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UV-B辐射增强对元阳哈尼梯田稻田CH4排放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原位种植传统水稻品种白脚老粳,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UV-B(ultraviolet-B)辐射增强(7.5 kJ m-2d-1)对元阳哈尼梯田海拔1600 m处稻田CH4排放量的影响,同时观测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辐射增强显著降低了水稻植株分蘖末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成熟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P0.05)。(2)UV-B辐射改变了稻田CH4的季节和日排放(成熟期)规律:对照组在拔节孕穗期出现1个排放峰,处理组在拔节孕穗期和成熟期出现2个排放峰;与对照相比,UV-B辐射增强改变了水稻成熟期CH4日排放第2个峰值出现的时间。(3)处理组CH4的季节排放通量与箱内温度的季节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789,P0.05)。(4)UV-B辐射增强在分蘖末期、拔节孕穗期、成熟期都极显著提高了CH4的累计排放量(P0.01),分别提高了47.2%,293.8%和74.4%。总之,UV-B辐射增强促进了元阳哈尼梯田传统水稻田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区域苔藓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苔藓的科、属、种数量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其中,强度石漠化的科数最少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石漠化类型,比潜在、轻度、中度石漠化地区苔藓科数分别降低70.00%、57.14%、33.33%;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真藓科、青藓科、丛藓科、曲尾藓科等包含属数较多,占总属数34.62%;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基本一致,随石漠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其中苔藓植物在潜在石漠化地区Shannon-Wiener指数为1.9393,高于其他三种石漠化区域,比强度石漠化区高43.97%,Simpson指数以轻度石漠化过渡到中度石漠化地区物种丰富度下降最快,下降26.73%;潜在石漠化区较其他三个区域拥有更高的苔藓数量。说明苔藓植物的分布和石漠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苔藓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不同间作模式对辣椒养分利用、主要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云南省丘北辣椒示范区对辣椒-花生、辣椒-大豆和辣椒-玉米间作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间作系统中辣椒叶片N、P和 K含量均显著高于辣椒单作,其中辣椒-玉米(10 ∶2)间作系统中辣椒叶片N、P和K含量分别比单作增加12.93%、 5.17%和22.64%.与辣椒单作相比,辣椒间作显著提高了盛果期辣椒的株高和单株结果数,提高幅度分别为1.57%~20.89%和3.06%~307.52%;有效控制了辣椒病毒病、疫病和烟青虫的发生,控制效果分别达24.01%、6.87%~23.80%和4.31%~36.40%;辣椒间作显著提高了辣椒的生物量和产量,辣椒产量的增幅为9.73%~53.52%,起到了明显的增产、增值效果.初步筛选出的辣椒-花生(15∶5)、辣椒-大豆(8∶2)和辣椒-玉米(10 ∶2)三种辣椒间作模式供进一步生产示范.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们在“重庆市大茶树资源考察”中,在重庆市江津清溪沟乡木皮村海拔1130米处,发现了颇为奇特的“茶包棕”景观。茶树距地面30厘米处有数个分枝,其直径分别为10.5厘米、8.5厘米、8.0厘米、7.5厘米、7.0厘米、5.0厘米。棕树从这几个茶树分枝中间长出,直径11.0厘米。它的基部从茶树两个分枝的叉口略斜插入土。奇特的是,茶树的这两个分枝之间出现了局部连理现象,紧紧将棕树包在其中。茶树包棕树的成因,可能先是茶树生长,出现杯状分枝,由于茶树落叶和雨水溅击地面,在其杯状分枝处形成松软、湿润…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的和分别含Cd2+、Pb2+的马丁氏培养基,对云南省会泽县废弃铅锌矿区圆叶无心菜(Arenar-ia orbiculata)根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将分离的菌株分别接种在含不同浓度Pb2+(0,0.1,1,10mmol/L)和Cd2+(0,0.05,0.5,5mmol/L)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SB)中,研究废弃铅锌矿区圆叶无心菜根际真菌的镉铅耐性,结果表明:从铅锌矿区圆叶无心菜根际共分离获得6个属的真菌,其中青霉属(Penicillinm)真菌为优势种群;Cd2+和Pb2+显著减少根际真菌在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量,抑制菌株的生长;含Cd2+和含Pb2+的马丁氏培养基分离的根际真菌镉铅耐性强于常规马丁氏培养基分离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能显著影响植物对镉(cadmium,Cd)的耐性与累积,但其对不同形态Cd胁迫的响应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不同形态Cd胁迫下接种AMF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和Cd累积的影响。