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通过对蔬菜单株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的分析,阐述了蔬菜单株高产栽培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在黄瓜单株高产无土栽培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2.
体外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与CD34+富集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MNC和CD34 +富集细胞在SCF +IL 3+IL 6 +FL +Tpo细胞因子组合下的体外扩增特性 ,发现 :CD34 +富集细胞具有很高的扩增潜力 ,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总细胞持续扩增了 8周 ,扩增倍数达 312 70 9± 86 40 5倍 ;而MNC在培养至第 4周扩增就已呈现下降趋势 ,最大仅扩增了 5 3 3± 6 2倍。对比集落和CD34 +细胞的扩增发现 ,MNC的集落密度和CD34 +细胞含量由第 0天至第 7天有一个上升的过程 ,而CD34 +富集细胞在培养过程中 ,集落密度和CD34 +细胞含量却始终呈下降趋势。在体外培养过程中 ,CD34 +富集细胞的CFU GM和CD34 +细胞最大分别扩增了 185 7± 14 1和 191 7± 188 8倍 ,明显高于MNC的 12 4± 3 2和 5 0 6± 33 2倍 ;而CD34 +富集细胞和MNC的BFU E则只实现了少量扩增 ,分别为 7 2± 5 2和 10 1± 3 4倍。结果显示 ,从CD34 +富集细胞出发扩增造血干 祖细胞 ,可以得到更多的CD34 +细胞和CFU GM集落形成细胞  相似文献   
33.
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灌丛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 有待于在更广泛的区域开展研究。该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选择轻度、中度和重度灌丛化草地, 通过群落调查, 结合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观测, 研究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化对草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初级生产力、植被和土壤养分库)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不同程度灌丛化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功能性状多样性和群落加权性状平均值差异显著, 其中, 中度灌丛化草地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较高, 表明一定程度的灌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维持。2)重度灌丛化草地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灌丛化草地, 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灌丛化程度加剧, 群落内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显著增加, 而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显著减少。三个灌丛化草地的植被叶片和土壤碳、氮库差异均不显著。3)灌丛化对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包括ANPP、植被和土壤养分库均没有直接的影响, 而是通过影响功能群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和功能多样性, 间接地影响生态系统功能; 灌丛化导致功能群发生替代和土壤旱碱化是最重要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34.
京津冀地区生态空间识别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迟妍妍  许开鹏  王晶晶  张丽苹 《生态学报》2018,38(23):8555-8563
生态空间识别是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和减缓生态退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生态学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京津冀地区自然禀赋先天不足,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开发活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生态压力增大,脆弱的自然生态本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激烈。为了探索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空间管控有效方法,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生态保护重要区域识别,确定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空间。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冀北燕山山区和冀西太行山山区,这些重要的区域关系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是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空间识别将为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检查在主诉非典型眩晕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18例主诉非典型眩晕患者的裸眼眼震、视频眼震,结合查体、已有的或者后续的双温试验、听力学检查以及影像学等临床资料,评估视频眼震检查的应用对前庭疾病临床诊断的意义。结果:主诉持续头昏沉感患者10例、飘飘感23例;低头、抬头、坐起、躺下、翻身等头部位置改变时不穏感50例;或者上述动作引起瞬间旋转感35例。以上患者均行自发性眼震检查和位置试验,裸眼下观察到眼震的患者有19例(19/118,16.1%),均得到临床诊断;视频下记录到眼震67例(67/118,56.8%),其中60例(60/118,50.8%)得出临床诊断。两种方法的眼震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眼震检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裸眼下观察。