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48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秦艽药材及其生长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光度法,测定云南20个种植地的秦艽及其生长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探讨药材中无机元素分布特征,并对药材中无机元素含量与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秦艽药材无机元素的含量呈现K>Ca>Mg>Fe>Mn>Zn>Cu有规律的分布态势;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秦艽的特征元素为K、Cu、Ca和Zn;药材中钾含量与土壤中锌,钙与土壤中锰和铜,锰与土壤中钙和镁,铜与土壤中钾和锌元素含量间均分别显著负相关;而药材中镁含量与土壤中钙和镁,铁、铜与土壤中铁元素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对秦艽各无机元素含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秦艽生长土壤有效钙,有效铁和有效锌其次,最后为有效锰。该研究结果为秦艽道地性成因及适宜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为秦艽资源合理利用和GAP研究以及从无机元素的角度品评药材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李洁琼  宋晓阳  曹敏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403-3412
林下树种幼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树种幼苗的海拔分布格局以及森林群落林下幼苗对季节性气候的响应,本研究调查了云南省哀牢山(亚热带)和玉龙雪山(亚高山)两个地区的林下树种幼苗物种组成及个体数量的海拔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两个山体的树种幼苗物种丰富度均先增加后下降,优势种也呈现明显的变化;雨季末期的幼苗物种丰富度明显大于旱季末期,其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物种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不同海拔带树种幼苗优势种也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3.
994.
羚牛防御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1995年8月到1996年8月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境内的72群次羚牛(独牛31只次, 羚牛群41次) 的防御行为进行了观察。羚牛的防御行为包括发现、警觉、示警、御敌4种方式。羚牛通过视觉、嗅觉和听觉发现异常情况, 但其听觉更为敏锐。羚牛十分警觉, 稍有异常就会进入警觉状态, 警觉行为持续的时间为18.26±18.08 s。所有的羚牛个体均能通过声音和动作向同伴进行示警, 但3龄以下的个体发出的示警行为往往不能得到重视。御敌行为包括聚集、威吓、护幼、攻击、逃跑。逃跑是羚牛躲避敌害的主要手段, 在72群次中逃跑的羚牛占95.8%。羚牛逃跑时往往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并具有分群的现象, 但仍会返回原地。群体的大小对羚牛的分群行为有影响, 群体越大, 分群逃跑的可能性也越大。羚牛具有明显的护幼行为, 当群体中有幼仔时羚牛的攻击性增大。独牛攻击人的可能性要比群牛大。  相似文献   
995.
Pichiapastoris表达系统具有原核细胞和哺乳类细胞表达系统的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表达外源基因。为获得高质量外源蛋白的表达而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进展,如构建并筛选多拷贝的由AOX启动的表达盒,优化培液组分,减少蛋白降解,分泌蛋白的纯化和N-连接寡糖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6.
基于RS和GIS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MSS、TM)数据,对1954~2005年三江平原桦南县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与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去50年间,桦南县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和林地是研究区面积最大的2种景观类型,1986年以后,耕地成为研究区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1954~1976年期间耕地面积增加速率较大,主要是草地、湿地大面积被开垦为耕地;1976~1986年期间,有大面积湿地、林地转化为耕地;1986年以后,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趋势变缓。景观指数在过去几十年期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的大规模开发与以上景观指数的变化规律存在密切关系。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增强共同作用于区域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997.
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一个地区的农业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气候生产力水平和农业资源协调的程度及其地区差异.选择应用目前通用的土地潜力分析评价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并在GIS的支持下,计算了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玉米和大豆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各地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光合潜力差异不大;由于南北跨度大,各地光温潜力差异非常大,且从北到南呈带状增加趋势;由于各地作物生育期降水呈地带性分布,使得各地气候生产潜力具有较大差异,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各地主要作物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差别较大,东北西部地区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98.
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强蛋白锌离子结合域定点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隽  单梁  宋大新  钟江 《昆虫学报》2007,50(11):1111-1115
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Trichoplusia ni granulovirus, TnGV)增强蛋白(enhancin)具有增强病毒感染力的作用。该蛋白包含一个多种杆状病毒增强蛋白都具有的保守结构域HELGH,是典型的金属蛋白酶锌离子结合域,但该结构域对增强蛋白生物活性的重要性尚未得到研究。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构建了该结构域的5个氨基酸分别突变为2种不同氨基酸的共10种增强蛋白突变体基因,并用杆状病毒载体进行了重组表达。活性测定发现,10种突变型增强蛋白大部分都丧失了野生型增强蛋白所具有的降解粉纹夜蛾幼虫围食膜粘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只有1种(第4位G突变为A)保留该生物学活性。这一结果表明锌离子结合域对增强蛋白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也提示增强蛋白确是一种金属蛋白酶。  相似文献   
999.
用PCR方法扩增人微小纤溶酶原(Microplasminogen,mplg)cDNA,与分泌型酵母表达载体pHIL-D8重组,构成受醇氧化酶基因(AOX1)的启动子与转录终止区控制的酵母表达质粒,然后转化GS115酵母菌,经表型筛选、PCR扩增筛选阳性克隆,然后以甲醇诱导表达,mplg分泌至培液,以酪蛋白-琼脂糖平板溶圈法、发色底物法检测,mplg显示出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000.
以抗盐品种茶淀红和盐敏感品种中国春等两种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甜菜碱对盐分胁迫条件下小麦(TriticumaestivumL.)幼苗Na+、K+、Cl-的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Cl-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同时提高体内K+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K+的选择性(SNa+、K+),从而提高小麦幼苗抗盐性和对盐分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