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目的 :探讨慢性低O2 高CO2 时神经元线粒体及髓鞘的改变与氧自由基的变化关系及培哚普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慢性低O2 高CO2 肺动脉高压模型 ,应用培哚普利治疗 ,电镜观察大鼠脑超微结构并测定MDA和SOD。结果 :观察到脑血管内皮细胞锯齿状突起 ,管腔狭窄 ,神经元线粒体空泡变及髓鞘分层断裂 ,测得实验大鼠MDA升高 ,SOD降低 ,用药组大鼠脑血管和神经元结构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提示慢性低O2 高CO2 时神经元线粒体及髓鞘改变与MDA升高有关 ,培哚普利对慢性低O2 高CO2 时脑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2.
陶伟  王娜  闫淑珍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16,35(2):138-146
本文应用悬滴培养、燕麦-琼脂培养等方法及显微成像技术对绒泡菌科Physaraceae 4种黏菌(黄头绒泡菌Physarum flavicomum、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垂头绒泡菌Physarum album、针箍菌Physarella oblonga)的个体发育特征进行比较研究,首次实现了垂头绒泡菌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完整生活循环。4种黏菌孢子萌发均为V-型开裂,但萌发时间有所不同,黄头绒泡菌萌发所需时间最短,仅需5h,而针箍菌萌发所需时间最长,需要2d;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形成的黏变形体均可转变为游动胞,而相同条件下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并未有游动胞形成;4种黏菌原生质团的生长速率不同,在光照刺激下针箍菌、淡黄绒泡菌、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的原生质团分别经过2-3d、2-3d、7d和13d,发育成子实体;完成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活史,针箍菌和淡黄绒泡菌需要25-30d,黄头绒泡菌和垂头绒泡菌需要40-45d。  相似文献   
53.
猪瘟病毒p80基因NTPase/RNA解旋酶功能区在E.coli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技术扩增出猪瘟病毒GXYL株和C株p80基因的NTPase/RNA解旋酶功能区(sGXNS3和sCNS3),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 )中,获得重组质粒pET—sGXNS3和pET~sCNS3。PCR、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目的基因插入位置、方向和读码框完全正确。1.0mmol/L IPTG诱导得到分子量为26kD的目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表达的目的蛋白能被CSFV阳性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54.
小单孢菌在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寻找新的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为了探索小单孢菌的生态分布和在未培养情况下的生态位,在分离和鉴定一定数量的小单孢菌的情况下利用小单孢菌属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采用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分析,设计了小单孢菌属的16S rRNA特异寡核苷酸探针Mn1和Mn3两个序列,将这两个序列与GenBank中小单孢和非小单孢菌属的16S rRNA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分析,先在理论上确认Mn1和Mn3对小单孢菌属是特异的.收集小单孢和非小单孢菌株19株,通过原位杂交试验的方法对设计的探针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证明,Mn1能和试验用到的所有小单孢菌属的标准菌株杂交和非小单孢菌均不能杂交;Mn3能和所有小单孢菌属的标准菌株杂交,但也能与链霉菌CGMCC4.891(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杂交.初步证明Mn1可作为小单孢菌属的特异性探针.并通过杂交条件试验优化了Mn1荧光原位杂交的条件:甲酰胺浓度为30%,溶菌酶处理时间为37℃ 40 min,HCl处理时间为60 min,杂交时间为3 h.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常规给予以及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两种给药方式对冠脉血流异常的影响,寻找较好的替罗非班用药方式。方法:入选九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58例,随机分成常规给药组(血管开通前所有患者冠状动脉内均注射替罗非班,n=30)与必要时给药组(血管开通后即时造影显示TIMI血流≤2级者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TIMI血流3级者不给药,n=28),观察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血流、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必要给药组冠脉内给药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TIMI3级给药前46.4%,给药后75%,P〈0.05),常规给药组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3级获得率高于必要给药组(96.7%比75%,P〈0.05),MACE、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血流异常情况,血管开通前冠脉内常规给药方式优于必要时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56.
用免疫不育疫苗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成为动物种群数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措施,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口服饵料发送系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口服疫苗容易产生耐受,且生物利用度低,利用多聚物包裹口服疫苗是一种打破口服耐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新途径。本文以纳米乳剂作为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Lugurus zone pellucida 3,LZP3)DNA疫苗的发送载体,探讨通过口服途径增强小鼠的免疫效果和抗生育率。用纳米乳剂包裹lzp3 DNA疫苗后,采用强阴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纳米乳剂的包封率.将制备好的质粒纳米乳剂lzp3 DNA疫苗通过口服饵料免疫小鼠,检测到免疫后小鼠的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抗LZP3的IgG和IgA。对免疫后小鼠进行抗生育实验,分析生育后免疫小鼠的卵巢病理切片。研究结果表明,用质粒纳米乳剂如p3DNA疫苗通过口服途径免疫.在小鼠的血清和粘液中检测到了特异性的抗LZP3的IgG和IgA,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抗生育作用.表明纳米乳剂作为口服不育疫苗的发送载体是可行的,为草原兔尾鼠鼠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
东亚飞蝗消化道的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研究东亚飞蝗Locutsta migratoria manilansis(Meyen)消化道可视化模型三维重建方法.采用冰冻切片技术将冰冻包埋剂(OCT)包埋后的飞蝗成虫做连续切片,进行截面图像信息采集,建立数据集;通过Photoshop、Image-Pro Plus(IPP)软件对消化道截面图像进行分割、处理...  相似文献   
58.
丁同同  邓颖  邓璐璐  李江  穆淑珍 《广西植物》2021,41(7):1070-1076
为了研究鄂西清风藤在降低血糖方面的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方法从鄂西清风藤中提取分离化合物,并采用PNPG法筛选体外活性。结果表明:从鄂西清风藤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Pronuciferine (1)、(6R, 6aS, P)-Isocorydine (2)、N-methylhernovine (3)、N-formyldehydroanonain (4)、Roemerine(5)、(-)-Tetrahydropalmatine(6)、N-feruloyltyramine (7)、N-p-coumaroyltyramine (8)、Quercetin(9)、Dibutylphthalate(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PNPG法筛选体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7、8、9具有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为6.1~38.8μmol·L~(-1),其中化合物7、8的活性是阳性药阿卡波糖的40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鄂西清风藤化学成分研究,为该植物在降血糖方面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记述中国膜翅目蚁蜂科毛唇蚁蜂属5中国新纪录种:反毛唇蚁蜂Dasylabris adversa Skorikov,1935,古式毛唇蚁蜂D.gussakovskii Skorikov,1935,莫拉毛唇蚁蜂松戈尔亚种D.maura sungora(Pallas,1773),王毛唇蚁蜂D.regalis(Fabricius,1793)和济式毛唇蚁蜂D.zimini Skorikov,1935,并给出图示和中国毛唇蚁蜂属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60.
成年态南丰蜜橘试管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成年态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kinokuni’(Tanaka)H.H.Hu]的快速繁殖技术,对其试管茎尖微嫁接育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好的砧木是苦柚种子苗,以腹接方式的成活率最高。嫁接苗接种在MS+GA3 1 mg L–1+蔗糖75 g L–1的培养基中,暗培养7 d后转入光周期下培养,嫁接成活率达67.78%。不同移栽基质对嫁接苗的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嫁接苗与成年态南丰蜜橘再生芽在形态和POD、CAT及SOD同工酶分子表达上均无明显差异。这表明通过试管茎尖微嫁接技术可保持其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