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47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同一组织中的细胞往往具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然而通过对单个细胞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每个细胞都具有一定异质性.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是进行单细胞测序的前提,该技术可用于揭示单细胞基因组结构差异,同时在肿瘤研究、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热点之一.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难点在于单细胞的分离和全基因组的扩增.本文介绍了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中常用的单细胞分离技术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并对各技术间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同时着重讨论该技术在肿瘤研究、发育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2.
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青枯病害的致病菌。为实现对RS的快速高效检测,以茄科劳尔氏菌株1.76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后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筛选出3株能稳定分泌抗茄科劳尔氏菌株1.76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1C1、1B3和9D7。然后利用小鼠体内诱生腹水,1C1、1B3和9D7效价分别为1:1 024 000、1:64 000、1:256 000。采用饱和硫酸铵沉淀及Protein-G亲和层析法纯化腹水,经SDS-PAGE鉴定显示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纯度较高。纯化后单克隆抗体(2 mg/mL)效价分别为1:17 529、1:35 819、1:50 000,抗体亚型均为IgG1。对3株抗体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1C1和9D7均不能与RS-5结合,1B3不能结合1.74和RS-5。此外,检测结果还表明3株单克隆抗体与桑肠杆菌JX-6、苏云金芽胞杆菌SYJ及实验室现有11株燕麦嗜酸菌卡特莱兰亚种、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玉米细菌性条斑菌、嗜酸菌魔芋亚种,梨火疫病菌QB0809、 XL-4,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QB0241、QB0242,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QB0017、QB0753、QB0755均无交叉情况。此次茄科劳尔氏菌抗体的制备,为后期青枯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通过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2015—2017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深松35 cm秸秆还田、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与传统旋耕秸秆不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容重、入渗率和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及旋耕秸秆不还田相比,深松35 cm秸秆还田使0~4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容重降低最明显,2017年收获后紧实度与容重较2015年试验前分别下降42.6%、7.0%,且2016和2017年播种前与收获后0~40 cm土层紧实度和容重的变幅最小,紧实度变异系数平均为6.1%,容重为3.2%,土壤入渗率较旋耕秸秆不还田提高33.6%;深松35 cm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春秋两季0~100 cm土层剖面含水量,降低剖面水分变异,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旋耕秸秆不还田春季增加15.5%,秋季增加5.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2.4%;此外,深松35 cm秸秆还田能促进玉米生产,较旋耕秸秆不还田的经济产量两年平均分别增产25.6%,生物产量提升33.3%,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49.6%、51.5%和37.6%.综上,深松35 cm秸秆还田能改善物理土壤特性,稳定耕层物理性状,提高0~100 cm土层剖面水分含量及春秋两季土壤平均贮水量,降低水分变异,是促进玉米水肥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的最优措施,为甘肃引黄灌区耕层构建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和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模型),分析了1987—2015年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987—2015年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无植被区始终占主导地位,达80%以上,其次为草地,建设用地面积最少,不足1%;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呈递增趋势,时空差异显著,1987—2015年该指数增加了35.36,其中1996—2007年上升最快,达到24.17,占增加值的68.35%,2007年后仍有增长,但相比前一阶段趋于平缓,且在空间上呈现由"东西低,中间高"向"东中高,西部低"转变的趋势;灌区尺度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显著,1987—1996年三大灌区土地利用强度变化与农业生产结构和移民有关,1996—2007年受用地变化和移民的影响,2007—2015年与农业生产结构和用地变化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庆大霉素(GM)和顺铂(DDP)引起的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肾皮质经研磨、过网、胰蛋白酶消化,进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经Cytokeratin 18抗体进行鉴定后,用GM、DDP建立损伤模型,观察aFGF对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①经形态学观察、GM或DDP组与对照组比较,CAT、SOD、GSH-Px、Na~ -K~ -ATP酶活性下降,而NAG活性和NO、MDA升高(P<0.01或P<0.05),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培养和GM、DDP损伤的建模成功。②aFGF GM或DDP组与GM组或DDP组比较,大多数生化和酶学指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aFGF GM或DDP组与对照组比较,CAT、NAG、GSH-Px、Na~ -K~ -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但SOD活性下降、NO、MDA升高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FGF对GM、DDP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许多研究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成正相关关系、叶绿素含量高的水稻叶片能延缓衰老。理论上推算,水稻叶片如果推迟1天衰老,可使水稻增产2%左右,而实际实验结果表明可增产1%左右。叶片早衰往往也是造成有些水稻品种结实率偏低、空秕率较高及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叶片衰老是水稻发育过程中的生命现象,它是水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叶片衰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叶色褪绿变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探讨陈氏心衰方及β-受体阻滞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疗效及对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2.4-2022.5所收治的7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衰方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β-受体阻滞药治疗,心衰方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陈氏心衰方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疗效及对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影响。结果:心衰方组的治疗有效率(97.1 %)显著高于对照组(82.9 %)(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均显著改善,而与对照组相比,心衰方组LVEDD和LVESD显著降低,LVEF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6 min步行试验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结果明显长于治疗前,且心衰方组治疗后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NP水平、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NP水平、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心衰方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陈氏心衰方及β-受体阻滞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疗效优于单一应用β-受体阻滞药,更适用于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治疗,临床上积极及推广应用功能联合用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8.
摘要 目的:探究不孕症患者的子宫自然杀伤细胞、浆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0例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孕症患者做为本研究的不孕症组和80例正常生育的健康女性做为本研究的健康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s)、浆细胞(PC)水平、血清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免疫细胞水平。通过Person法分析不孕症患者的子宫自然杀伤细胞、浆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的BMI指数、流产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症组患者uNKs、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C、卵泡刺激素(FSH)、雌激素(Estrogen)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VEGF阳性表达水平、CD4+、CD8+和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孕症患者的uNK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1.555,P<0.001);PC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3.778,P<0.001)。结论:不孕症患者的uNKs、PC参与不孕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9.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剜除术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n=150)。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73例)和B组(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77例),对比两组术中、内分泌激素、术后恢复指标、妊娠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短于A组(P<0.05)。A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黄体生成素(LH) 、卵泡刺激素(FSH) 、雌二醇(E2) 水平组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E2水平呈降低后升高趋势,LH、FSH水平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B组术后3个月LH、FSH水平高于A组,E2水平低于A组(P<0.05)。与A组相比,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B组的妊娠率高于A组,子宫肌瘤复发率低于A组(P<0.05)。两组流产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子宫肌瘤剜除术相比,结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虽然其对卵巢功能有轻微、短暂性影响,但可逐步恢复,且有利于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小鼠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挖掘炙甘草汤治疗IPF的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菲尼酮组和炙甘草汤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采用气管滴注博莱霉素(5 mg/kg)方法复制IPF小鼠模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吡菲尼酮组和炙甘草汤组小鼠分别灌胃吡菲尼酮(50 mg/kg)和炙甘草汤(25.4 g/kg),各组均连续给药4周后取材,记录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计算各组肺系数;观察肺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比色法检测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检测α-SMA、COL1A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炙甘草汤组小鼠死亡数减少,肺系数显著降低(P<0.01),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面积大量减少,肺泡结构逐渐修复,HYP、MDA含量降低(P<0.01),SOD活性(P<0.05)和GSH-Px活性(P<0.01)显著增强;α-SMA、COL1A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0.01)。结论:炙甘草汤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减少细胞质基质沉积,从而减缓IPF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