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基因的转录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异常的DNA甲基化可以导致癌症等复杂疾病发生,癌基因相关的DNA甲基化调控位点的识别对于解析癌症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识别新的癌症标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整合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的泛癌症基因组的高通量甲基化谱和基因表达谱,识别癌基因相关的DNA甲基化调控位点。对于每种癌症分批次计算Cp G位点甲基化与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并筛选调控下游基因的Cp G位点(包括强调控位点、弱调控位点和不调控位点),结果表明仅有一半的Cp G位点对下游基因具有调控作用;对癌症间共享的调控位点的分析发现不同癌症间共享的调控位点不尽相同,表明癌症特异的甲基化调控位点的存在。进一步地,对差异甲基化和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揭示了受甲基化调控的基因确实参与了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功能。本研究的结果是对当前甲基化调控位点集的重要补充,也是识别癌症新型分子标记特征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12.
不同地区青檀叶片的解剖及表皮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叶表皮离析法,对我国8个省共15个居群的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叶片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各居群的栅栏组织细胞层数多数为2层,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同居群的叶片横切面解剖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叶片上表皮细胞有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而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上表皮细胞垂周壁为平直形、圆形、浅波形或深波形,差异较明显,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则仅有深波形和浅波形两种.叶表皮毛的分布位置在各居群间不同,而表皮毛的类型在居群间稳定,且在多数居群中表皮毛与周围细胞形成花环结构.各居群的气孔器类型均为不规则型且均仅在下表皮随机分布,但气孔器的密度、大小等特征在不同居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境地的气候因子对青檀叶的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檀叶的解剖特征在不同居群间差异性较大,青檀叶表皮的气孔密度等特征在居群间有一定差异,而气孔器类型和表皮细胞形状等特征较稳定,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3.
记述采自海南的克里蜡蚧属Kilifia 2新记录种:Kilifia deltoides De Lotto, 1965和K. americana Ben-Dov, 1979。对雌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提供了克里蜡蚧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4.
海洋贝类帕金虫及其病害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虫属于细胞内寄生的原生生物,是导致海洋贝类大量死亡的最重要的病原物之一,采用传统的FTM检测法和组织切片方法,结合分子检测技术,目前已经在不同的贝类中鉴定了7种帕金虫,并且在帕金虫的生物学特征、对宿主的危害性以及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对危害海洋贝类的帕金虫的分类与系统学、形态和生活史特征、检测鉴定技术、流行病学特征、帕金虫与宿主间的侵害与抵御关系以及帕金虫病的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综述,并对贝类帕金虫病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海洋贝类帕金虫病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iwill、piwil3和piwil4在宫颈癌组织与宫颈正常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为进一步确定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知的3条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检测9对宫颈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piwill、piwil3和piwil4 mRNA水平,并以β-actin基因为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宫颈癌组织piwill、piwil3和piwil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结论piwill、piwil3和piwil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6.
根据已发表的1Bx14亚基的基因序列在不同位点设计了10对特异引物,从中筛选出1对引物,对HMW-GS在Glu-1Bx位点已知的1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具有1Bx14亚基的4个品种都能扩增出1条1 256 bp左右的特异带.用这一特异标记对山东省种植面积较大的40个品种进行PCR扩增(即等位专一PCR,AS-PCR),发现仅有5个品种携带1Bx14亚基.该AS-PCR标记可用于检测小麦品种在该位点的亚基组成,与SDS-PAGE相比,可显著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为种质鉴定和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朱汝南  钱渊  赵林清  邓洁  王芳 《病毒学报》2006,22(3):180-185
