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后胸叉骨是昆虫胸部的内骨骼,是重要的肌肉联结点,在昆虫运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结构在鞘翅目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其在低级阶元间的差异较小以及在形态分析中使用困难等因素限制,致使后胸叉骨的研究并未受到广泛重视。国内学者对于甲虫后胸叉骨的研究非常少,甚至长期以来没有中文名称,相关内容只零星散布于教科书和学位论文中,针对蜣螂后胸叉骨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金龟科蜣螂亚科9族65种的后胸叉骨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归纳了族级形态特征,进而探究蜣螂后胸叉骨形态演化趋势及其在系统发育分析中的意义。此外,还对利用现代形态学和几何形态学等方法研究后胸叉骨功能形态的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2.
王纪能 《生物学通报》2012,47(11):44-44
针对课本中实验的不足,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既弥补了课本中实验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检测急性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其对疗效和预后意义。方法:采用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115例急性甲、乙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比例,计算CD4+/CD8+值。并检测了34例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15例急性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8+T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6例无明显疗效者,各亚群比例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28例有明显疗效者,治疗后各亚群比例恢复正常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足月生产的脐带血,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动脉途径,将纯化的脐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内,于移植后2周、4周、8周进行肝功能、凝血指标检测,并于4周及8周行腹部B超及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减轻甚至消失;血清学检测: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8周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治疗的过渡或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56.
目的建立一种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高效方法。方法采取贴壁细胞分离法分离和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检测mMSCs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及显微镜分别检测mMSCs纯度和形态特征。结果mMSCs贴壁生长后形态较均一,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CD11b、CD44及CD29分别为(3.34)%、(2.41)%、(98.46)%及(99.36)%。第4代mMSCs经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通过贴壁培养可以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高纯度mMSCs,该方法效率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被广泛用于抗体或抗原的检测,并被视为临床实践中的金标准,可提供相对可靠、灵敏和特异的检测结果.ELISA的本质是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然而,天然抗体固有的不稳定性是ELISA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并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重现性差甚至错误的诊断结果.本课题组先前应用构象工程方...  相似文献   
58.
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9,自引:5,他引:54  
以不同基因型玉米为材料,在玉米生长发育的3个主要阶段(苗期、穗期、粒期)进行分期遮光试验,研究不同时期弱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延缓了玉米叶片的出生速度,使叶片变薄;遮光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但遮光解除后则加速叶片的衰老;遮光造成植株高度增加,但恢复正常光照后,其株高却逐渐低于对照;遮光使干物质积累下降,抽雄吐丝日期推迟,尤其是吐丝日期推迟更多,并使产量降低,但不同基因型玉米不同遮光处理下降程度不同。试验的4个品种中,掖单2 2和豫玉2号受遮光影响较小,而掖单36 38和丹玉13受影响较大,即不同基因型玉米对弱光胁迫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59.
甘肃黄芪属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调查甘肃省黄芪属药用植物资源,为该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深入甘肃各地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标本和分类鉴定,并查阅和核对主要标本馆的腊叶标本.结果:初步研究,甘肃省有13种1亚种药用黄芪属植物,记述了它们在省内的分布、生境和药用价值,并编制了检索表.结论:甘肃黄芪属植物资源丰富,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0.
喉鳞癌Apaf-1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喉鳞癌细胞存在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异常,Apaf-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基因是诱导细胞凋亡的肿瘤抑制基因。为探讨Apaf-1基因在喉鳞癌发生中的作用,应用半定量PCR方法分析Apaf-1的表达,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odization,CGH)和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方法对喉鳞癌病人Apaf-1基因所在的12q22—23区域缺失情况进行研究.并用甲基化特异PCR对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例喉鳞癌组织出现Apaf-1 mRNA表达明显下调,占40.7%(11/27),而6例良性喉肿瘤未发现缺失或下调;CGH分析发现,18例喉鳞癌仅发现2例存在12q22-23区域缺失,未发现扩增;LOH分析发现,72例喉癌组织Apaf-1基因的5个多态位点LOH发生频率低,分别为18.2%(D12S346)、13.9%(D12S1706)、18.2%(D12S327)、22.2%(D12S1657)和16.6%(D12S393),11例出现Apaf-1 mRNA下调的喉癌组织均检测到启动子区甲基化,而16例Apaf-1 mRNA表达未下调者仅1例有甲基化,两者有显著差异(x^2检验,P=0.0001)。通过以上结果,首次证实Apaf-1基因与喉鳞癌相关,在喉鳞癌中Apaf-1基因缺失发生率低.提示启动子区甲基化是该基因失活的首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