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60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具有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脊柱术后评价,然而,因为术中植入金属植入物,CT图像由于其成像原理的限制,其图像质量受到金属植入物的严重影响,金属伪影大多来源于量子噪声、散射线和射束硬化效应,降低图像的对比度,使细微解剖结构显示不清,从而使得感兴趣区域的检测能力降低,其图像质量明显下降,甚至使临床医师做出错误的诊断,因此,为了做出更准确的腰椎术后并发症诊断和术后评估,使金属伪影最小化成为关键。能谱CT及其扫描及重建技术可以有效的去除腰椎术后产生的金属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本文能谱CT在腰椎术后金属伪影去除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2.
目的: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数据与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冠心病潜在致病基因。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GWAS数据,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进行疾病风险打分,依据特定距离阈值内的SNP-SNP互作关系,筛选出疾病相关SNP显著风险模块,识别潜在致病基因。结果:设定阈值20kb,经筛选获得279个SNP显著风险模块,映射到79个基因,文献验证率为71.01%。结论:基于SNP互作识别的潜在致病基因,能更加准确的分析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新生溶血病患儿红细胞致敏抗体对其Rh血型鉴定的影响。方法:采用抗球蛋白法、盐水法、微柱凝胶法(Rh血型测定型)、凝聚胺法和抗血清微柱凝胶法(Ig G型)五种方法对近三年来我院收集的163例新生溶血病患儿红细胞进行Rh血型检测,对五种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患儿红细胞进行0.2 M 2-巯基乙醇抗体放散,比较放散后五种方法检测结果并验证其准确性。结果:29例直接抗体试验阳性患儿的五种Rh血型检测结果不一致,经0.2 M 2-巯基乙醇抗体放散后检测结果均一致。Rh血型准确性验证表明,红细胞放散测定的Rh血型完全符合临床现象。结论:患儿红细胞的致敏抗体达一定数量后,会影响抗球蛋白法、盐水法、微柱凝胶法(Rh血型测定型)、凝聚胺法和抗血清微柱凝胶法(Ig G型)对Rh血型鉴定,0.2M 2-巯基乙醇抗体放散法是一种正确鉴定新生儿Rh血型的简单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筛选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无菌解剖组织划线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API20E系统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分类地位,并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牛蛙体内分离细菌NWG20141026,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API 20E系统鉴定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认为NWG20141026菌株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人工感染试验显示,NWG20141026菌株不仅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感染引起蛙体表溃疡溃烂病症,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蛙肠炎病。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恩诺沙星、红霉素等7种药物对普通变形菌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结论】引起牛蛙(R.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NWG20141026为普通变形菌(P.vulgaris),所患疾病命名为牛蛙变形菌病。普通变形菌对健康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5种药可作为防治牛蛙变形菌病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脑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4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纯脑出血组(n=25)、轻度粥样硬化组(n=34)和重度粥样硬化组(n=25)三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人(对照组)。对比分析四组颈总动脉膜厚度(IMT)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hs-CRP与Hb Alc水平,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四组的IMT、TC、TG、HDL、LDL、hs-CRP和Hb A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s-CRP和Hb Alc水平在单纯脑出血组轻度粥样硬化组重度粥样硬化组(P0.05);IMT与hs-CRP和Hb Alc均呈现正相关(r=0.388、0.420,P0.05);IMT、hs-CRP和Hb Al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3.065、1.978、1.647,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体内hs-CRP及Hb Alc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脱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10例,随访3个月,并对置换术后可能导致早期脱位的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人工股骨头直径大小这4个因素在有脱位组和无脱位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致早期脱位的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年龄(X2=16.572,P=0.000)、手术方式(X2=5.283,P=0.021)、人工股骨头直径大小(X2=5.498,P=0.019)。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发生可能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术前及术中应充分考虑各危险因素,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肺结核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肺结核病例组224例及健康对照组249例进行血样收集与临床资料采集。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方法对MMP-9基因rs17576、rs2236416、rs3787268、rs3918254共4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和Haplo View 4.0软件进行。结果:我们首次发现,在病例及对照组中,rs17576基因型频率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X~2=7.822,P=0.020)。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7.335,P=0.007,OR=1.463,95%CI=1.110-1.927)。病例组rs17576基因型分布中,GG和AG基因型患者吸烟史显著高于AA基因型患者;GG和AG基因型患者卡介苗接种史显著低于AA基因型患者。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一个单倍型(rs17576-rs3918254)高度连锁(D'0.7;r~20.8)。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G-C和A-C单倍型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病例组中G-C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2),对照组中A-C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疾病组(P=0.024)。结论:MMP-9基因rs17576多态性位点可能与肺结核有关,携带有rs17576位点G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发生肺结核。携带G-C(rs17576-rs3918254)单倍型的个体更易患肺结核病,携带A-C(rs17576-rs3918254)单倍型的个体相对不易患肺结核病。  相似文献   
88.
该研究关注了不同树龄油茶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叶脉密度及生理指标,旨在了解它们随树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间金属或稀土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大部分元素随树龄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但不同元素达到最大含量的树龄不尽相同;(2)叶脉呈网络状分布,根据叶脉直径大小分为粗、中、细三个等级;粗、中叶脉密度随树龄的变化不明显,细叶脉密度随树龄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3)叶绿素、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POD活性等生理指标均随树龄的变化,表现出各自变化规律。(4)叶绿素含量、POD活性、稀土元素总量以及细叶脉密度与产量表现出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 P<0.0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油茶的基础资料,可为油茶的栽培与管理提供些许参考,并提示人们可以利用叶片的部分营养、生理、结构指标来跟踪监测植株状态和预测产量。  相似文献   
89.
通过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的功效性特征进行评价,为寻找灵芝中活性三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结合样品对肿瘤细胞L1210的增殖抑制率,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1批不同品种灵芝子实体中的三萜活性成分。样品与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共标定了12个共有物质峰,其中与抗L1210肿瘤细胞活性关系密切的三萜物质有灵芝酸C2、灵芝酸G、灵芝烯酸B、灵芝烯酸A、灵芝酸K、灵芝酸A、灵芝酸F和灵芝醛A。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SD或ESE治疗的68例上消化道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病变部位大小、整块切除率、并发症等资料,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中穿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64例患者完整切除瘤体(94.12%),肿瘤平均直径(16.98±8.29)mm。食管病灶病理类型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有15例(22.06%);胃部病灶分布以胃体、胃底和胃窦居多,分别有18例(26.47%)、16例(23.53%)和12例(17.65%),病理类型以间质瘤最多,占36.76%;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6.18%),4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5.88%),经过内镜下止血后好转,8例患术中穿孔(11.76%),均行内镜下尼龙绳联合钛夹行荷包缝合,其中1例患者术中穿孔合并术后迟发性出血;病灶最大直径(≥25 mm,P=0.036)和病灶部位(胃底,P=0.015)是导致ESD或ESE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和ESE治疗上消化道肿瘤安全有效,但需注意病灶大小和胃底病变,因其是导致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