为了解北京地区人偏肺病毒(hMPV)膜表面糖蛋白G编码基因的特征,提取2003年和2004年各6份hMPV阳性的临床呼吸道标本中的RNA,经用随机引物合成cDNA后,用特异性引物扩增G蛋白全基因,克隆至pBS-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用生物软件与GenBank中hMPV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种系进化分析。12株hMPV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进化簇1和2。每个进化簇还可以再分为不同的亚进化簇。3株(2003年)hMPV属于进化簇1;9株(3株2003年和6株2004年)hMPV属于进化簇2。这12株hMPV G蛋白基因的核苷酸长度在624~711nt,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终止密码,编码的氨基酸长度为208~236 aa,蛋白质分子量为22.9~25.8kD。与进化簇2相比,进化簇1的3株hMPV都出现了3个核苷酸的缺失,但未改变读码框架。同一进化簇内的hMPV G蛋白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5.7%~100%和91.8%~100%,不同进化簇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56.3%~57.4%和34.3%~38.2%。疏水性分析表明这12株hMPV G蛋白是典型的Ⅱ型跨膜锚定蛋白,分别与两个进化簇代表株的疏水图一致。这些hMPV的G蛋白氨基酸的替换集中在胞外区。它们都含有高百分比的脯氨酸(P)、丝氨酸(S)和苏氨酸(T),含有相当数量的位于胞外区的O-连接糖基化位点。这些hMPV的G蛋白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数目和位置不尽相同。通过对G蛋白基因的分析显示,2003年和2004年北京地区流行的hMPV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进化簇。基因分析显示hMPV的G蛋白是高糖基化的膜表面蛋白,具有与同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亚科的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的G蛋白相似的基因特征,推测其功能和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相当于hRSV的G蛋白,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骨肉瘤中AKT和PTEN表达的意义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8例骨肉瘤、15例骨软骨瘤标本中AKT、PTEN表达的阳性细胞。结果AKT的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中为87.5%,在骨软骨瘤中为33.3%,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TEN的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中为41.7%,在骨软骨瘤中为86.7%,两者差异显著(P<0.01);在骨肉瘤中,AKT与PTEN呈负相关(r=-0.453,P<0.05)。AKT蛋白表达在有肿瘤复发、肺转移的骨肉瘤中的表达高于无复发及无肺转移的骨肉瘤(P<0.05),而PTEN则相反(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AKT蛋白的表达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TEN则可抑制这一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19.
采用Taylor幂法扩散法和Iwao回归法分析了云南元阳哈尼梯田1400~2000m海拔16个哈尼族传统水稻品种田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1~3龄若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背飞虱1~3龄若虫在不同海拔、不同水稻品种田均呈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其负二项分布的公共K值为3.53,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白背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Iwao直线回归方程拟合公式为m*=3.96+1.09m(R=0.97),Taylor幂拟合公式为lg(V)=0.28+1.34×lg(m)(R=0.85)。其中,在1400~1500、1501~1600、1601~1700、1701~1800、1801~1900和1901~2000m海拔梯田稻田中,白背飞虱若虫平均拥挤度分别为10.74±0.83、23.67±3.50、21.64±6.02、47.10±5.71、52.59±12.75、13.72±3.14,差异显著(F=5.77,P<0.01),其中在1701~1800和1801~1900m海拔稻田中白背飞虱平均拥挤度最高,表明在该海拔处白背飞虱在稻丛上分布较为集中,而在1400~1500和1901~2000m海拔稻田中平均拥挤度最低。根据空间分布型参数,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1905.43x+34.57,n=476x.36+8.64,该模型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当白背飞虱虫口密度为5、10、20头/丛时,分别取样30、20和15个样方。  相似文献   
120.
张蓉  赵紫华  贺达汉  王芳  张宗山  王新谱 《生态学报》2010,30(10):2656-2664
2008年通过对宁夏银川地区不同干扰条件下枸杞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共采集节肢动物151628头,鉴定出4纲27目76科167种,其中天敌亚群落61种,化防园23种,有机园30种,自生园61种,天敌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87%、18.78%、70.34%。通过群落结构分析,自生园丰富度、个体数均明显高于化防园和有机园,有机园均匀度、多样性较高,而化防园丰富度、个体数指数都较低,而优势集中度高。通过主分量分析表明潜叶类害虫与刺吸类害虫是不同人工干扰条件下的主要害虫,刺吸类害虫成为发展有机枸杞的重要障碍,食花果类害虫具有较大的危害潜力;寄生类天敌、病原类天敌为自生园优势天敌,捕食类天敌是有机园、化防园的优势天敌,但化防园天敌作用较为微弱。自生园天敌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第一对典型变量为V1=0.048x1-0.2533x2+0.5951x3+0.5207x4,W1=0.9021y1+0.0354y2+0.0223y3+0.1847y4-0.0591y5,相关系数为0.8635,化防园、有机园天敌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6、0.7332。通过害虫-天敌亚群落的种群消长动态表明,天敌亚群落作为整体对害虫发挥着调控作用,自生园7-9月份寄生性天敌对刺吸式害虫的跟随作用很强,有机园较弱,化防园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