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41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来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Tc毒素是一类多亚基组成的高分子蛋白复合物,对多种农业害虫具有广谱的胃毒活性,这类毒素与目前已知的其它杀虫蛋白同源性非常低,有可能成为新的杀虫资源。本文对来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Tc毒素的特性、作用模式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CD1α分子,趋化因子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CCL20/MIP-3α)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其在宫颈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6000通用二步法检测CD1α和趋化因子CCL20/MIP-3α在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D1α和CCL20/MIP-3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均0.01);CD1α与CCL20/MIP-3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在宫颈癌组织中,趋化因子的减少导致抗原提呈细胞数量下降,不足以引起肿瘤局部免疫反应而导致了宫颈局部病变的侵袭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3.
芦笋木蠹蛾对芦笋根茎的选择及湿度对其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芦笋木蠹蛾Isoceras sibirica(Alpheraky)幼虫对芦笋(Asparagus offcinalis)青茎、白茎、贮藏根的选择性、转化率和利用率.采用Cain和Sheppard指数、Ivelev指数统计结果,该虫对芦笋根、茎的喜好性排序为青茎>白茎>贮藏根.而幼虫对芦笋根、茎的相对取食量、相对生长率、近似消化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的排序为白茎>青茎>贮藏根.在白笋和青笋的食料组合中,幼虫对白笋存在负转换行为(Si=-0.31),对青笋存在正转换行为(Si=0.28).在白笋和贮藏根的食料组合中,该虫对白笋存在正转换行为(Si=0.03),而对贮藏根存在负转换行为(Si=-0.09).在室温30℃空气相对湿度(RH)为100%、76%、50%、32%和0的处理中,均以0~1日龄蛹的净失水量最高,分别为0.43%、0.88%、1.11%、1.84%和5.81%.随着蛹龄的增高,其失水率缓慢增长.蛹羽化前,高湿(RH100%)和中湿(RH76%,RH50%,RH32%)处理中蛹的累计失水率依次为4.27%,12.4%,17.8%和19.9%,而低湿(RH 0%)处理中蛹的失水率高达40.9%.在各RH下,蛹1日龄后的逐日累计失水率均与其日龄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在RH32%~100%条件下,蛹的羽化率为83.4%~90.2%,在RH0%条件下,其羽化率仅有36.3%.在不同时段,蛹的表皮渗透力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最初的2 h和8 h内,以2 h内的表皮渗透力最高,达0.25μg(cm2.h.mmHg).8 h后,随着测定时间的延长,蛹的表皮渗透力明显降低,24 h时仅有0.14μg/(cm2.h.mmHg).  相似文献   
104.
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冠状病毒已多达5种.冠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决定了其致病性和免疫特性.冠状病毒感染后宿主会立即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而人类冠状病毒往往会编码特定蛋白逃逸或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NL63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人类冠状病毒,其非结构蛋白nsp3编码2个木瓜样蛋白酶(PLP)核心结构域PLP1和PLP2.前期研究发现,人类冠状病毒PLP2是一种病毒编码的去泛素化酶(DUB),但是对其DUB特性和功能还不清楚.研究发现,NL63冠状病毒PLP1和PLP2两个核心结构域中只有PLP2具有DUB活性,而且,PLP2的DUB活性对K48和K63连接的多聚泛素化修饰不表现明显特异性.同时,蛋白酶活性催化位点C1678和H1836突变后对其DUB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蛋白酶活性催化位点D1849突变后对DUB活性无影响.其次,PLP2而非PLP1核心结构域能够明显抑制仙台病毒和重要信号蛋白(RIG-I、ERIS/STING/MITA)激活的干扰素表达,表明PLP2是一种冠状病毒编码的干扰素拮抗剂,而且PLP2的干扰素拮抗作用不完全依赖其蛋白酶活性.机制研究表明,PLP2能够与干扰素表达通路中的重要调节蛋白RIG-I和ERIS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对RIG-I和ERIS的去泛素化负调控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此外,PLP2除利用DUB活性抑制干扰素表达外,很可能存在不依赖自身催化活性的其他组分共同抑制干扰素的产生.以上研究对阐明人类新发冠状病毒免疫和致病机理以及抗病毒药物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5.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试验对象,研究了4个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随演替阶段和土层深度变化显著;随坡位变化不显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原生林次生林≈乔灌林草地;磷酸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各层次之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粉砂、砂粒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全钾、容重、粘粒含量呈负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和裸岩率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很大;坡位、坡度和坡向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6.
107.
通过考察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ATO)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 肾脏炎性损害的影响, 探讨了 ATO 对高血压肾脏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将4周龄SHR分为高血压模型组和ATO治疗组(8mg/kg),以同周龄的Wistar-Kyoto大鼠为正常对照。灌胃给药8周后, 采用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测定血浆和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AngⅡ)含量;测定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的蛋白表达和亚硝酸阴离子(nitrite, NO2-)含量,以评价肾脏炎症状态; 以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和过碘酸六胺银染色(periodic acid-silver metheramine) 染色示SHR肾小球和肾间质形态学病变,并以尿蛋白含量为指标衡量肾脏功能。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酒色着色菌(Chromatium vinosum DSM185)利用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 HP1)发酵产氢废液进行光发酵和暗发酵产氢的可行性,以达到对产氢底物的充分利用和对产氢废液的进一步处理。研究结果表明C.vinosum可以利用K.oxytoca的发酵废液进行光发酵产氢和暗发酵产氢。C.vinosum发酵产氢后废液中残余还原糖和主要有机酸(丁酸)的含量明显降低,发酵产氢的最佳pH为6.5,添加0.1%(W/W)NH4Cl能促进产氢。在光照条件下丁酸利用率可达54.38%,产氢量达36.97 mL/mg;在黑暗条件下丁酸利用率可达36.01%,产氢量达37.50mL/mg。  相似文献   
109.
在高温水体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高产氢活性的微生物菌株Z-16和C-32。根据两菌株的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Z-16为Enterobactersp.,菌株C-32为Clostridiumsp.。研究了起始pH值、反应温度、碳源等对菌株放氢活性的影响。菌株Z-16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7·0,反应温度35℃,以蔗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Z-16的氢转化率为2·68molH2/mol蔗糖。菌株C-32的最适产氢条件为:反应系统起始pH8·0,反应温度35℃,以麦芽糖为产氢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菌株C-32的氢转化率为2·71molH2/mol麦芽糖。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Z-16和菌株C-32的氢转化率分别为2·35和2·48molH2/mol葡萄糖。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动态观察1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及粘附分子α3β1整合素表达的时相变化,探讨α3β1整合素与足细胞减少,蛋白尿发生的关系。方法以1型糖尿病大鼠为动物模型,于第2,4,6,8,12周以肾小球足细胞表面标志物肾母细胞瘤抑制基因(Wilm’Stumorl,WTl)水平检测足细胞密度变化,同时以免疫比浊法检测大鼠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皮质α3β1整合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从2周起出现明显的足细胞密度减低,24h尿量和尿微量白蛋白增加,4周开始出现血尿素氮升高,8周开始出现血清肌酐升高,并且随着病程进展,足细胞密度和24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变化更加明显。α3β1整合素mRNA水平从第2周起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4周、8周和12周并没有呈现持续的减少。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早期,α3β1整合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足细胞减少和蛋白尿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可能有其他机制参与,从而导致了糖尿病肾病足细胞减少、蛋白尿发生和肾小球损伤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