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哺乳动物胚泡的着床问题,如生理机制以及类固醇激素和其衍生物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是胚胎学或内分泌学的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在人类控制生育及家畜的繁殖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自从 Parkes 及 Bellerby(1926)及 Smith(1926)等首先发现雌激素阻断大、小鼠妊娠的事实后,这个问题始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这方面的工作多集中在类固醇性激素方面的研究,但由于研究对象不同,生理情况复杂以及施用的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差别,故人们的意见尚未取得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外源雌激  相似文献   
42.
应用细菌学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绵羊种布鲁氏菌非典型株019进行分类研究。利用高变8聚核苷酸DNA指纹技术(HOOF-Prints)对绵羊种布鲁氏菌019株可变数目重复片段(VNTR)的8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将测定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比较分析,应用DNAMAN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绵羊种布鲁氏菌019株和绵羊种布鲁氏菌参考株63/290的亲缘关系高于绵羊种布鲁氏菌019株与其他参考株的亲缘关系,该结论与细菌学常规鉴定结果一致。应用HOOF-Prints技术可以对绵羊种布鲁氏菌非典型株019进行鉴定,该技术有望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43.
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3、0.3、3.30和300 μg·L-1)的三氯杀螨醇和不同食物密度(3.0和5.0×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增长影响.结果表明:藻类食物密度、三氯杀螨醇浓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藻类食物密度和三氯杀螨醇浓度对轮虫最大种群密度也有显著影响(P<0.01),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其却无显著作用(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3.0×106cells·ml-1藻密度下.0.03-30μg·L-1的三氯杀螨醇显著提高了轮虫种群增长率,3μg·L-1的三氯杀螨醇显著降低了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而300μg·L-1的三氯杀螨醇则极显著提高了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在5.0×106cells·ml-1藻密度下,三氯杀螨醇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均无显著影响;高密度的藻类食物降低了0.03-30μg·L-1和300μg·L-1的三氯杀螨醇分别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所具有的促进作用,以及3μg·L-1的三氯杀螨醇对轮虫最大种群密度所具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4.
安徽产石蒜属植物三种酶同工酶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首次分析了安徽产石蒜属11个居群6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三种酶同工酶,初步探讨了种间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上为石蒜属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45.
制备特异性抗人P 选择素的凝集素 表皮生长因子 (L EGF)功能域的单克隆抗体。利用特异引物 ,通过RT PCR从外周血血小板中扩增出人P 选择素的L EGF功能域基因 ,将其克隆至pET42b( )载体中 ,测序验证后转染大肠杆菌BL2 1,经诱导表达了C端融合 6×His的蛋白质。融合蛋白质经分离纯化后 ,免疫Balb/c小鼠 ,应用杂交瘤技术 ,通过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获得 3株可稳定分泌抗L EGF功能域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 (B10、F3和H5 )。其亚型分别为IgG2 、IgG1和IgG3;轻链均为κ型。所获的单抗对LPS刺激活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均有特异性结合反应 ,并可在体外阻断经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表明所获的单抗可特异性识别结合天然P 选择素 ,具有体外抗活化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功能 ,为进一步应用此单抗进行P 选择素结构和功能及抗粘附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6.
大豆异黄酮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大豆和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含量丰富。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在预防癌症、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和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豆异黄酮的研究,不仅为功能性大豆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人们合理的膳食提供参考。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大豆异黄酮生理保健机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7.
介绍影响大肠菌群革兰染色正确性的因素:菌株的菌龄、涂片时菌体浓度、染色时间、媒染时间、脱色程度等,通过试验分析,得出大肠菌群革兰染色的最佳条件,并提出验证革兰染色结果正确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
拟康氏木霉胞壁多糖对黄瓜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拟康氏木霉菌(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SDTP1)的抗病机理,为该菌的开发和科学的施用提供依据,通过灌根处理和人工接病的方式研究了拟康氏木霉菌胞壁多糖(TPWS)对黄瓜幼苗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用浓度为200mg/L的TPWS处理后对人工接种尖镰孢分生孢子悬液的黄瓜幼苗的保护作用达到53.8%,浓度进一步提高保护作用升高不明显;用200mg/L的TPWS处理后,黄瓜幼苗下胚轴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OD)的活性及木质素的含量分别于6、30、30h后开始迅速升高,最高值时分别是对照的2.2、3.1、4.4倍;用200mg/L的TPWS处理后需要4d黄瓜幼苗才能表现出抗病性,不仅降低了伤根接种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悬液幼苗的枯萎病发病率,也能降低在茎部和叶面穿刺接种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悬液幼苗的灰霉病发病率。而TPWS在体外对两种病原菌无抑制作用,我们认为经处理的幼苗枯萎病和灰霉病发病率的降低与TPWS诱导了幼苗的抗病性有关,且这种抗性是系统的、非特异性的。抗病性可能与木质素含量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9.
UreB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快速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主要抗原蛋白尿素酶B(ureaseB,UreB)为靶蛋白,建立一种新的B细胞抗原表位筛选与鉴定方法.运用Fmoc固相肽合成法合成11条HpUreB蛋白的单表位抗原肽片段,在其氨基端标记FITC荧光素,应用荧光偏振方法(fluorescencepolarization,FP)快速鉴定这些肽片段的抗原性,并通过FP法在大规模样品中快速筛选相应抗体滴度高、分布人群广的优势抗原表位肽.结果表明,合成的11条UreB蛋白线性抗原肽中,10条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其中No.2、No.5和No.11抗原肽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感染Hp的人群中分布较广,抗体滴度较高,为UreB的优势抗原表位肽.对抗原表位进行多参数综合分析与设计,通过FP技术快速鉴定抗原肽,并筛选优势抗原表位肽,对于疾病的抗原表位谱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疾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舌鳎亚科鱼类单系起源和同种异名的线粒体DNA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舌鳎亚科鱼类因形态特征的特殊性, 其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测定了中国沿海14种舌鳎亚科鱼类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yt b基因的部分片段。两个基因构建的舌鳎亚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 中国沿海舌鳎亚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 但舌鳎亚科鱼类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分类划分的亚属并不完全一致, 日本须鳎(Paraplagusis japonica)与其他舌鳎属(Cynoglossus)种类并未形成不同的分支。虽然舌鳎属内的舌鳎亚属(Cynoglossus)、拟舌鳎亚属(Cynoglossoides)和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均可以聚为独立分支, 但长吻红舌鳎(C. lighti)与短吻红舌鳎(C. joyneri)、短吻三线舌鳎(C. abbreviatus)与紫斑舌鳎(C. purpureomaculatus)、半滑舌鳎(C. semilaevis)与窄体舌鳎(C. gracilis)及褐斑三线舌鳎(C. trigrammus)这三组物种可能存在同种异名现象。这一结果提示, 基于形态学对舌鳎亚科的种属分类鉴定尚存在不足, 线粒体DNA的系统发育关系可为其分类的修订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