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为了探索干预措施对噪声污染大鼠脑组织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将5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噪声污染组(分为30、60、80 dB三个组)、干预组(利血平+80 dB), 每组10只动物。每天刺激1次, 每次刺激30 min, 连续刺激15 d。第16天解剖出脑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噪声污染组大脑前额叶皮质(PFC)和海马(Hipp)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2.87%、50.35%、94.65%和 12.00%、31.76%、61.83%; 干预组NA水平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3.66%和52.06%;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oradrenaline transporter, NAt)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2.87%、50.35%、94.65%和12.00%、31.76%、61.83%, 干预组NAt水平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3.66%和52.0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4.87%、39.27%、67.41%和44.97%、80.81%、95.84%, 干预组BDNF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16.36%和14.34%, 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噪声污染组; 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B, TrkB)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32.64%、59.95%、82.64%和31.02%、57.31%、80.23%, 干预组TrkB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4.75%和10.52%, 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噪声污染组。结果显示, 噪声污染使动物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是噪声污染引起组织器官损伤的主要因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防止神经元受损死亡, 改善神经元的病理状态, 利血平使去甲肾上腺素耗竭, 保护组织器官免受噪声污染的损伤。  相似文献   
62.
为了探索不饱和脂肪酸(USFA)对人胃癌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取2×106 个·L-1胃癌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 3个浓度给药组: 分别加0.2,0.8,1.6 mg·L-1 USFA每孔10 µL; 5-FU组: 每孔加10 mg·L-1 5-FU 10 µL; 对照组: 每孔加二甲基亚砜(30 µL·L-1)10 µL。置于37℃、5%CO2的饱和湿度条件中培养48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SFA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率;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胃癌细胞中粘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Akt)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给予人胃癌细胞0.2,0.8,1.6 mg·L-1 USFA培养48 h, 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42%, 23.23%, 26.24% (P<0.05, P<0.01); FAK和Akt水平比对照组分别降低10.91%, 47.28%, 64.36% 和17.33%, 34.96%, 54.39%(P<0.05, P<0.01)。结果表明, USFA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抑制细胞分裂周期、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FAK、Ak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3.
冬虫夏草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幼虫体后发育成的真菌子座和充满菌丝的僵死幼虫的复合体,与人参、鹿茸齐名,为我国三大珍贵滋补防病中药材。冬虫草源流于我国,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和甘肃等省,从冬虫夏草的基本概况、生物学特性、理化成分、人工培育现状及其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以期推动冬虫夏草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程。  相似文献   
64.
酵母RNA聚合酶ⅡRpb2和Rpb3两亚基间相互作用位点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S .pombeRNApolⅡ各亚基间体内装配成复合体的机制 ,本文首次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鉴定了Rpb2和Rpb3两亚基间体内相互作用的位点。首先将Rpb2的 4个片段克隆至Gal4BD表达载体pAS2上 ,构建BD Rpb2片段融合蛋白重组质粒 ;同时将Rpb3克隆至Gal4AD表达载体pGADGH上 ,构建AD Rpb3融合蛋白重组质粒。其次 ,将pGADGHRpb3分别与pAS2Rpb2各片段重组质粒共转化到受体酵母菌Y1 90感受态细胞内 ,筛选并鉴定β gal活性阳性 (β gal+)的共转化子。最后 ,将β gal+共转化子中的Rpb2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进行同源序列比较确定其在Rpb2中的位置。结果表明 ,Rpb2与Rpb3相互作用的位点位于Rpb2的 90 2~ 989aa肽段内  相似文献   
65.
在扫描电镜下对台闽苣苔 (T.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进行了花部器官形态发生的观察,为探索该类群的个体发育、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趋势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萼片、花冠和雄蕊发生式样均为五数花类型,它们各自来源于花原基上分化出来的萼片原基、花冠原基和雄蕊原基;花冠与雄蕊的两侧对称性与花冠上唇生长稍快和退化雄蕊原基发育迟滞相关;萼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的顺序是不一致的:萼片原基发生的式样为近轴中原基-远轴2原基-2侧原基,发育式样则为近轴中萼片-2侧萼片-远轴2萼片,花蕾时为镊合状排列.花冠裂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式样是一致的,即远轴中裂原基(下唇中裂片)-远轴2侧裂原基(下唇2侧裂片)-近轴2裂原基(上唇2裂片).花蕾期卷迭式为覆瓦状排列,从外向内:下唇中裂片-下唇2侧裂片-上唇2裂片或下唇2侧裂片-上唇2裂片-下唇中裂片.雄蕊原基与花冠裂片原基互生,前方雄蕊原基在发生上稍迟于后方雄蕊原基,后者与退化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但较小,并与近轴心皮(或柱头上唇)对生.将该属与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的地黄属( Rehmannia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的异叶苣苔属( Whytockia)和尖舌苣苔属(Rhynchoglossum )的花部器官比较发现,这四个属在这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交叉.过去一直按子房室数和胎座类型划分玄参科(子房2室、中轴胎座)和苦苣苔科(子房1室、侧膜胎座)这一做法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66.
