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沿纬度梯度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作者就云南西部横断山区21o-28oN的8个纬度梯度带目前所知分布的9科45属153种(亚种)蚤类的水平分布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这一区域蚤类科、属、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东洋界和古北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沿纬度梯度的变化,都呈现了随纬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25o-27oN之间,研究认为,形成物种密度高峰的主要因素是两大区系分界线和交错区的边缘效应;(2)东洋和古北两大区系成分构成比的水平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纬度的增加递减,后者则随纬度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两区系成分过渡或交错区的跨度在23o-29oN之间,并在25o-27oN形成交汇和分异的中心;(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横断山8个纬度梯度带的蚤类总体上归为3个主要地域区系类型,反映出纬度、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蚤类区系及物种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区系和物种组成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格局与地理和气候环境的统一性;(4)蚤类的属、种β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基本呈现双峰格局,峰值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及分布在不同纬度梯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与纬度梯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程度的关系密切,以及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对两区系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5)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规律和格局基本相同,显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对蚤类空间分布格局所产生的类似影响,证实了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水平分布格局理应出现近似于它们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与格局的推论;(6)横断山25o-27oN的区域形成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由于边缘效应和复杂的地理景观,这里蚤类科、属、种、特有种都具有较高多样性,据此作者推断,这里可能是我国横断山区多物种保存、分布和分化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92.
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在指导患者临床用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数据库(genomics of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 GDSC) 198种药物的细胞系敏感性IC50数据,通过Stacking集成学习构建了包含基因表达、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数据的多组学癌症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采用多种特征选择方法对基因特征进行降维,使用Stacking方法集成6种初级学习器和1种次级学习器进行建模,采用5折交叉进行模型验证。预测结果中AUC大于0.9的占比为36.4%,在0.8–0.9之间的占比为49.0%,最低AUC为0.682。基于Stacking构建的多组学预测模型较已有单组学和多组学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具有优势。多组学整合预测药物敏感性优于单一组学。特征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解析了肿瘤对sorafenib潜在的耐药机制,从生物学角度提供了模型可解释性及其应用于临床用药指导的价值。  相似文献   
93.

随着《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的“管办分开不分家”和上海的“管办分开又分家”两种管办分开改革试点有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有优势、劣势、机遇、挑战。通过SWOT法,对比分析北京、上海两地的管办分开改革举措,以期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4.
γ谷氨酰环化转移酶(γ-Glutamyl cyclotransferase,GGCT)是谷胱甘肽循环过程中催化L-γ-GlutamylL-amino acid分解为L-amino acid和5-oxoprodline的关键酶,在防止细胞氧化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以斑马鱼为模型,利用吗啡啉(Morpholino,MO)敲降GGCT,发现早期胚胎发育出现脑部发育缓慢、尾短弯曲和环心室水肿等异常表型,原位杂交检测发现脑发育相关标记基因shha、wnt8b与fgf8的表达发生改变。体外转录ggct-m RNA与GGCT-MO共注射,畸形率降低,部分脑部标记基因表达回复正常。此外,使用化学阻断剂阻断GGCT上游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和下游的5羟脯氨酸酶,斑马鱼胚胎产生发育停滞和水肿表型。敲降GGCT和阻断GGT都降低了胚胎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研究表明γ谷氨酰环化转移酶可能通过谷胱甘肽循环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通路是调节替换活化的(alternatively activated)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中心环节.姜黄素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有着良好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巨噬细胞株的体外炎症模型,用姜黄素及PPAR-γ的特异性抑制剂GW9662对其进行干预,观察巨噬细胞株极化状态的改变.结果显示,姜黄素可以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当特异性抑制PPAR-γ通路后,姜黄素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作用受到抑制.结果表明,姜黄素可能是通过激动PPAR-γ通路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为进一步研究姜黄素的抗炎机制及治疗慢性低度炎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
国产木兰科6属植物柱头表面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木兰科单性木兰属、木兰属、木莲属、含笑属、拟单性木兰属和观光木属的42种植物柱头表面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42种木兰科植物的柱头均为干柱头,包含单细胞乳突型和多细胞乳突型两类.单性木兰属和观光木属植物是单细胞乳突型;木莲属、含笑属和拟单性木兰属植物是多细胞乳突型;木兰属中木兰亚属植物两型均有,而玉兰亚属则均为多细胞乳突型.结合其他证据,本文支持单性木兰属、木莲属、含笑属、拟单性木兰属和观光木属的建立,并认为在系统学问题较复杂的木兰属中,玉兰亚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系类群,将其独立成属也不无道理,而木兰亚属可能不是一个单系类群,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积累更多的性状数据.  相似文献   
97.
