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实验采用5种投喂水平:饱食(R100)、80%饱食(R80)、60%饱食(R60)、40%饱食(R40)、饥饿(R0),旨在探究上市前一个月的池塘养殖中,采用不同程度限喂的投喂策略对异育银鲫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投喂水平小于60%,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下降,而屠宰率则表现出相反趋势。饥饿组实验鱼呈现出较瘦体形和较硬的肌肉质地。对可能影响肌肉质地的脂肪含量和胶原蛋白总量分析发现,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减少但胶原蛋白总量无显著差异。投喂水平的降低导致鱼体各组织脂肪含量的降低,尤其是内脏脂肪的显著减少。通过SGR与脂肪含量的线性模型,SGR分别解释背肌、腹肌、内脏脂肪含量总变化的56%、66%、71%。在各投喂水平条件下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维持相对稳定,表明在上市前一个月的池塘养殖中,限喂的方式并未对肌肉的蛋白营养价值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在饲料中配制不同鱼粉和菜粕比例,探讨利用菜粕蛋白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Carssius auratus gibelio)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饲料中菜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分别为 0、20%、40%、60% 和80%。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菜粕蛋白比例高于40%时,异育银鲫的生长显著下降(P0.05),对摄食率影响不明显(P0.05)。在80%替代水平下,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最低,能量消化率在40%替代水平最低。饲料转化效率在20%蛋白替代后明显下降(P0.05)。蛋白质和能量储积率在40%蛋白替代后明显下降(P0.05)。在40%菜粕蛋白下,鱼体能量和脂肪含量最高。鱼体蛋白质在60% 和80% 菜粕蛋白时最低,脂肪在20% 菜粕蛋白时最高。因此饲料菜粕蛋白的水平不超过20%(干物质含量约17%)不会影响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饲料转化。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在低渗透压形成的静牵张应力环境下线粒体跨膜电位与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关系。方法:用成骨样细胞MG63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在对数生长期采用不同的低渗透压对细胞进行刺激,检测不同作用务件下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细胞增殖比例(S期百分比)以及凋亡指数。结果:240mOsm组ΔΨm呈上升趋势,4h达到峰值,6h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163 mOsm组ΔΨm在6 h时明显降低。277和240 mOsm组S期百分比在6 h和8 h达到峰值(26.54±0.71,28.10±0.39:26.96±0.33,28.55±0.26)。三个实验组的凋亡峰均提前,且大于对照组,尤以163 mOsm组为最(54.87±0.78)。结论:成骨样细胞MG63ΔΨm的变化与时间和力学刺激强度有一定的依赖性,预示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5.
以室内饲养的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对象,通过PCR-DGGE指纹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探索研究。在三种鱼的肠道中检测到不同的PCR-DGGE指纹谱带,其中斑点叉尾的平均谱带数(7.5)相对于银鲫和异育银鲫的谱带数(分别为15和14)要少。基于PCR-DGGE指纹谱带及各谱带相对丰度的UPGMA聚类和MDS排序结果显示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相似性高,而与斑点叉尾的差异比较大;rank-abundance散点图及回归分析也显示斑点叉尾与银鲫、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银鲫和异育银鲫之间无显著差异(P=0.383)。在斑点叉尾肠道中检测到的菌群主要是变形杆菌,包括-变形杆菌和-变形杆菌;而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中菌群主要包括梭杆菌属中的类群,还包括变形杆菌门中的气单胞菌属,以及一些未知的类群。以上结果均表明在所研究的三种鱼的幼鱼阶段,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在不同种类鱼中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受基因型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36.
反义寡核苷酸是一种阴离子大分子物质,细胞生物利用度较低且易被细胞溶酶体酶降解,为了增强反义药物在病变靶细胞内的有效浓度,根据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原理,针对肝细胞专一性表达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设计及制备了一种肝靶向性脂质体,这种脂质体同时具有pH敏性.采用竟争抑制实验及鸡红细胞溶血实验分析了其肝细胞靶向性及pH敏性;应用肝靶向pH敏脂质体作为药物运载工具,介导反义寡核苷酸HCV363作用于转基因细胞HepG2.9706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观察了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对HCV 5′NCR调控功能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半乳糖溶液对5%18-gal脂质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超过20mmol/L时,达到饱和,最大抑制率为38%;溶血实验显示脂质体与红细胞膜融合作用有显著的pH值依赖性,pH<6时,血红素释放量明显增加;肝靶向pH敏性脂质体介导的HCV363对HepG2.9706细胞中HCV 5′NCR调控基因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浓度为1.0umol/L时,抑制率达86%.综上,所制备的脂质体具有一定的肝细胞靶向性及显著的pH敏感性,这种脂质体能够增强HCV特异性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的细胞内抑制活性,这为针对肝炎病毒的反义寡核苷酸的体内活性评价提供了有用的转运体系.  相似文献   
137.
