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海洋霉菌Aspergillus flavis No.179中分离纯化胞外抗真菌代谢产物Terric acid。以液体稀释法研究Terricacid在不同浓度下对酵母类真菌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生长、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Terric acid在较低浓度下能抑制测试菌株C.albicans AS2,538的生长,高浓度的Terric acid则能杀死C.albicans AS2,538细胞,其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6.25μg/mL和50μg/mL。在亚抑菌浓度下,该物质能抑制C.albicans AS2,538假菌丝的形成,并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当浓度达到50μg/mL时,细胞形态变得极不规则,有些细胞体积增大或破裂溶解。用14C-缬氨酸1、4C-胸腺嘧啶3、H-尿嘧啶同位素标记物掺入的方法分别研究Terric acid对测试菌株C.albicans AS2,538蛋白质、DNA和RNA合成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在含有5μg/mL Terric acid的培养基中培养4h后,14C-缬氨酸和1H-尿嘧啶的掺入量分别减少47.8%和70.7%,14C-胸腺嘧啶的掺入量没有明显差异。此结果暗示Terricacid能抑制测试菌C.albicans AS2,538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但对其DNA的合成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2.
基于对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山西组4,5号煤层底板的野外工作,系统采集、鉴定植物化石18属26种,其中以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属种或常见分子占绝对优势。沉积环境及植物古生态学分析表明,5号煤底板植物群主要由Lepidodendron posthumii Jongm. and Goth.和Cathaysiodendron cf.incertum(Sze and Lee) Lee等组成,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碎屑沼泽植被景观。4号煤底板植物群主要由成煤沼泽植物和碎屑沼泽植物混合而成,原位埋藏的Stigmaria ficoides(Sternb.) Brongn.为成煤沼泽植被类群,代表了上覆4号煤的成煤植物;由Tingia carbonica(Schenk) Halle和Pecopteris arborescens(Schloth.) Sternb.等组成的碎屑沼泽植被类群,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的碎屑沼泽植被景观。综合相关研究资料和当前植物化石分析表明,煤层底板植物群主要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湿地植被,按照其与形成上覆煤层植物之间的关系可主要分为:上覆煤层形成初期的泥炭沼泽植物群、与成煤作用无关的碎屑沼泽植物群和两者的混合类型。底板植物群的深入研究必须要结合沉积岩石学、地层学以及埋藏学的分析。当前研究显示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沉积时期,湿地植被组成较为稳定,其中石松类植物一直都是重要的成煤泥炭沼泽植被类型;碎屑沼泽植被与成煤沼泽植被多数情况下成分类似,仅存在种一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83.
自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二叠纪时大约由准噶尔地块、塔里木地块、中朝板块、佳蒙地块等几个主要陆块和一些小的地块(微板块)组成。在系统整理这些地区晚二叠世植物属种的基础上,根据植物群属种的植物学特征及植物地理属性,将中国北方晚二叠世混生植物地理区划分为6个植物地理省,即:1)准噶尔–北塔里木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2)北山–巴丹吉林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3)兴蒙(东北地区)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4)南塔里木安加拉–欧美混生植物地理省;5)祁连–阿拉善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地理省;6)华北欧美–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地理省。基于各地块在晚古生代各时期植物群的演替和植物区系性质的变迁,结合古地磁资料,简述了各地块在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中逐渐由低纬度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区向北半球高纬度温带干旱气候区的漂移和碰撞过程;并认为晚二叠世混生植物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各陆块相互间的迁移和拼接,中、晚二叠世形成的联合大陆(Pangaea)给各陆块上植物群的互相交融、侵入提供了良好条件。这种时空关系的改变,导致植物生态系统的改变,不但造成来自不同植物地理区植物的混生,而且产生了不少新的物种和丰富的土著分子。  相似文献   
84.
UGT76C2是负责细胞分裂素N-糖基化修饰的糖基转移酶,该基因对于维持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动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UGT76C2酶蛋白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本文采用定点突变方法,将UGT76C2的N端第31位的保守亮氨酸替换为组氨酸。结果发现,突变型UGT76C2在离体实验中完全丧失了对细胞分裂素的糖基化修饰活性,该突变基因的过表达转基因植物出现与UGT76C2突变体类似的表型,转基因植物体内的两类主要细胞分裂素的N-糖苷含量显著降低。实验结果证明了UGT76C2 N端亮氨酸残基对于糖基化修饰活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5.
目的:在冷暴露实验动物模型上,评价盐酸哌唑嗪(Pra)和消旋山莨菪碱(Ani)对大鼠、小鼠肢端皮肤温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室温下灌胃给药,60 min后放入指定温度(5℃、18℃)环境中冷暴露,并于给药后180 min和300 min使用红外摄像仪测定实验动物尾部近心端1/3处的皮肤温度,观察皮肤温度的变化,评价药效。结果:单独使用Pra对大鼠肢端皮肤温度无影响,对小鼠肢端皮肤温度提高效果较差;而单独使用Ani对大鼠和小鼠肢端皮肤温度均无提高作用;两药联用后实验动物尾温得到显著提高,且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Pra和Ani联用能有效提高冷暴露大鼠、小鼠的肢端皮肤温度,并且不会降低体心温度。  相似文献   
86.
