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8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正> (山王丌)岗通城虎Aristolochia longgangensis C.F.Liang.民间用于治疗小儿高烧,损伤,虫伤等疾病。(山王丌)岗通城虎是一新种,其化学成分还未研究过。我们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采用热乙醇提取其总成分,然后用冷乙醇溶解,再用石油醚洗涤,不溶物用硅胶柱层析  相似文献   
42.
本文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SP-C-A-l)进行了传代周期1—5天的超微结构观察。从第49、61、68和84代细胞的观察结果表明,传代培养5天过程中,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胞质内粘液颗粒的数量随着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3—4天)逐渐增多,并有粘液在异常的部位(变性的线粒体)积聚;与此同时,线粒体的数量相应增加,内部结构出现明显改变。当细胞生长活动处于相对稳定阶段(1—2天和5天),粘液颗粒和变性的线粒体明显减少。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以及正常形态的粗面内质网少的情况,在传代5天内变化不大,提示该系腺癌细胞粘液颗粒的形成与正常的粘液腺细胞不尽相同。结合细胞内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有的板层体的存在,文中进一步讨论了SP-C-A-l细胞系可能来源于人的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在细胞癌变过程中发生粘液化生,而使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粘液的功能。  相似文献   
43.
从黑刺齿耳[Steccherinum adustum (Schw.)Banker][1]中分离出一种抗真菌抗菌素——黑刺菌素。该抗菌素是用乙醇从菌丝中抽提出的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62.5—63.5℃,分子式为C11 H8O30。它对某些真菌有活性。根据其物理一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抗菌素.  相似文献   
44.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的生计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下降使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大幅降低。多尺度评估能够说明不同尺度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有利于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符合国情的决策建议。2013年12月,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通过第一轮工作方案, 决定开展“区域/次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简称“区域评估”), 即评估亚洲-太平洋(简称亚太)、美洲、非洲以及欧洲-中亚四大地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区域评估报告及其决策者摘要已在IPBES第六次全体会议上(2018年3月, 哥伦比亚麦德林)审议通过。本文概述了四大地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的进展、面临的主要危机和机遇, 探讨了评估对其他国际进程的影响, 综合分析了各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以及各区域评估结果的差别, 总结了评估的政策经验, 以期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5.
[目的]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策略,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控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农林生产中常用的广谱、低毒杀虫剂多杀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药膜法检测多杀菌素对小蜂的毒力,并检测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处理后,小蜂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多杀菌素对小蜂无短期(1 h)触杀作用,但随施药时间延长,其对小蜂的毒杀作用增强,25 mg·L-1多杀菌素施药2 h后,可诱导约18.67%小蜂个体死亡。施药4 h后,不同浓度多杀菌素对小蜂的毒杀作用差异最明显,低浓度(5 mg·L-1)多杀菌素可诱导11.33%小蜂死亡,而中、高浓度多杀菌素(≥ 15 mg·L-1)可诱导77.33%~88.00%个体死亡。施药6 h后,LC50值达7.44 mg·L-1,安全系数为0.31,属高风险性农药。此外,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可明显诱导小蜂羧酸酯酶活性提高,对乙酰胆碱酯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具有剂量效应。[结论] 多杀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毒力作用较强,在美国白蛾生防区需慎用。  相似文献   
46.
[背景] 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QNC)是一种高选择性、激素类、低毒性除草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田稗草,持效期长,易于在土壤中积累而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环境中残留的QNC可对动物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并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丰度。[目的] 从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可降解除草剂QNC的菌株,鉴定并明确其降解特性。[方法]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微生物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及分析鉴定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菌株的降解特性。[结果] 筛选得到一株编号为15#的QNC降解菌,被鉴定为无色杆菌属菌株(Achromobacter sp.)。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15#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0℃、pH为6.0、初始QNC浓度为100 mg/L、接种量为7%、添加质量分数为0.1%的酵母浸粉、氮源为蛋白胨,在此条件下培养21 d后QNC的降解率可达43.0%。[结论] 筛选到降解QNC新菌株并为该菌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7.
自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成功应用于模式生物以来,因其快速、高效、便捷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与此同时,CRISPR/Cas系统不断在微生物界的发现也加速了新的基因编辑工具的不断涌现。CRISPR/Cpf1是第二类 (Ⅴ型) 能够编辑哺乳动物基因组的CRISPR系统,相比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能够利用5′T-PAM富集区增加基因组覆盖率,具有其切割位点为粘性末端和更不易同源重组修复等诸多优势。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能够在家蚕细胞表达的3个不同来源的CRISPR/Cpf1 (AsCpf1、FnCpf1和LbCpf1) 表达载体,选择高度保守的家蚕热休克蛋白基因BmHSP60和家蚕ATP酶家族BmATAD3A基因分别设计靶标gRNA,构建gHSP60-266R和gATAD3A-346R基因编辑载体。通过T7E1酶切分析和T克隆测序,鉴定3个Cpf1基因编辑系统AsCpf1、FnCpf1和LbCpf1对靶标基因BmHSP60和BmATAD3A的编辑效率。同时,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不同基因编辑系统敲除靶基因后对其BmATAD3A和BmHSP60蛋白翻译的影响。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家蚕CRISPR/Cpf1基因编辑系统,能够在家蚕细胞中有效编辑家蚕基因组,为家蚕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工程和遗传育种开发了新技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48.
微波辅助索氏提取法提取欧李仁油的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欧李仁油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以欧李种仁为材料,粗脂肪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随机试验设计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测定了不同提取剂、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辐射功率、辐射时间对欧李仁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三氯甲烷为提取剂,微波辅助索氏提取法提取欧李仁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辐射功率462 W,辐射时间3 min,提取时间7 h,提取温度80℃,料液比1∶35,欧李仁油提取率为47.37%,比常规索氏提取法提高了18.63%。  相似文献   
49.
贺兰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40,自引:14,他引:26  
刘秉儒  张秀珍  胡天华  李文金 《生态学报》2013,33(22):7211-7220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近年来受到和植物动物一样的重视程度,但是干旱风沙区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规律尚未揭示。本研究以处于干旱风沙区的贺兰山不同海拔的六个典型植被带(荒漠草原带、山地旱生灌丛带、温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以及在不同植被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随海拔增加发生变化,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Biolog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依次是:亚高山草甸>寒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旱生灌丛>荒漠草原,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总体上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FAMEs分析表明不同海拔的微生物区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寒温性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磷酸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数量和种类均最高,且细菌、真菌特征脂肪酸相对含量也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次序是:寒温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山地旱生灌丛>荒漠草原。本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海拔梯度的微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不同于已有的植物多样性“中部膨胀”研究结果,这说明在高海拔地区有更多的适合该生境的微生物存在,这对维持干旱风沙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PCBP1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ly(C)-binding protein 1 (PCBP 1)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其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8000。PCBP1含三个KH(hnRNP K homology)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对其结合RNA有重要作用。PCBP1的功能主要是参与基因转录及转录后调节,如前体mRNA的剪切、mRNA稳定性、mRNA翻译过程的沉默或增强等。本文主要对PCBP1参与的信号通路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试图阐明PCBP1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