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IDC)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丝氨酸蛋白酶3(PRSS3)蛋白表达与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3例BID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手术切除的BID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RS1蛋白、PRSS3蛋白以及p-AKT表达,比较BIDC不同病理特征IRS1蛋白、PRSS3蛋白表达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IRS1蛋白、PRSS3蛋白表达与p-AKT表达的相关性。术后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IRS1蛋白、PRSS3蛋白表达与BID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BIDC组织中IRS1蛋白、PRSS3蛋白、p-AK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7%、58.13%、68.04%,均高于对照组的46.56%、40.50%、41.60%(P<0.05)。IRS1蛋白表达、PRSS3蛋白表达与p-AKT表达均呈正相关(rs=0.805、0.796,P<0.05)。肿瘤直径>2 cm、低中度分化、AJCC分期为Ⅱ期的患者IRS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2cm、高度分化、AJCC分期为Ⅰ期的患者(P<0.05),AJCC分期为Ⅱ期、HER-2阳性表达、Ki-67阳性表达的患者PRSS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AJCC分期为Ⅰ期、HER-2阴性表达、Ki-67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RS1蛋白、PRSS3蛋白阳性表达者PFS生存率、OS生存率低于IRS1蛋白、PRSS3蛋白阴性表达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结果显示AJCC分期Ⅲ期、IRS1蛋白阳性表达、PRSS3蛋白阳性表达是BID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BIDC癌组织中IRS1蛋白、PRSS3蛋白阳性表达率增高,IRS1蛋白、PRSS3蛋白可能通过调节p-AKT参与BIDC癌症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42.
桡足类与硅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捷  李超伦  张展  陶振铖 《生态学杂志》2005,24(9):1085-1089
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是近年来海洋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降低了桡足类的产卵和孵化成功率。其可能原因在于硅藻大量繁殖后由于缺乏某种关键营养物质或自身产生某种抑制物阻碍了桡足类繁殖过程。但目前现场、室内实验结果不一:室内实验结果显示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多不饱和酸(PUFAs)。而现场实验结果则表明硅藻可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小分子量的醛类)阻碍桡足类卵的孵化。由于目前对这种硅藻.桡足类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尚不清楚,如果这一现象在自然海区中普遍存在,传统上关于“硅藻-桡足类-鱼类”的海洋经典食物链观点势必存在极大的缺陷。文章介绍了这一问题的目前研究进展和将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3.
应用n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 ITS) 序列, 使用Bayesian 分析法对樟科润楠属的系统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润楠属在鳄梨属群中本身作为一独立分支, 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 由于其花被裂片果期宿存且强烈反转与同产自亚洲的楠属和油丹属存在清晰界线。本研究否定了前人依据花被片外面被毛情况及果实大小所建立的润楠属属下系统, 但同时暗示着花序类型可能是解决润楠属下系统演化的关键性状。本研究对解决润楠属属内种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尚有不足, 建议今后补充更多的属内物种以及寻找新的分子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4.
李勇  张亮  黄泽强  李捷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82-1083
<正>江西副沙鳅(Parabotia kiangsiens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副沙鳅属,仅分布于长江水系信江(刘瑞兰等1986),在珠江水系未见分布(郑慈英1989,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等2005)。2015年7月在广西桂林市大圩镇漓江(25°10′52″N,110°24′21″E)采集到鳅科鱼类2尾,采集的标本有吻须两对,颊  相似文献   
45.
2016 年5 月在海南省万泉河河口采集到2 尾溪鳢(Rhyacichthys aspro), 该物种属濒危物种, 为海南省新纪录。该种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体延长, 前部平扁, 后部侧扁; 口较小, 下位, 马蹄形, 唇厚, 上颌突出包住下颌; 背鳍VII, I-7-8; 臀鳍I-7-8, 与第二背鳍相对, 同形, 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 胸鳍1+19+1, 宽圆, 平扁, 扇形,下腹位, 基部宽大, 向前、向头腹面扩展; 腹鳍I-5, 腹鳍小, 前腹位, 平扁, 起点在胸鳍基部中央下方, 左右腹鳍相隔颇远, 腹鳍鳍棘外侧成平行皱褶; 尾鳍2+12+1; 纵列鳞38-39 枚; 横列鳞9-10 枚; 背鳍前鳞15-16 枚; 椎骨28枚。标本现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46.
