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01.
为探讨自然生境中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的差异,选取4种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 L.)、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茭草(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以及4种浮叶植物黄睡莲(Nymphaea mexicana Zucc.)、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L.)O.Kuntze)、菱(Trapa bispinosa Roxb.)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叶绿素荧光参数、色素组成和比叶重的差异。研究发现,高光强下挺水植物电子传递速率(ETR)、非光化学淬灭(NPQ)等光合荧光参数、以及低光强下ETR拟合曲线的初始斜率(α)均值显著大于浮叶植物。不同挺水植物间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ETR、NPQ、最大潜在电子传递速率(Ps)、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_m)及饱和光强(E_m)变化幅度较大;不同浮叶植物间上述参数变化幅度较小。挺水植物叶绿素(Chls)、类胡萝卜素(Cars)含量均值也高于浮叶植物。但由于比叶重(SLW)的影响,不同水生植物间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叶鲜重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挺水植物中再力花、梭鱼草光合能力较强,其光合荧光参数和色素比例均符合典型阳生型特征;菖蒲、茭草光合能力略弱,部分指标符合阴生型特征。4种浮叶植物各指标均符合阳生型特征。实验推测,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由于叶片所处环境不同,其光合适应机制存在明显分化。挺水植物叶片所处环境异质性较大,因而不同物种之间光合参数适应范围也大;浮叶植物叶片所处环境相对均一,因而光合参数差异也小。浮叶植物也不依赖NPQ进行高光保护。在湿地植被恢复工具种筛选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异质性和不同物种光适应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2.
S100家族是由20余个结构相似但功能各异的成员组成。该家族成员广泛参与感染、促炎、自身免疫等各种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发现S100家族成员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失调,且具有特异性。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胃癌新发病率为679/10万,死亡率为498/10万[1],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第2位。幽门螺杆菌(H.pylori)作为胃癌的Ⅰ类危险因子,目前其与胃癌的密切关系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研究发现,S100家族成员——S100A8、S100A9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炎、胃癌患者病理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因此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就S100A8、S100A9在H.pylori相关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3.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具有荧光寿命长、潜在生物毒性低、穿透深度大、对生物组织损伤小且几乎没有背景光等显著优点,近年来,在光动力治疗(PDT)、生物成像及生物检测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如在PDT中UCNPs与光敏剂之间能量转移效率较低、正常组织过热;在生物成像中,荧光强度较弱、光敏剂和激活剂有能量回流、成像模式单一等问题.科研人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如缩短UCNPs与目标物之间的距离、改变照射激光的强度、改变UCNPs的结构、将UCNPs作为新型多功能平台整合成像与治疗于一体等,使部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本文重点综述了UCNPs应用在PDT和生物成像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UC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4.
1988-1992年选用国际通用的5种检查方法,按地形分片、整群随机等比例抽样,对四川省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44县、196个点,97159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2.06%,发现26种寄生虫.其中线虫9种、吸虫4种、绦虫3种、原虫10种。平原片区感染率和虫种数为8922%、21种,丘陵片区为8055%、26种,盆周山地片区为84.06%、19种,川西南山地片区为8520%,15种,川西高原片区为50.11%、13种。感染率与年平均气温、年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5.
正常情况下,染色质和染色体在细胞内呈高度致密状态,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常呈浓染的斑块状。由于方法学上的困难,至今对染色质乃至染色体的微细结构,仍缺乏清楚的了解。特别是关于染色质如何凝缩形成染色体方面,现仍存在有争论。扫描电镜的冷冻割断技术,曾被用于对游离细胞间期核染色质的观察,并取得了较好的  相似文献   
106.
蝗卵的研究 Ⅲ.东亚飞蝗卵的失水和耐干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钦俊德 《昆虫学报》1958,(3):207-225
一、引言 在上文中作者等曾报告东亚飞蝗卵在孵育期间的吸水现象和卵包膜在构造上所起的变化,初步指出在这一种类中水分对于胚胎发育的重要性,以及卵包膜中初生和次生的保护构造对于防止失水的作用。本文继续报告在本实验室中所进行的另一部分工作的结果,目的在于明确:第一,不同发育期的蝗卵和胚胎的耐干能力有何不同,被摄取的水分对于胚胎发育究竟有何重要性;第二,不同发育期蝗卵失水的难易有何区别,系由何种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7.