结论:视频眼震检查所采用的眼罩有暗室诱发的效果,方便快捷,较裸眼观察,可显著地增加以下几种主诉非典型(转头时飘飘感,低头、抬头、坐起、躺下、翻身等头部位置改变时不穏感或者瞬间旋转感)眩晕患者眼震的临床诱发率,提供进一步的诊查方向,提高临床上对主诉非典型眩晕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6.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的主要目标。水稻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具有籽粒变大、粒重增加的特点,研究基因组加倍后籽粒大小基因的调控模式,在育种应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倍体 -四倍体水稻为材料,分析6个控制籽粒大小基因在幼穗发育中的表达差异,同时结合转基因实验,探讨基因剂量增加对基因表达水平和籽粒大小的影响。结果发现:基因组加倍后,水稻的发育进程不变,但株高增加,叶片变宽,籽粒变大,增大后的籽粒在籼稻表现为长、宽均增加显著,而在粳稻中长度比宽度增加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控制籽粒大小基因的表达差异情况,发现这些基因的表达不仅受发育时期的影响,在籼粳亚种间也明显不同,即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基因组加倍的情况下,正调控基因GS5、HGW的表达普遍高于对应的二倍体;负调控基因GS3在籼稻D9311中趋于下调或沉默,而在粳稻DBl中趋于上调,GW2在D9311中上调,而在DBl中趋于沉默。通过转基因实验分析负调控基因GW2在二倍体Bl中的表达趋势,发现其在基因剂量线性增加的情况下,表达水平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导致其籽粒变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水稻中控制籽粒大小的基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中的表达模式,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小麦进化过程中叶片气孔和光合特征演变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小麦属内种间的进化关系选取21种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麦进化过程中气孔特征和光合特征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无论是A,B,D染色体组还是A,G染色体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均随倍性水平的升高而呈增大趋势,而气孔指数无显著变化;A,B,D染色体组气孔密度随倍性升高呈减少趋势。二倍体小麦的Pn值最高,六倍体小麦的Fv/Fm值较高,二倍体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不同倍性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气孔传导力是小麦光合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气孔导度与单一气孔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A,B,D染色体组不同倍性小麦叶片气孔密度差异显著,其大小顺序为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A,B,D染色体组不同倍体小麦叶片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差异显著,顺序均为六倍体〉四倍体〉二倍体,气孔密度降低可能是A,B,D染色体组六倍体小麦光合能力降低的原因。随着倍性的升高,小麦的抵抗光抑制能力越强,因此光化学能转换效率可能不是小麦进化过程中光合能力变化的原因。A,B,D染色体组中二倍体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四倍体和六倍体,而A,G染色体组中倍体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叶绿素的降低可能是A,B,D染色体组六倍体光合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8.
白银寿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植物名称Haworthia emelyae,car.emelyae V.Poelln,中文惯称白银寿. 2 材料类别成年的白银寿春生花茎子房,实验材料来源于日本奈良多肉植物研究会. 3 培养条件(1)启动培养基:MS 6-BA2mg·L-1(单位下同) KT1 NAA 0.2;(2)叶基分化培养基:MS 6-BA0.5 KT2;(3)继代与增殖培养基:MS 6-BA 0.5 KT1 NAA 0.05;(4)复壮与生根培养基:1/2MS DPU(3,31'-二苯基脲)1 NAA 0.2.以上培养基均加入3%蔗糖和1.6%聚合胶(polygel),pH 6.0.培养温度为(25±2)℃,光照时间8 h·d-1,光照强度约为60μmol·m-2·s-1.  相似文献   
39.
啤酒花茎尖的组织培养和规模化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 啤酒花(Humulus Iupulus Linn.),品种‘余乐比特’。 2材料类 别茎尖。 3培养条件 以MS为基本培养基。(1)增殖培养基:MS+6-BA0.01mg.L。(单位下同)+IAA0.1;(2)茎尖生长培养基:MS+6-BA3.0+NAA0.2;(3)生根培养基:1/2MS+IAA1.5。  相似文献   
40.
周晓云  王克荣 《菌物系统》2003,22(2):264-271
通过对菌株突变体有性杂交后代的检测方法,对串珠镰孢霉Fusarium moniliforme氮代谢过程中硝酸盐还原途径相关酶基因间关系进行研究。串珠镰孢霉含钼协同因子突变体缺陷型(nitB)与亚硝酸盐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nitC)间的杂交结果显示,在不同的交配群以及在相同交配群不同寄主上的分离菌株中,控制这两种酶的基因有两种类型,并据此提出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调控硝酸盐还原途径酶的假说。当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nitD:nitB:nitC:wt=1:1:1:1)时,表明这两种酶的遗传受核基因调控,分离时两种基因自由组合:当杂交后代仅有两种表型时,表现为父本表型隐藏,双基因缺陷型(表型同主氮调节基因缺陷型nitD)表型不出现,即母本表现型:野生型为1:1,表明这种遗传类型除受核基因的控制外,还存在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