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甘草药材上的污染真菌类群及其产毒素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娟  杨蕾  蔡飞  杨美华  高微微 《菌物学报》2010,29(3):335-339
对药材市场上霉变甘草样品的污染真菌进行分析,共得到4属7种真菌,包括Penicillium、Aspergillus、Fusarium、Mucor属,其中Penicillium polonicum、Aspergillus parasiticus以及P.crustosum是优势真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优势菌菌株产黄曲霉毒素及赭曲霉毒素A的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parasiticus主要产生黄曲霉毒素(AFG2、AFG1、AFB2、AFB1)和赭曲霉毒素A(OTA);而Penicillium polonicum主要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  相似文献   
32.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发现的巨型长形蛋类可鉴定为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xi xiaensis)和一新蛋属、新蛋种——桥下巨型纺锤蛋(Megafusoolithus qiaoxiaensis oogen.etoosp.nov.)。西峡巨型长形蛋此前仅发现于河南西峡盆地,其特征为个体巨大(35cm),蛋壳外表面具瘤点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明显,呈波浪形,锥体层与柱状层厚度之比为1:5—1:2。已记述的产自天台的张氏巨型长形蛋(M.zhangi)和产自河南西峡盆地的西峡长圆柱蛋(Longiteresoolithus xixiaensis)均为西峡巨型长形蛋的同物异名。桥下巨型纺锤蛋的特征包括蛋壳中部外表面具有棱脊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二者厚度之比近1:3,这些特征区别于巨型长形蛋属。目前已知巨型长形蛋科仅包含巨型长形蛋属和巨型纺锤蛋属,订正的科征为:蛋化石巨大,长径大于35cm;蛋长形,两端大致对称,长宽之比约为3:1;蛋化石在蛋窝中一般两枚为一组,呈单层圆环状排列,蛋窝直径近3m;蛋壳外表面具瘤点状或棱脊状纹饰,蛋壳由锥体层与柱状层组成。这些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蛋化石,因此它们代表了一个独立的蛋科:巨型长形蛋科(Macroelongatoolithidae)。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TGF-α、TGF-β1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1例胰腺癌组织和1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TGF-α、TGF-β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级和分期(UICC)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41例胰腺癌组织中TGF-α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63.4%,在1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25.0%,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胰腺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在不同分期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9);TGF-α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TGF-α、TGF-β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TGF-β1与胰腺癌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口服小剂量奥美拉唑48例(观察组),10 mg,1次/日;口服多潘立酮48例(对照组),10 mg/次,3次/日.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胃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上腹痛、嗳气症状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8.9%、7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FD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Ca2+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了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调控,不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信号均可诱导胞内Ca2+变化.对Ca2+在信号转导作用中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细胞内Ca2+浓度测定.水母发光蛋白和基于荧光蛋白的Ca2+荧光指示剂作为检测细胞Ca2+信号的手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水母发光蛋白和基于荧光蛋白的Ca2+荧光指示剂的发展、测量原理、优点与不足及其在细胞Ca2+信号转导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6.
应用Sysmex F-820血球计数仪和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成都动物园圈养的16只豚鹿的46个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胞及血液化学43项指标检测,并对成体、亚成体及幼体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一个参考指标.这对豚鹿的疾病诊断和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王强  王波 《生物数学学报》2007,22(4):634-644
研究在神经传播过程中的一类非线性拟双曲方程的初边值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交替方向变网格有限元格式,应用微分方程先验估计的理论和技巧,得到了最佳阶的L^2模误差估计结果。并作了数值实验。指明方法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8.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9.
唐中华  杨蕾  梁胜楠  祖元刚 《生态学报》2007,27(7):2742-2747
为了研究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对长春花生活史型形成及生理代谢的影响,设置对照、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等土壤水分梯度,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Don)幼苗进行处理。对长春花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选择的20个聚类实体被分为2组,第1组为对照(CK)和轻度干旱(LD)处理的植株,第2组为中度干旱(MD)和重度干旱(HD)处理的植株。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长春花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V)、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S)和无性繁殖(Clone reproduction,C)等3类15种性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长春花在对照条件下生活史型为V0.39S0.54C0.07,轻度干旱为V0.36S0.50C0.14,中度干旱为V0.53S0.27C0.20,重度干旱为V0.45S0.09C0.46,干旱程度加强显著提高了无性繁殖的比重,降低了有性生殖的比例。同时,对长春花中文朵灵、长春质碱和脱水长春碱等生物碱的含量进行了动态测定,发现重度干旱下的文朵灵、长春质碱和脱水长春碱的含量在16d时分别是对照水平的1.5倍、2.3倍和3.1倍,表明干旱胁迫诱导生物碱积累,为长春花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丛枝菌根网络的生态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茜  王强  王晓娟  张亮  金樑 《生态学杂志》2015,26(7):2192-2202
丛枝菌根(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微生物之一.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延伸出的根外菌丝,可以通过菌丝融合的方式形成丛枝菌根网络(AMN).AMN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一方面,AMN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其根外菌丝分泌物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存的微环境,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另一方面,AM真菌的根外菌丝可以吸收土壤养分,并通过AMN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在宿主植物间进行分配,调节植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为了全面阐述AMN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本文围绕最新的AMN研究成果,探究AM真菌根外菌丝在土壤中相互融合的机制、AMN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调节植物群落的生态学机理,以及AMN调节地下资源、植物种内和种间竞争、影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等生态系统功能.阐述在全球变化过程中AMN与大气氮沉降、CO2浓度升高以及温度升高的相关性,探究其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