血雉的产卵时间和产卵间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鸟类的产卵时间和产卵间隔因种而异 ,并会影响其繁殖成功。采用在巢内放置含有温度数据自动记录装置的假卵 ,通过记录其温度的变化来监测雌鸟产卵行为的方法 ,对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森林鸟类血雉(Ithaginiscruentus)的产卵时间和产卵间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鸟每次入巢产卵的时间是在 15 :16± 2 2min (13 :30~ 18:5 1) ,产卵高峰集中在 14:0 0~ 16 :0 0 ,每次在巢中停留 (2 2± 0 2 6 )h。产卵间隔为 (46 4± 3 0 8)h ,大多数 (75 % )产卵间隔 45 8~ 48 9h。由此推测 ,血雉产卵时间较为集中很可能与避开夜行性捕食者的活动高峰有关 ;而隔天产卵则是对高原恶劣环境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67.
为了鉴别草本植物来源及木本植物来源的植硅体类型,本文从植硅体形态和大小两方面着手,对东北地区常见的57种草本植物和72种木本植物的植硅体进行系统分析。从植硅体形态来看,鞍型、帽型和哑铃型等24类植硅体为草本植物的特征类型,木本植物也鉴定出17类典型植硅体类型,包括立方体、端尖细长棒型和凹口棒型等。同时,进一步通过引入形态参数区分三类形态相似且含量较多的植硅体类型(不规则扁平状、边缘弯曲扁平状、不规则块状)的植物来源,结果显示,长度30μm不规则扁平状、长度50μm边缘弯曲扁平状(包含蕨类植物)、长度30μm不规则块状主要来源于草本植物;长度40μm不规则扁平状、长度50μm边缘弯曲扁平状及长度40μm不规则块状主要形成于木本植物。在利用形态和大小分别区分植硅体植物来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草本类植硅体和木本类植硅体的鉴别标准,并据此识别东北地区表土植硅体的植物来源。该研究能够为本区开展植硅体-古植被重建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8.
王大伟  国庆喜 《生态学报》2018,38(23):8400-8407
对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林分中大径级个体直接影响周围林分的空间格局,当大径级个体成为倒木或枯立木时会造成较大林隙,这也将导致周围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利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10.4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统计了样地内乔木树种组成,分析计算样地内树木个体间的分布规律,探究大径级个体对周围邻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乔木24种,共计7412株(去除分株),隶属于11科18属,林分中大径级个体周围存在由小径级树木聚集生长形成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随着邻木径级的变化而变化,2级邻木(5.0≤DBH10.0 cm)主要在距离大径级个体3—7m范围内形成环形结构,3级邻木(10.0≤DBH30.0 cm)主要在距离大径级个体3—6 m范围内形成环形结构,而1级邻木(1.0≤DBH5.0 cm)与4级邻木(30.0≤DBH50.0 cm)并未形成环形结构,经分析环形结构的产生与林分内个体间的竞争存在密切关系,并且该结构与林隙斑块动态理论间存在内在联系,该结构是森林动态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会伴随林木的生长产生或消失。另外研究表明大径级个体胸径的变化对邻木的环形结构分布范围也有一定影响,当大径级个体胸径增加时邻木的聚集范围有收缩的趋势。本次实验采用单次获取的林木数据,对于环形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噪声污染对大鼠血激素水平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饲养)和实验组(分为35、65、85 d B三个组),每组10只动物。每天刺激1次,每次刺激30 min,连续刺激20 d。第21天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A),睾酮(T),多巴胺(DA),Hsp-70水平。结果 ELISA法检测发现,实验组(35、65、85 d B组)大鼠体重比对照组分别减轻了23.45%,30.13%,35.64%,T和DA水平分别降低了9.12%、20.06%、37.99%和15.49%、18.31%、24.88%;血NA和Hsp-70水平分别升高了35.08%、171.52%、197.86%和39.34%、195.09%、285.25%,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噪声污染能显著影响大鼠血激素水平和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相似文献   
70.
利用PKS-NRPS基因筛选与抗菌活性测定,选取筛选结果为阳性以及广谱抗菌的FIM060022菌株进行多相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大肠埃希菌(E.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枯草芽胞杆菌等细菌(B. subtilis),以及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红酵母(R. rula)与新型隐球菌(C. neoformans)等真菌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对菌株的培养特征、形态观察、生化特性、细胞壁组成分析、脂肪酸组成分析、G+C mol%含量组成,结合16S r DNA序列以及PKS/NRPS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FIM060022鉴定为小单胞菌科疣孢菌属。结果提示FIM060022是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海洋稀有放线菌,具有产药用化合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