【方法】采用30 cm高的培养容器填装石英砂(0.2 mm),开展室内砂培玉米试验,研究溶解态和胶体态Cd (1 mg/kg)胁迫下,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玉米幼苗生长、根系特征、光合生理及Cd累积的影响。【结果】双因素分析表明,AMF和Cd形态均对玉米生长(株高和生物量)、根系特征、光合生理(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与Cd累积量存在显著的影响,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交互作用。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AMF显著降低玉米株高、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抑制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同时增加了玉米根系Cd含量,但减少玉米地上部Cd含量以及地上部与根系Cd累积量;与胶体态Cd处理相比,溶解态Cd显著降低玉米的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根尖数和地上部Cd累积量,但增加了植株叶片光合速率、根系Cd含量和累积量。相关分析发现,玉米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与地上部Cd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根系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溶解态Cd比胶体态Cd对砂培玉米幼苗的毒害效应严重,而且接种AMF加重溶解态和胶体态Cd对玉米幼苗的损伤,但降低了植株对Cd的累积。  相似文献   
17.
灯盏花根茎叶表面消毒法后,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灯盏花根茎叶中的内生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染色和芽胞染色,结果表明:灯盏花根内生细菌的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多于叶和茎,紫外辐射极显著减少灯盏花叶和茎中内生细菌的数量.76 %和54 %的灯盏花内生细菌为G~+细菌和含芽胞的细菌,紫外辐射增加灯盏花叶和茎中内生G~+细菌和含芽胞细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大田原位种植元阳梯田2个地方水稻品种——白脚老粳和月亮谷,研究2年不同强度(0、2.5、5.0和7.5 kJ·m-2)UV-B辐射对水稻穗下第1至第4节的茎秆性状(节间长、茎秆粗和茎壁厚)和倒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强UV-B辐射对水稻茎秆的节间长和茎秆粗没有显著影响,但导致茎壁厚度显著减小,其中,7.5 kJ·m-2 UV-B辐射对水稻穗下第4节茎秆茎壁厚度的影响较大,降幅为11.6%~19.6%;增强UV-B辐射导致水稻茎秆的倒伏指数增加,增大水稻倒伏的风险,水稻穗下第4节茎秆倒伏指数最大,并大于倒伏临界值(200);水稻穗下第4节、第3节和第2节茎秆的倒伏指数与茎壁厚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增强UV-B辐射显著减小元阳梯田水稻茎秆的茎壁厚是增加其倒伏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参麦注射液对30% Ⅲ°烫伤早期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为参麦注射液防治肠源性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5 mg/kg组、参麦注射液5、10、15 mg/kg组,每组10只,使用烫伤仪建立30% Ⅲ°烫伤动物模型,立即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每天1次。烫伤72 h后,检测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肠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DAO、TNF-α及 IL-6和肠黏膜sIg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参麦注射液5、10、15 mg/kg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量,血浆内毒素、DAO、TNF-α及 IL-6和肠黏膜sIgA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减轻严重烫伤引起的肠粘膜损伤,效果与地塞米松相当,高剂量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黑木耳多糖对内毒素(LPS)诱导大鼠急性肾损害的保护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和黑木耳多糖组(LPS+黑木耳多糖)。根据分组,分别于复制模型前7 d给予生理盐水或1%黑木耳多糖(15 m L/kg)预防性灌胃。第8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LPS(8 mg/kg),造模12 h后,通过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取肾脏制备匀浆检测肾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用黑木耳多糖干预后,大鼠血清中BUN、Cr水平均显著低于LPS组(P0.05);LPS组M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SOD、T-AO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木耳多糖组MDA含量较LPS组降低,SOD、T-AO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黑木耳多糖能显著提高内毒素血症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对肾脏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