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目的】从3种蓝莓根际土壤中分离细菌,探究蓝莓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并筛选具有产酸、促生长、抑菌性能的菌株,为蓝莓专用微生物肥料的研究提供优质菌株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选用5种培养基分离3种蓝莓根际土壤细菌,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筛选产酸、产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和铁载体、固氮、溶磷和抑制灰葡萄孢生长的菌株,挑选最适菌株制备菌剂进行蓝莓苗盆栽实验验证促生能力,并检测菌剂对蓝莓元素吸收和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从3种蓝莓根际土壤分离得到124株细菌,挑选70株代表性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布于3个门21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为优势分离菌群。代表性菌株中,21.4%的菌株能产酸,21.4%的菌株产吲哚-3-乙酸,47.1%的菌株具有固氮潜力,65.7%的菌株具有解磷能力,14.3%的菌株能产铁载体。少量菌株同时具有产酸、产IAA、固氮、解磷和抑菌等能力。选取具有产酸和多种促生特征的菌株绿针假单胞菌CSM-70和双鱼假单胞菌CSM-129进行盆栽蓝莓苗处理,发现2株菌均能显著促进蓝莓苗的生长发育并调控根际土壤pH,其中菌株CSM-70处理还显著促进了蓝莓叶片氮、磷元素的吸收,提升了土壤速效钾、碱解氮的含量。【结论】蓝莓根际细菌多样性高且蕴藏着丰富的促生长菌株,绿针假单胞菌CSM-70和双鱼假单胞菌CSM-129能够促进蓝莓苗生长、调控根际土壤pH和肥力,并促进植株养分吸收,具有蓝莓专用微生物菌剂研制与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2.
83.
从青海的冬虫夏草子实体上分离出中国被毛孢[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并利用RAPD-PCR技术,筛选出8种引物,获得了冬虫夏草和中国被毛抱相应的基因组DNA指纹图谱,两者相似率高达96%,从而表明冬虫夏草的无性型为中国被毛孢。  相似文献   
84.
在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vasinfectum(Atkinson)Snyder et Hansen)寡聚糖诱导悬浮培养南方红豆衫(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var.mairei(Lemee et Levl.)Cheng et L.K.Fu)细胞生产紫杉醇的体系中发现细胞出现凋亡,次生代谢增强,电镜观察到细胞核质和原生质出现凝集现象,液泡内出现大量的高电子致密林。核DNA器发达,但紫杉醇合成速率很低,加入寡聚糖后,细胞防御系统开启,细胞生长停止,次生代谢物酚类物质大量积累且次生壁加厚,多酚氧化酶活性迅速提高,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在1h后急速提高,目的产物紫杉醇在诱导后72h达到峰值,比对照组提高了6倍,且细胞凋亡的出现与紫杉醇合成的峰值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红马蹄草(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对其形态解剖特征及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红马蹄草叶片较薄, 栅栏组织不发达, 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厚度之比较大;遮荫条件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 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叶绿素a/b 以及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b 含量, 这显示其耐荫特性, 对弱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同时, 红马蹄草扦插繁殖迅速, 成活率较高, 以荫蔽潮湿的生长环境为佳。因此, 红马蹄草适合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因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黏膜细胞因子测定、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黏膜细胞因子TNF-а、IL-6升高,IL-10减少;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马齿苋多糖治疗7 d后治疗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比TNF-α、IL-6下降,IL-10增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上升。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降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水平;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马齿苋多糖通过抗炎和降低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以及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7.
为了提高Escherichia coli重组表达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PGUS-E)的键选择性,本研究以PGUS-E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推测为指导,选择了可能影响PGUS-E的键选择性的R329、T369、N467位点进行定点饱和突变,利用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键选择进行筛选,得到优势突变酶R329K、T369V。结果显示:与PGUS-E酶相比,突变酶R329K、T369V键选择性分别提高26.9%、34.3%。突变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突变酶的最适p H和温度与PGUS-E一致,但其酶催化效率下降。由此可见,R329、T369对酶催化的键选择性和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综上结果,本文应用饱和突变方法改善了PGUS-E的键选择性,为酶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理解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某医院剖宫产的现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方法:整理分析了南京某大型医院2009年共1411名入院产妇的病历资料,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信息、身体状况、产时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该医院2009年度剖宫产产妇为608人,占总产妇的43.09%。剖宫产产妇的年龄和体重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1),既往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入院时多无产兆、宫口未开,且产妇宫高、腹围、胎心率明显较高(P〈0.05或P〈0.01)。B超检查也显示,羊水异常(过多或过少)、巨大儿、胎位不正(主要为臀位)以及脐带绕颈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自然分娩产妇(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妇高龄(〉35岁)、入院产兆、胎位不正、产妇腹围过大、胎儿窘迫及新生儿超重等皆为剖宫产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发现19.24%的剖宫产产妇无临床指征(即社会因素)。结论:该医院剖宫产的比例不低,要根据影响因素合理选择剖宫产,尤其要有效控制无指征的剖宫产选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β2-MG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62例SLE患者(SLE组)和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血清β2-MG、自身抗体、补体水平,并对SLE患者进行SLEDAI评分,分析SLE患者血清β2-MG水平与自身抗体、补体水平和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LE组血β2-MG水平(3.11±0.40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23±0.2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生口腔溃疡、浆膜炎及蛋白尿的SLE患者的血β2-MG水平与无此三种表现的患者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的血β2-MG水平与抗ds—DAN抗体、SLEDAI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289,r=0.361,P〈0.01),与C3呈负相关(r=-0.271,P〈0.05)。结论:SLE患者血β2-MG水平高于正常,可作为SLE疾病活动指标用于监测疾病活动。  相似文献   
90.
【背景】人A组轮状病毒(Rotavirus Group A,RVA)是婴幼儿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及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疫苗预防是唯一可行的预防感染方法。外衣壳蛋白VP7和VP4是疫苗设计的主要靶点,针对该基因加强RVA地方株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十分必要。【目的】对锦州地方流行RVA株VP7和VP4基因进行型别鉴定和序列特征分析。【方法】收集锦州地区2018-2020年RVA感染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扩增VP7、VP4基因片段并测序,得到7株RVA VP7和VP4序列。使用在线基因分型工具Rota C V2.0对测序结果进行分型分析。应用BLAST、DNAStar、MEGA X、Bio Edit等生物软件与临床流行株及疫苗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分型结果表明7株锦州地方株均为G9P[8]型,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VP7和VP4基因分别属于G9-Ⅵ和P[8]-3谱系,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32%-100%与99.41%-100%。JZ株VP7与疫苗株Rotavac和Rotasiil相比,在抗原表位区7-1a、7-1b、7-2中分别存在4个和3个氨基酸替换。JZ株VP4与疫苗株Rotarix和Rota Teq VP4氨基酸序列相比,发现7个和4个氨基酸替换,位于抗原表位区8-1和8-3。【结论】2018-2020年在辽宁锦州地区检测到7株G9P[8]型RVA株,VP7和VP4序列相似性高于99%,G9P[8]型可能是辽宁省锦州地区2018-2020年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流行基因型之一。与同基因型疫苗株比较,位于JZ株VP7和VP4抗原表位区的氨基酸位点差异对于野毒株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