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固定化细胞拆分DL-泛解酸内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卡拉胶包埋串珠镰孢霉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W-902菌丝体,得到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活力较高的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相比较,固定化细胞酶活随pH变化的范围以及对温度适应的范围大致与游离细胞相仿。用固定化细胞进行反复分批酶水解30批,每天一批,酶活稳定,平均水解率28.0%。固定化细胞冰箱(4℃)贮存8周,酶活未见下降。  相似文献   
102.
海南变色树蜥个体发育中形态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头,尾大小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头,尾大小两性异性的个体发生,成体体长(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和尾部。头,尾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初生幼体就已存在,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组两性个体头长以及雌体头宽随SVL呈同速增长;雄性头宽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雄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大。头,尾部的相对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初生幼体头部相对较大,尾部相对较小,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部分(如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初生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变色树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因而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  相似文献   
103.
威宁趾沟蛙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野外定期、定点观测与室内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于2000年1月21日~2005年2月25日,对威宁趾沟蛙(Pseudorana weiningens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威宁趾沟蛙的繁殖习性与同属的其他两种趾沟蛙有明显的差异,其繁殖期集中在2月下旬~3月上旬;怀卵量为345.7枚(n=10);产卵量为312.5枚(n=10);威宁蛙卵群呈团状,各卵粒由胶膜粘连成团,卵团平均长6.40 cm;宽3.90 cm;厚为1.44 cm。卵粒的动物极暗褐色,植物极浅黄褐色;卵粒直径为2.0~2.5 mm,连胶膜直径为4.0 mm。卵粒在室内静水中孵化所需时间约20 d,孵出时期为心跳期,在自然环境中该蛙达性成熟所需时间为2年。该蛙无冬眠现象,且在冬季繁殖,这是其最突出的繁殖生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4.
豚鼠耳蜗离体外毛细胞的膜电位和离子电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分离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分离的正常OHC呈术状,胞膜光滑,胞核位于底部,静纤毛由顶端表皮板伸出,4小时内形态无明显变化。(2)全细胞电压钳记录结合通道阻断剂实验表明,OHC膜电流主要由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组成。(3)利用全细胞记录方式得到的OHC静息电位值为-26±9mV.  相似文献   
105.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分离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H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分离的正常OHC呈柱状,胞膜先滑,胞核位于底部,静纤毛由顶端表皮板伸出,4小时内形态无明显变化.(2)全细胞电压钳记录结合通道阻断剂实验表明,OHC膜电流主要由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组成.(3)利用全细胞记录方式得到的OHC静息电位值为-26±9mV((?)±SD,n=10).  相似文献   
106.
中国丁型肝炎病毒四川株的抗原表达及其某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少华  丛旭 《病毒学报》1993,9(4):316-324
  相似文献   
107.
108.
<正> 近年来,随着各种氨基酸代谢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血浆支链与芳香族氨基酸浓度比值(BCAA/AAA)作为慢性肝病诊断指标的提出,以及氨酸输液疗法的开展,临床上迫切需要对血浆及其它体液的游离氨基酸进行定量分析。先进的自动分析仪器价格昂贵,经典的纸层析—茆三酮法又难以选到要求,因而目前在普通医院中尚难开展此项定量工作。  相似文献   
109.
用ESR技术直接测定离体和在体大鼠心肌组织缺血再灌(I-R)过程中的自由基浓度。结果表明,在用无细胞K-H液灌流的离体I-R模型和在体I-R过程中,大鼠心脏结扎LAD10min再灌30s心肌组织中g=2.0015的自由基浓度均显著高于假结扎对照组。提示心脏I-R过程有大量自由基生成,且其主要来源不是白细胞。体外自由基生成系统试验结果表明,Vit C可清除O_2~ 和·OH,N-乙酰半胱氨酸(NAC)只对·OH有一定清除作用。在体结扎LAD前2min静脉注射Vit C或NAC(150mg/kg)可使再灌后心肌内短时间产生的自由基浓度降至接近假结扎组水平,说明心脏I-R过程产生的原初自由基可能以·OH和O_2~ 为主。测定心肌组织自由基信号对微波功率敏感性及信号g值特性表明了I-R过程中显著变化的信号成分主要来自碳中心有机自由基及有机过氧化自由基。它们可能是初级活性氧自由基反应的次级产物。抑制或清除初级活性氧自由基可能成为改善心脏I-R损伤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