野生动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需要大范围、长时间的系统监测网络的支持。红外相机调查技术近年来已成为自然保护区鸟兽调查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为了解和掌握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提供了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数据。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地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地带。自2008年至2011年,使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在长青保护区内调查了大中型兽类与鸟类的本底资源。共完成有效调查位点435个,相机工作日15767d。获得兽类有效拍摄3 282次,记录到分属5目12科的21种野生兽类和1种家畜,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各有5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物种分别有2、3、4种。食肉目和偶蹄目是本次调查兽类记录中物种数量(分别有9种和7种)和有效拍摄数(分别占兽类有效拍摄数的13.5%和84.0%)最高的两个类群,食肉目中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物种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12.30),偶蹄目中最高的物种是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114.04)。保护区内大型兽类(食肉目和偶蹄目)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大体呈现中部高、两侧低的单峰模式,海拔1600-2200 m的中等海拔段是大型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鸟类有效拍摄191次,记录到分属4目8科的17种鸟类,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8种。鸡形目雉科鸟类是有效拍摄数最高的类群,占全部鸟类拍摄数的79.8%。调查中记录到的林猬(Mesechinus hughi)和鹰雕(Spizaetus nipalensis)为长青自然保护区的新记录种。调查结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群落的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规划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87.
Pecopteris lativenosa Halle是栉羊齿属中羽叶形态变化十分显著的一个种。作者在详细观察的基础上,尝试性地运用定量统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判定该植物具有代表性的各项特征,提出了普遍存在的5种小羽片类型、6种末次羽片类型和2种末二次羽片类型,以及各类型小羽片、末次羽片、末二次羽片和末三次羽片的空间分布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绘制了Pecopteris lativenosa Halle三次羽状复叶复原图。这一复原图能够解释以往发现的Pecopteris lativenosa Halle标本所属类型。  相似文献   
88.
黄河靖南峡-黑山峡河段的生态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栅格运算与叠加及RS图像地物提取方法,针对黄河靖南峡-黑山峡河段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等生态问题,开展了单因子生态问题敏感性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中、高度生态敏感区几乎覆盖研究区整个流域,包括景泰县五佛乡、靖远县北湾镇以北和乌兰镇、糜滩乡、东湾镇、三滩乡及平川区的陡城到红柳滩一带;针对高、中和轻度敏感性区域,相应地将研究区规划为禁止开发建设区、中度开发建设区和深度开发建设区.在区域水电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9.
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区石炭纪地层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的重要地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所建,标准地点在甘肃武威西南35km的臭牛沟,据其中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Visean)。研究材料来自甘肃景泰和靖远的早石炭世臭牛沟组,这里的臭牛沟组厚约120m左右,由泥质页岩夹煤线、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灰岩组成,为潮间潟湖相至滨海沼泽相及泥炭沼泽相沉积。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主要分子有Sublepidodendron sp. , Lepidodendronciyaoense sp. nov. , Lepjingyuanense sp.nov. , Lepidodendron volkmannianum , Lep. gansuense sp. nov. , Lep. shanyangense, Lep. cf. aolungpulukense,Lep. sp. 1, Lep. sp. 2, Cathaysiodendron jingyuanense, C. cf. incertum, Stigmaria ficoides, Lepidostrobophyllum cf. lanceolatum, L. rotundi folium sp. nov., Lepidostrobus sp. 1, L. sp. 2, Bothrodendron ruchengense, 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 , Hamatophyton uerticillatum , 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 , C. podozamioides,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 , Triphyllopteris sp. ( cf. T. lescuriana Lesquereux), Rhacopteris sp. , Adiantites gothanii, Sphenopteris sp. 1, Sphenopteris sp. 2, Rhodeopteridium hsianghsiangense, R. cf. hsianghsiangense,R. cf. chinghaiense, Rhodeopteridium sp. (cf. R. lipoldi) , Paripteris gigantea , P. cardiopteroides, Linopteris sp. , Codonospermum sp. , Trigonocarpus spp. , Cardiocarpus cordai, Cordaites sp. (cf. C. schenkii Halle) 。其下伏地层前黑山组中有菊石Kazakhstania sp.,为下石炭统底部Gattendor fia带分子,其余还有孢子化石、腕足类和植物,表明为杜内期沉积;而上覆地层靖远组底部有牙形石Gnathodus bilineatus bollandensis,G.bilineatus bilineatus,Paragnathodus commutatus及P.nodosus,是我国下石炭统顶部德坞阶的一个牙形石带化石;筵化石:Mediocris breviscula,M.pilatus,M.cf.minima,Eostaffella galinae,E.cf.mediocris是我国和卅l组常见分子,也产于贵州罗甸的德坞阶(相当于早期纳缪尔阶)。臭牛沟组产有大量孢子,可分3个孢子带,分别可以和西欧维宪期孢子带(PV,TC,NM)对比。在当前的植物群中Cathaysiodendron及Bothrodendron ruchengense,Le pidodendron shanyangense的发现,对于研究早石炭世植物地理区的划分,华南和西北同期植物群的对比及东方型鳞木类的演化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0.
提取高质量的RNA是进行人参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利用CTAB法、Trizol法、Bizol法和SDS法,从红果人参叶片中提取了总RN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四种方法得到的纯度都比较高,OD260/OD280值都在1.7~2.0之间;SDS法提取的RNA,凝胶电泳显示28S条带是18S条带亮度两倍,而且无污染,好于其他三种方法.通过KT-PCK,ds cDNA片段条带弥散分布大小在0.2~3.0kb,从而进一步验证了SDS法提取的RNA质量,完全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