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81.
Act0988菌株产对柑橘青霉等多种霉菌具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对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培养条件与菌株生长的关系,以为后续开发菌株产抗菌物质的培养基筛选及发酵工艺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以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三角瓶液体振荡培养研究碳氮源、温度、pH及氧与菌株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Act0988菌株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生长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发酵液生物量5.8 mg/mL;酵母膏与蛋白胨为最佳氮源,生物量5.7 mg/mL左右。菌株最适温度28℃,生物量6.0 mg/mL。最适初始pH7.0,生物量6.2 mg/mL;最适装液量60 mL/500mL,生物量6.3 mg/mL。Act0988菌株易培养,发酵液抗菌活性强,菌株产抗菌物质具有突出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82.
地形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丰富度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20×20m2)植物群落调查样方为基础,并采用回归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CCA)的方法研究该区地形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明确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为该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调查样地共有植物633种,隶属133科,316属,其中乔木118种,灌木150种,草本365种。(2)曲线回归方程拟合结果显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别与海拔、坡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大,沿坡度梯度先减少后增大之后又减小。(3)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在所有海拔段,乔木物种丰富度始终低于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低、中低海拔地带,灌木物种丰富度均高于乔木和草本植物;而在中、高海拔地带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大且高于乔木和灌木。(4)CC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植物物种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按其影响强度排序为海拔坡度坡位坡向,说明海拔是影响该区植物物种分布最重要的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83.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4.
为了解自然环境源细菌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抗性特征,采用纯培养物分离技术从淮河底泥中筛选磺胺甲噁唑(SMZ)抗性细菌,测定其抗性水平,PCR扩增进一步分析其抗性基因(sul)和一类整合子(intl)。结果从该底泥样品中分离出4株SMZ抗性细菌,经鉴定分别为Arthrobacter spp.Y1、Bacillus spp.Y2、Acinetobacter spp.Y4和Bacillus spp.H。菌株对SMZ的抗性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Y4 (0.5)、Y1 (5)、H (10)和Y2 (10 mg/mL)。4个SMZ抗性菌株均携带sul1基因,但均不含sul3和sulA基因,其中菌株H同时携带sul2基因。菌株Y2和Y4含有一类整合子,但是菌株Y1和H不含该整合子。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自然环境源SMZ抗性细菌抗性特征及其潜在风险的认知。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方法收集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schizophrenia,Sch)与18例健康者(healthy donor,HD)的粪便样本,提取肠道菌群基因组,扩增16SrRNA基因,运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水平的群落种类数目少于健康对照组。Alpha多样性指标中患者组的Ace指数(226.58±31.67)、Chao1指数(222.29±34.45)和Shannon指数(2.66±0.69)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93.63±56.07、302.2±57.99、3.59±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01),而Simpson指数(0.20±0.1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样本可被鉴别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在门和属水平上肠道菌群组成和含量有差异,其中患者组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占比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6%vs.27.05%,P=0.008;0.00%vs.0.20%,P=0.033),而放线菌门明显高于健康组(13.52%vs.2.88%,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拟杆菌属和柔嫩梭菌属占比明显低于健康组(9.15%vs.20.60%,P=0.031;3.29%vs.9.5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双歧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和巨单胞菌属明显高于健康组(10.89%vs.1.78%,P=0.025;10.88%vs.1.98%,P=0.046;10.78%vs.2.69%,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16SrRNA的高通量测序有助于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为研究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基于DSSAT模型对豫北地区夏玉米灌溉制度的优化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灌溉制度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夏玉米高产稳产的前提。采用农业技术转化决策系统(DSSAT,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1ogy Transfer)探究了河南省北部地区夏玉米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最优灌溉制度。经过参数的校正和验证,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方根误差(RMSE)和一致性指数(d)均表现出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吻合度很好,DSSAT-maize模型可以准确模拟夏玉米物候期、地上部分生物量、产量和土壤水分状况。然后基于模型模拟了不同灌溉处理下的夏玉米生产潜力,从而评估夏玉米缺水量,并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时期灌水对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优灌溉时期,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确定最优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的缺水量年际间差异显著,多年平均值为38.91 mm,波动范围为0—193.03 mm。在丰水年,不需要灌溉;在平水年,开花期灌水30 mm;在枯水年,开花期和灌浆期灌水50 mm;在特别干旱年,苗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至少灌水180 mm。优化的灌溉制度下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WUE达到最高且产量分别占其最高产量的100%、99.72%和97.89%,实现了作物高产节水协同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活性物质ET-1、IL-6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7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级(23例)、B级(22例)和C级(25例)三组,并采用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RIA)方法检测ET-1和IL-6水平,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组ET-1和IL-6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1),且A、B、C三组中的ET-1和IL-6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T-1和IL-6水平可反映肝炎后肝硬化肝脏损害程度,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9.
目的:了解本地区社区感染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门诊标本培养出的384例支原体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法)。结果:Uu对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敏感性高,敏感率分别为98%、94%及93%;对环丙沙星、大观霉素耐药性高,敏感率分别为8%及11%。Mh对交沙霉素敏感率为89%、对大现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的敏感率均为78%;对罗红霉素、红霉素耐药性高,敏感率分别为0%及11%。Uu合并Mh对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敏感性高,敏感率分别为85%、73%及69%,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大观霉素的敏感性均为0%,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为4%。结论:支原体的敏感性存在时空差异,且不同类型的支原体对抗菌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应采用实验室结果而非经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希罗达对4T1乳腺癌小鼠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观察其抑瘤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建立荷4T1乳腺癌小鼠模型,分别给予持续低剂量希罗达、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tolerateddose,MTD)希罗达、低剂量希罗达治疗,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重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小鼠生存期。实验终末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和MTD希罗达治疗组比较,持续低剂量希罗达治疗组小鼠肿瘤MVD值和VEG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MTD希罗达治疗组比较,持续低剂量希罗达治疗组肿瘤生长比较缓慢,并且没有明显的体重减轻或白细胞数下降等毒性迹象,小鼠生存期无显著延长(P>0.05)。结论:持续低剂量希罗达给药方式靶向于乳腺癌血管生成,不易产生耐药,增加了抑瘤效果,毒副作用小,动物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