一、昆虫胚后发育的特点昆虫种类繁多,发育方式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它们在胚后的发育过程中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常出现重大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变态”原按希腊文“Metamorphose”一词译成,意为“形态的变化”,但以后在昆虫学中各作家用此名词时涵义各有不同,有的指从蛹到成虫之间的形态变化;有的指昆虫自脱离母体  相似文献   
108.
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在昆虫学工作中是占着极重要的地位的.凡是要从事于生物学教学工作、昆虫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标本常是最基本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就是要在昆虫的形态学、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等方面做工作,昆虫的标本有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野外的采集及标本携回后的制作和保藏是一种专门的技术,但是一般来讲并不过分复杂,差不多有一些动物学知识的人都能做得到的.标本有时需要向远处邮寄,如果包装不得法,非常容易毁坏.读者和群众来  相似文献   
109.
钦俊德 《昆虫学报》1964,(5):659-670
粘虫在幼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中,身体的含水量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化显然可受食物含水量的影响。初孵化幼虫的含水量约在83%左右,到2龄盛食期增高到约为89%,以后变动于90%上下,到末龄成熟时剧烈下降,在化蛹前到达73%左右。在每一龄期中,刚蜕皮而尚未取食时含水量最低,盛食期最高,在蜕皮前又行下降。在试验室条件下以玉米叶饲养的粘虫全幼虫期取食叶片共约3克左右,合干重0.6克;对食物的利用率以鲜重计算为20%左右,以干重计算为24%左右。但不同龄期的食物利用率不同:幼龄的比老龄的高。与此类似的,是不同龄期幼虫对食物中水分的吸收率不同:在一、二龄幼虫中,所吸收的水分占食物鲜重74.9%,相当于食物所含水分的98.9%:而在最后两龄幼虫中,相应数值分别为10.7%和13.6%。故食物中水分对于幼虫的营养作用在幼龄时似乎更为重要。当以其它成分大致相等而含水量不同的玉米叶饲养幼虫时,含水量即使相差不远,也可明显地影响幼虫的生长;此效应在幼龄幼虫中更为显著。随食物所吃下水分的多寡略能影响幼虫对水分的吸收,但差异不显著;此因素虽可影响虫体的含水量,但并不影响幼虫对食物的利用率。食物含水量对幼虫生长的影响,主要是因取食量不同而产生的:幼虫对含水较多的叶片取食量较大,因此生长较快。幼虫在干燥的环境中逗留较久后能饮液态水和取食潮润物体,但环境中的水分似乎并不能透过表皮而进入虫体。幼虫对空气温度反应灵敏,当湿度过低时生长延缓。高龄幼虫在干燥环境中绝食时能调节体内的含水量,而低龄幼虫却不能。这可能与前者已积累起较多的脂肪,能产生代谢水;以及表皮能更有效地阻止体内水分蒸发等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10.
赵佳琳  陈军  崔玉琳  于淑贤  陈高  秦松 《微生物学报》2018,58(10):1732-1742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蓝藻感知和转导外界刺激的重要元件,但至今蓝藻中很多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功能尚属未知。【目的】研究集胞藻PCC6803中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pk C是否参与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spC基因完全敲除突变株,检测突变株与野生株在高温胁迫下的生长状况、色素组成,并对高温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光合系统Ⅱ活性差异。此外,通过测定生长速率来判断高温胁迫后藻株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42℃高温胁迫后,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ΔspkC生长减缓,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色素)的含量降低;45℃高温胁迫下突变株ΔspkC的光合系统Ⅱ活性下降幅度更大;经过5 d 42℃高温处理后,突变株生长几乎停滞,存活率较野生株明显降低。【结论】集胞藻PCC 6803中spkC基因的缺失导致突变株对高温胁迫响应出现缺陷,提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pkC参与响应高温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