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
董彬  韩睿明  王国祥  毛丽娜  冀峰  马杰 《生态学报》2015,35(24):8202-8210
采用高分辨率光纤氧微电极测定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茎叶微界面(0—2.0 mm)氧(O_2)。菹草叶微界面O_2浓度梯度具明显的时空变化。时间上,菹草叶微界面O_2浓度具有明显的生长阶段变化和昼夜变化。幼苗期和快速生长期微界面O_2浓度增加幅度较小,稳定期叶表O_2浓度梯度增加幅度最大,衰亡期叶微界面O_2浓度受附着物影响具明显的空间梯度。菹草叶微界面O_2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变化模式,主要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空间上,越接近茎叶表面,O_2浓度越高。顶部幼叶微界面O_2浓度梯度增加较平缓,中部成熟叶微界面O_2浓度梯度变化最陡,波动幅度最大,中部茎和基部衰老叶微界面O_2浓度梯度由于受密集附着物的影响,在附着物表面达到最大值,进入附着层后略有下降。结果表明,菹草茎叶微界面O_2时空变化主要受附着物和植物光合放氧能力的影响。光纤微电极是一种分析植物叶微界面氧时空分布的理想工具,对深入研究植物微界面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养分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水生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引起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择798例住院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生AAD者作为观察组,与没有发生腹泻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98例中发生AAD 187例(2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显示婴幼儿AAD的发生与发病年龄、合并有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抗生素种类、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使用、激素应用、住院天数、血红蛋白量、侵入性操作等因素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AAD独立相关因素:合并有感染性疾病(OR=1.431)、病情重(OR=1.985)、抗生素时间长(OR=2.117)、抗生素联合应用≥2种(OR=3.783)、侵入性操作(OR=4.092)、使用微生态制剂(OR=0.706)。微生态制剂OR1,表示使用微生态制剂为AAD的保护因素。。结论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婴幼儿特别是婴儿发生AAD的可能性大,侵袭性操作、重症患儿、抗生素应用时间长、联合用药是AAD的高危因素,应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性应用微生态制剂,防止A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蓝藻水华暴发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藻类生长受温度、光照、风力、营养盐、pH、微量元素等多个因素的影响[1—4]。藻类属于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其生长繁殖离不开自身的光合作用;作为光合作用主要的无机碳源,CO2对藻类生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了大气CO2的源,环境破坏引起的森林绿地面积锐减,又使CO2的汇减少,最终导致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4.
大学教育应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根据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同时入手,结合教师的科研情况、学科的前沿动态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几方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5.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之间相互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不同酵母间相互抑制作用产生的原因。方法采用透析袋发酵法通过单因素实验、上清液抑菌实验和双向电泳等方法,确立溶氧、酒精度、pH、氮源、生存空间以及分泌蛋白等因素对非酿酒酵母衰亡的诱导作用。结果溶氧、酒精、pH、氮源及生存空间的竞争并不是非酿酒酵母提前衰亡的主要原因,酿酒酵母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非酿酒酵母的提前衰亡具有很强的诱导作用。结论酿酒酵母分泌的分子量小于10kDa的代谢产物和一些分子量超过10 kDa的蛋白类物质均对克鲁维酵母等非酿酒酵母的衰亡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s)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将含有BMP-Ⅱ突变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Tea8113舌癌细胞,筛选和鉴定后,构建稳定表达BMP-Ⅱ突变受体的细胞株tBRⅡ-Tea8113。对tBRⅡ—Tca8113细胞和Tca8113细胞分别进行MTT检测,流式细胞仪(FCM)分析、BrdU标记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及DNA合成;检测tBRⅡ-Tca8113细胞和Tea8113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yclinD1,CDK-4,p27,p57)的表达。结果Tea8113细胞和tBRⅡ-Tea8113细胞的增殖指数MTT检测为0.47±0.01和0.35±0.008(t=22.953,P=0.000),BrdU检测为12.0±3.4和23.0±1.9(f=6.918,P=0.000),FCM检测为6.3和7.9;两组的凋亡指数为3.7±1.2和8.7±1.6(t=29.583,P=0.000);细胞周期因子在Tca8113和tBRⅡ-ca8113细胞中的平均灰度测量值为CyclinD1(186.5±2.4和145.6±3.9,t=28.244,P=0.000),CDK4(169.9±2.9和129.5±3.2,t=29.583,P=0.000),p27(110.1±1.1和167.34-1.8,f=85.754,P=0.000),p57(107.9±2.1和156.8±2.2,t=50.844,P=0.000)。结论BMPs及其受体可能在口腔上皮组织的恶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探讨BMPs信号在上皮性肿瘤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tBRⅡ-Tea8113细胞的建立,进一步表明了BMPs及其受体在口腔上皮组织的恶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探讨BMP信号在上皮性肿瘤的恶变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系由多种微生物(主要为厌氧菌)引起的无阴道黏膜炎症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有鱼腥臭味,阴道pH94.5,线索细胞(clue cell)及胺试验阳性。细菌性阴道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远高于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且易于复发,却远未受到应有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病与羊膜绒毛炎、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子宫内膜炎及许多术后感染有关,影响产褥期妇女健康,影响胎儿的发育。我们利用乳酸杆菌制品定君生治疗阴道炎4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8.
产碱性纤维素酶嗜碱芽孢杆菌AH-8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州、云南、海南、安徽、四川、辽宁等地采集碱性土样,分离筛选到1株能稳定的产生碱性纤维素酶的嗜碱性芽孢杆菌AH-8。研究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温度为37℃,最适发酵时间为36 h;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优化培养基配方(%):淀粉3.0,胰蛋白胨1.5,牛肉膏1.5,葡萄糖0.3,KH2PO40.1,初始pH 10.0。在优化培养基条件下,其产酶量提高了120%。碱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 10.0;0.01%Co2 对酶活力有一定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39.
珙桐的引种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为保护、发展这一树种,对珙桐进行了引种实验和一系列的繁殖研究。  相似文献   
40.
糖组学研究策略及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新兴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聚糖结构与功能.通过与蛋白质组数据库结合,糖捕捉法能系统鉴定糖蛋白和糖基化位点.糖微阵列技术可以对生物个体产生的全部蛋白聚糖结构进行鉴定与表征,提高了聚糖分析通量.而化学选择糖印迹技术简化了聚糖纯化步骤并提高了糖基化分析的灵敏度.双消化并串联柱法通过双酶消化双柱分离,在分析聚糖结构的同时也鉴定蛋白质的序列,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兼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