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螺-草”的互利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水生态系统中存在螺-草互利现象。然而,植食性螺类与水生植物之间是否存在这种互利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椭圆萝卜螺(肺螺亚纲)与铜锈环棱螺(前腮亚纲)是常见的淡水螺类,其中,椭圆萝卜螺能牧食多种水生植物的活体。通过室外实验,研究了这两种螺类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密度的椭圆萝卜螺促进了苦草的生长,螺、草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利关系,高密度时螺类对苦草植株本身的大量牧食则显著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对铜锈环棱螺而言,不同密度的螺类均明显促进了受附生生物胁迫的苦草的生长,螺-草互利关系成立。分析认为,螺-草互利关系的存在是有其限制条件的,对植食性螺类而言,只有在较低的螺类密度条件下才存在这种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262.
孤啡肽受体是阿片受体的家族成员,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中A类视紫红质样受体,其天然的内源性配体被称为痛敏肽。孤啡肽受体分布广泛,对神经系统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孤啡肽配体-受体系统生物学作用做简单综述,从而为孤啡肽受体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3.
该研究以携带2×35S:LUC报告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Col-LUC为亲本系,将其种子进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在M2代筛选出1株低荧光的候选突变体,命名为rll4(reduced LUC luminescence 4)。遗传学分析表明,rll4突变位点包含1个核基因隐性突变。图位克隆技术定位结果显示,突变基因的位点位于4号染色体2个分子标记CL417-B10M1和CL418-B2M2之间,这2个分子标记分别位于F20D10和F20M13BAC(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克隆。酶切PCR(Chop-PCR)结果显示,rll4突变体中基因组DNA的部分位点甲基化显著升高。反转录PCR(RT-PCR)结果显示,rll4突变体中ROS1(REPRESSOR OF SILENCING 1)的表达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而一些RNA介导的DNA甲基化(RdDM)过程靶位点的基因表达量有明显下降。研究表明,RLL4位点很可能参与了拟南芥DNA去甲基化过程。  相似文献   
264.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生态普遍脆弱的丘陵山区实施土地利用生态评价, 科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对维持良好稳定的土地生态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传统经典的生态足迹模型, 对西南丘陵区重庆市荣昌区近10年(2007—2016年)土地生态功能实施评价, 并选用多目标规划模型方法, 以土地生态赤字最小化为目标, 对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 (1)近10年, 受土地利用不合理配置的扰动, 荣昌区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长、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 生态赤字由2007年的1.77 hm2·人–1增加到了2016年的3.19 hm2·人–1, 年平均增长幅度为8.02%, 到2016年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8.37倍, 土地资源利用呈现出压力较大、生态问题较多的状态。(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会更好提升土地利用生态功能, 促进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良性稳定。基于土地生态赤字最小化目标, 经优化, 荣昌区生态调节功能较强的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10051.58 hm2, 耕地面积减少9181.64hm2,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减少1379.86 hm2, 自然保留地减少45.44hm2。实现结构调整后, 区域生态承载力预测将提高22.58%, 人均生态赤字将减少0.07 hm2·人–1, 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了全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65.
喻晓  张修峰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2,31(3):301-305
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浅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双壳类可通过滤食控制浮游藻类,从而改变底栖藻类与浮游藻类之间的竞争结果。论文通过比较放养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蚌处理组)与不放养背角无齿蚌(对照组)系统中底栖藻类、浮游藻类的生物量和优势种等的变化,研究了滤食性双壳类对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可显著降低浮游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沉积物表面光照条件,从而显著提高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背角无齿蚌也改变了浮游藻类的优势种,使优势种由蓝藻转变成硅藻。因此,滤食性双壳类有利于促进浅水生态系统从混水态向清水态转变,本研究结果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66.
滤食杂食性鱼类放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炳辉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2,31(2):161-166
滤食杂食性鱼类是我国南方水体中常见鱼类,本文调查了放养滤食杂食性鱼类后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种类组成的变化,以探讨其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滤食杂食性鱼类放养之后,枝角类模糊秀体溞(Diaphanosoma dubium)、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桡足类蒙古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mongolicus)、南方近镖水蚤(Tropodiaptomus australis)等丰度迅速下降,而轮虫丰度在鱼类放养一周后迅速增加,且保持较高的密度;轮虫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调查前两周主要以臂尾轮虫(Brachionus)为主,两周后以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eidae pusilla)、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fissa)等个体更小的种类为主.本研究说明,滤食杂食性鱼类能够显著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个体较大的种类受到的影响较大,最后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267.
本文对雪莲花的原植物种类、生境分布、生长习性做了分析整理,并对新疆雪莲、水母雪莲、雪兔子等六种雪莲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比较已有的实验结果中发现不同种雪莲在其特定生境下的化学成分既有属的同一性又存在种的特征性差异。这不仅为植物化学分类提供了证据,也为细胞大量培养选用品质优秀的原植物材料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68.
羊草两个趋异类型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比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对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种群的两个趋异类型——灰绿型羊草与黄绿型羊草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同一生境条件下,两种趋异类型羊草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以及两个羊草趋异类型的光合速率对光辐射强度、气温、相对湿度、叶温与气孔扩散阻力的响应。结果表明,同一生境条件下,灰绿型羊草的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相对较高,两者的饱和光合速率分别为23.2与18.8μm olCO2/m 2·s,光饱和点分别为1367.6与1387.9μm ol/m 2·s,光补偿点分别为9.8与14.0μm ol/m 2·s;灰绿型羊草与黄绿型羊草对光强度、气温、相对湿度、叶温、气孔扩散阻力的响应均有显著差异。实验测得的结果说明,同一生境条件下羊草两个趋异类型的光合生理特性变异是明显的,羊草这种生理上的变异为确定两个趋异类型是否为两个生态型提供了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269.
两个雌核发育白鲢群体同工酶分析遗传标记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取源于武汉两个不同渔场两尾白鲢的卵子,经紫外照遗传物质失活的鲤鱼刺激雌核发育和热休克诱导第二极体保留的基因组操作技术,获得了两个不同的人工雌核发育白鲢群体。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分析了这两个澡同人工雌核发育白鲢群体(分别称为Hy-G1和Hy-G2)内不同个体的肝脏、肌肉组织以及红细胞中脱氢酶(LDH)、要酸氢酶(MDH0、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几种同工酶的表达谱式、并与  相似文献   
270.
乌药活性组分LEF的化学成分及抗风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乌药〔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根的镇痛、抗炎活性组分(LEF)中分离得到6个缩合鞣质类化合物,鉴定出其中4个,分别为表儿茶素()epicatechin、表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procyanidinB2及trimericproanthocyanidin(cinnamtanninsB1),另得到一个黄酮甙,鉴定为橙皮甙hesperidin,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乌药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表明,乌药LEF组分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风寒湿痹证模型大鼠炎性肿胀有明显的对抗效应,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炎性组织渗出液中前列腺素(PGE2)含量,具有良好的抗风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