自行设计一种适合野外现场采样的病毒采集浓缩仪,采用一种新型阳离子膜NanoCeram,进行环境水体中GⅡ型诺如病毒浓缩研究。通过预实验,考察了预处理膜、不同的二次浓缩方法、不同洗脱液对病毒回收率的影响,随后优化整个浓缩过程并确定最佳的病毒浓缩方法。结果显示,预处理膜对病毒回收影响较大,PEG-NaCl沉淀、硅藻土吸附这两种二次浓缩方法的效果相当,选择0.15mol/L Na2HPO4作为硅藻土洗脱液。确定了NanoCeram阳离子膜的病毒回收率为3.02%。最后对北京市丰台区洋桥生活污水进行现场采样,成功检测到GⅡ型诺如病毒,证明该方法有效可行,适合于环境水体中诺如病毒的浓缩分离和检测。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冠状循环局部血液TF/TFPI改变。方法:入选40名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pectoris,UP)20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pectoris,SP)和正常对照组各10例。所有受试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同时经导管抽取主动脉根部、冠状静脉窦和股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F、TFPI水平,计算TF/TFPI比值。结果:三组受检者基本情况均相似,UA组和SA组冠心病危险因素无统计学差异。股静脉血中TF、TFPI浓度及TF/TFPI比值比较:UA组和SA组血T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UA组血TF水平显著高于SA组。UA组血TFPI水平低于SA组及对照组;SA组血TFPI水平略低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UA组血TF/TFPI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血TF、TFPI水平及TF/TFPI比值比较:UA组冠状静脉窦血中TF水平较主动脉根部显著升高,CS-AO差值显著高于FV-AO差值;UA组冠状静脉窦血TFPI水平较主动脉根部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F/TFPI比值较主动脉根部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AO差值显著高于FV-AO差值。血TF、TFPI水平及TF/TFPI比值在股静脉与主动脉根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和对照组血TF、TFPI水平及TF/TFPI比值三部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循环TF/TFPI比值能较敏感地反映ACS的情况。  相似文献   
99.
目的了解BY-F近交剑尾鱼白内障的发展及其对剑尾鱼生存的影响。方法观察眼球出现混浊的剑尾鱼,定期观察眼球病变的发展情况以及眼病引起的外部形态和行为的变化;对病鱼的眼球等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病鱼一般体色晦暗,眼球可见不同程度的圆环状浑浊,后期发展有角膜表面出现红色增生物等现象;组织病理观察发现,其主要病变在晶状体。结论所发现的剑尾鱼眼睛疾患为白内障;剑尾鱼的白内障后期发展可导致其他眼睛疾病并发症;BY-F剑尾鱼是白内障的易发群体。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从噬菌体呈现12肽库中筛选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特异性结合的肽。方法:以甲三型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原液为靶分子,经过3轮生物淘选,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与之结合的噬菌体。用ELISA方法鉴定噬菌体克隆与靶分子的结合力,用荧光方法测定噬菌体克隆对流感病毒A/Sydney/5/97(H3N2)神经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对筛选到的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并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结果:经过3轮筛选后,42个噬菌体克隆与靶分子有高度亲和力,23个噬菌体克隆对流感病毒A/Sydney/5/97(H3N2)神经氨酸酶有抑制活性。对27个噬菌体克隆的测序结果表明,分别有10个和2个克隆的序列是一致的,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KSLSRHDHIHHH和WPRHHHSASVQT。结论:通过噬菌体肽库筛选到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12肽,为进一步研究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有抑制活性的分子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