和根除臭虫目前仍较困难,采用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包括臭虫知识宣传、主动监测、非化学防治方法(例如:经常洗涤床上用品、蒸汽熏蒸、热处理、使用床垫罩、在家具腿下放置臭虫拦截装置)、有选择使用杀虫剂以及定期监测及反复防治等措施,可达到很好的防控效果.在我国部分地区,臭虫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工人宿舍和火车车厢是常见的臭虫为害环境.有必要对我国臭虫发生现状及其抗药性进行调查与监测.还应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研制出我国适用的、有效的监测工具和防治方法,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标准.同时积极开展臭虫科普宣传,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防止臭虫再猖獗和扩散.  相似文献   
107.
张敏  朱佳旭  王磊  徐妙云 《生物工程学报》2016,32(10):1301-1308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机制。在逆境条件下,例如干旱、高盐、低温、强光、弱光、紫外线等,植物会提前开花结实以尽早完成其生命周期,这种生物学现象被称为"逆境诱导的开花"。植物的这种避逆应激反应不但在进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而且对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逆境诱导植物开花与光周期、春化、环境温度、自主途径、赤霉素和年龄等开花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文中对逆境诱导植物开花的研究历史、代谢调控以及分子机制等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利用溶瘤腺病毒CNHK500体外转染内皮祖细胞,评估其在体外对肺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通过溶瘤腺病毒CNHK500转染内皮祖细胞,构建携带CNHK500的内皮祖细胞,并将内皮祖细胞和CNHK500分为三组,即CNHK500组,转染CNHK500的内皮祖细胞组和内皮祖细胞组,分别感染肺腺腺癌细胞A549,用MTT法检测不同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成功的分离并培养、鉴定内皮祖细胞,并完成CNHK500对内皮祖细胞的转染,CNHK500滴度为2.0×107 pfu/m L,其中CNHK500组肺腺癌细胞A549的存活率为(75.54±5.46)%,转染CNHK500的EPCs组肺腺癌细胞A549的存活率为(80.81±3.69)%,EPCs组肺腺癌细胞A549的存活率为(98.13±2.98)%。结论:本实验首次成功的将CNHK500转染内皮祖细胞,并应用于肺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中,这将有助于为肺腺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一个崭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9.
转基因通过基因漂移可以渐渗到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由此而导致的环境风险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生物安全问题.有3个关键因素可以决定环境风险的程度:特定空间距离的转基因漂移频率,转基因在野生近缘种中的表达水平,以及转基因为野生近缘种群体带来的适合度效应.本文将根据现有研究结果,从上述3方面对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杂草稻和野生稻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可以通过空间隔离或其他方法使其降低到可忽略的水平.在共同分布的环境中,栽培稻基因(包括转基因)向杂草稻和野生稻的漂移不可避免.尽管抗虫转基因(Bt或Bt/CpTI)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中可以正常表达,但由于在低虫压环境中,抗虫转基因不会明显改变野生近缘种的适合度,抗虫转基因漂移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十分有限.因此对基因漂移而言,抗虫转基因栽培稻的商品化种植应该比较安全.然而,抗除草剂转基因渐渗到杂草稻或野生稻会改变群体的适合度,可能会引起不可预测的环境后果.  相似文献   
110.
以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1994 -2014年间外来入侵植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51 -2010年信阳市每5年的平均温度明显上升、降水量年际间的波动较大;1994 -2014年的20年间,该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从49种增加到60种,增长了22.4%,增加的11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菊科4种,豆科2种,苋科、十字花科、大戟科、酢浆草科和雨久花科各1种;该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来源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1994 -2014年间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共33种(其中新增加的有6种),占2014年外来入侵物种的50.0%以上;从生活型来看,外来入侵植物主要为陆生植物,占总数的95%以上,其中,一年生植物>一、二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入侵途径来看,有意引进>无意引入>自然扩散;新增的入侵植物以种子作为主要繁殖方式的有9种。因此,对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引种过程中,要加强对来自美洲的以种子作为主要繁殖方式的陆生草本植物的入侵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