利用全能量收支同步测定呼吸仪系统测定了三种不同蛋白源(鱼粉、豆粕、土豆蛋白)饲料对银鲫生长及能量收支各组分的影响。对照饲料全部以鱼粉为蛋白源,另两种饲料中30%的蛋白质分别来自豆粕和土豆蛋白。试验结果表明,银鲫对三种蛋白源的饲料的摄食率,食物转化效率均有显差异,以鱼粉组最高,豆粕其次,土豆蛋白最低。能量收支各组分也均有显差异,能量收支式如下:鱼粉88.1C=13.77F 2.95U 24.1G 41.8R 豆粕 102.3C=17.1F 2.8U 16.4G 55.4R土豆蛋白105.5C=14.9F 1.3U 14.4G 67.4R式中C、F、U、G、R分别代表摄食能、排粪能、排泄能、生长能、代谢能。  相似文献   
138.
黄颡鱼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降低藻毒素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0d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含量的谷胱甘肽(GSH)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摄食含蓝藻粉饲料后的毒性保护作用。共配制6种近似等氮等能(粗蛋白45%,总能19.5kJ/g)的实验饲料。以不添加蓝藻粉、不添加GSH的饲料组作为正对照,其他5种饲料均添加7.5%的藻粉,微囊藻毒素(Microc ystins,MCs)含量约为58μg/g,GSH添加量分别为:0(负对照)、200、500、800和1400mg/kg。实验结果表明,第1至第30天时,负对照组与正对照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1至第60天时,负对照组实验鱼的摄食率显著高于正对照和其他GSH添加组(P0.05),但各GSH添加组肾脏中GSH显著低于正对照而高于负对照(P<0.05)。200、500和800mg/kg GSH添加组肝脏和肌肉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负对照(P<0.05)。在整个实验期间,随着饲料中GSH含量的增加,肝脏、肾脏、全肠和肌肉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先显著下降,当GSH添加量为500和800mg/kg时达到稳定,直至GSH添加量为1400mg/kg时显著上升。根据对黄颡鱼增重,肝脏和肌肉中MDA的含量以及组织中毒素的分析,在饲料中添加500-800mg/kg GSH可以有效缓解黄颡鱼饲料中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9.
研究通过90d的投喂实验研究不同配方饲料对池塘养殖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生长性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实验使用5种饲料(Cont:对照、HP:高蛋白、HC:高糖、HL:高脂和HE:高能)。结果发现:HC组鱼体生长最差,而HP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都最高。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变化趋势相反,HL组最低,HE组略高,HP组最高。鱼体脂肪主要分布于内脏,在HL和HE组显著增高,导致出肉率(Yield)显著降低,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增多。投喂实验结束时,鱼体背部黄度(b*)HC组最高,HE组其次,HP组最低,腹部红度(a*)HE组最高,HL组次之,HP组最低。新鲜肉色各处理无差异,冰冻3d后,鱼肉L*和白度(ΔE)HE组最高,HL组其次,Cont组最低;鱼肉a*Cont组最高,HL组其次,HP组最低。新鲜鱼肉硬度、胶黏性均为HP组最高,Cont组其次,HE组最低,其他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饲料营养中脂肪是影响肉质最明显的因素,饲料脂肪通过控制鱼体成分影响鱼体体色、肉质,以及冰冻储存产生的MDA;冰冻储存显著降低鱼肉品质,冰冻后鱼肉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系水力都明显降低,黏附性明显增大,该指标的变化是肉质降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0.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配合饲料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成鱼56d,研究异育银鲫成鱼[(122.3±0.7)g]生长、生理反应、肝脏组织学变化、卵巢发育以及鱼体各组织中的AFB1的毒素积累状况。实验分为5个实验组,不同实验组饲料中AFB1含量分别为0、5、20、50、500μg/kg饲料(实测值分别为2.59、4.12、12.39、46.23、454.07μg/kg饲料),每个处理3个平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均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均达到100%。各实验组异育银鲫成鱼终末体重、摄食率(F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无显著差异。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各毒素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毒素组肝脏和卵巢均未见明显的组织学病理变化。肌肉和性腺中的AFB1积累量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5μg/kg)。肝胰脏中的AFB1积累和饲料中的AFB1水平呈对数关系。饲喂AFB1≥50μg/kg饲料使异育银鲫成鱼肝脏AFB1积累超过安全限量标准。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成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μg/kg饲料(实测值:454.07μg/kg饲料)56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