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繁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捷  李超伦 《生态学报》2004,24(11):2664-2670
硅藻作为海洋浮游植物重要的组分 ,一直被看作是桡足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但近 10年来许多现场和实验室研究表明 :硅藻 ,特别是高浓度硅藻对桡足类的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目前 ,对于抑制作用的机制存在着两种假设 :硅藻细胞缺乏某种关键营养物质或自身产生某种有毒物质阻碍了桡足类繁殖过程。大量的室内实验发现 :关键营养物缺乏使桡足类产卵率降低 ,对于硅藻细胞化学组成的分析表明这种物质可能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而高浓度硅藻是否会产生毒性物质影响桡足类孵化率则存在很大的分歧。许多室内和野外实验证据显示当硅藻浓度很高时 ,桡足类孵化率显著降低 ,表现为大量未孵化的卵和畸形无节幼体。对硅藻溶出液的分析发现其中含有的不饱和醛类可能正是阻碍胚胎发育的物质。但也有一些室内和现场实验的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硅藻和桡足类之间都存在这种抑制作用。目前研究结果大多来自于室内实验 ,在自然海区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尚不清楚 ,但是如果这一现象在自然海区中普遍存在 ,传统上关于“硅藻——桡足类——鱼类”的海洋经典食物链观点势必存在极大的缺陷。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目前研究进展和将来工作前景  相似文献   
47.
广西薄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0月,在广西桂平黔江采集到鳅科鱼类6尾,经鉴定为薄鳅属Leptobotia1新种,定名为斑点薄鳅Leptobotia punctatus sp.nov.。新种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颊部有鳞。这些特征与薄鳅属一致。新种颏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小,口角须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方等特征与同属的桂林薄鳅L.guilinensis和后鳍薄鳅L.posterodorsalis最为相似。但有如下鉴别特征:新种体侧无垂直条纹,脊椎数目多,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等特征,与桂林薄鳅相区别;体侧有斑点,外侧鳃耙数多,体较高,尾鳍深分叉,有3~4道黑色条纹等特征,与后鳍薄鳅相区别。新种仅分布于西江水系黔江。  相似文献   
48.
青皮塘产卵场广东鲂繁殖群体的水声学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 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的繁殖群体进行定点横向探测及航行垂直探测.在人工标定及同步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青皮塘产卵场有明显的聚集、逗留行为,其游动速度(均值0.24 m·s-1)低于其他鱼类(均值0.49 m·s-1);广东鲂繁殖个体目标强度的范围为-33.8~-52.3 dB,均值为-42.2 dB;4月27日-5月1日,广东鲂在青皮塘的聚群过程约经历了4 d;初步估算5月1日青皮塘产卵场广东鲂繁殖群体数量为9.8×104ind,资源量约48 t.实验证明,采用定点探测的方式对广东鲂繁殖群体研究是行之有效的,采集到的广东鲂回声信号特征明显,容易判别.  相似文献   
49.
为了解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年7月和12月在柳江9个江段(榕江、从江、融安、柳城、象州、永福、鹿寨、河池和宜州)开展鱼类和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36474尾, 隶属于5目20科80属115种; 其中, 鲤科鱼类最多(68种), 占59.1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3—3.12、0.81—0.93、0.58—0.80和4.65—7.18。鱼类优势种以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胡Microphysogobio chenhsienensis、银鲴Xenocypris macrolepis和南方拟?Pseudohemiculter dispar等小型鱼类为主。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 宜州、榕江、鹿寨、柳城、象州和融安江段鱼类群落受到中度或严重干扰, 河池、从江和永福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将鱼类划分为3个类群: 柳江上游的从江-榕江类群, 洛清江支流的永福-鹿寨类群, 柳江中下游及龙江支流的融安-柳城-象州-河池-宜州类群。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河宽、海拔和pH是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 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经济鱼类占比减少, 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柳江鱼类多样性保护: 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偷捕、电捕等非法行为; 对主要经济鱼类开展增殖放流; 恢复河流的连通性; 对流域珍稀特有鱼类进行监测、救护和繁育。  相似文献   
50.
池源  石洪华  王晓丽  李捷  丰爱平 《生态学报》2015,35(24):8094-8106
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对于海岛碳源/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庙岛群岛南五岛为例,结合CASA模型和区域特征构建NPP估算模型,借助RS和GIS技术进行NPP估算,进而分析南五岛NPP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南五岛NPP总量为11043.52 t C/a,平均密度为340.19 g C m~(-2)a~(-1),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纬度的西部地区,低于东部沿海大陆地区;夏季NPP总量占全年的80%左右,春季和秋季分别占11%和7%,冬季仅占1.3%;不同海岛的NPP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大黑山岛、北长山岛、庙岛、南长山岛和小黑山岛,各岛NPP平均密度与建设用地比例呈明显负相关;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NPP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农田、草地、建设用地和裸地,林地具有较高的NPP值,说明南五岛的人工林建设具有重要生态作用;NDVI和地表覆盖类型是NPP最主要的影响参数,地形参数通过影响NDVI和地表覆盖类型间接作用于NPP结果;NPP与土壤p H、有效磷、全磷、全钾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总碳、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速效钾和含盐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