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两种鲈形目鱼类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和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的鳃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的表面结构及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黄斑篮子鱼的鳃片中部鳃丝表皮有大量凸起,而端部鳃丝表皮的凹凸程度明显较低,黄斑篮子鱼的鳃小片高度较金钱鱼鳃小片高。黄斑篮子鱼和金钱鱼鳃上皮的扁平上皮细胞、氯细胞和黏液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存在细微的差异。黄斑篮子鱼鳃片鳃丝的端部和中部表面有黏液细胞,金钱鱼鳃丝表面的黏液细胞很难观察到,与大多数淡水鱼类相似。黄斑篮子鱼鳃丝表面分布的氯细胞数量多于金钱鱼,这可能与两种鱼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长期演变相关。  相似文献   
22.
实验用鱼为全长35.5~40.0 cm的野生鲻(Mugil cephalus),采用石蜡切片以及透射电镜技术对鲻的嗅囊以及嗅板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鲻的嗅觉器官由左右两个呈扁平椭球形嗅囊构成,分别由前后两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嗅囊长径与眼径之比为0.80,长径与短径之比为2.09。嗅囊的嗅轴左右两边分别有垂直于嗅轴并向上倾斜排列整齐的18~25个披针形嗅板,只有初级嗅板未见次级嗅板。嗅板由中央髓和两侧的嗅上皮两部分构成,中央髓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组成。嗅上皮又分为感觉区和非感觉区,感觉区位于嗅板的内侧,具有发达纤毛,呈连续分布状态,非感觉区位于嗅板边缘,细胞纤毛较少。通过光镜和电镜的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嗅上皮细胞大致可分为5类: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和柱状细胞。文章讨论了鲻的感官活动类型。  相似文献   
23.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鳃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波纹唇鱼有3对全鳃,1对半鳃和1对伪鳃,鳃丝呈梳状紧密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紧密地镶嵌排列在鳃丝两侧,入鳃动脉、出鳃动脉和鳃小片毛细血管网组成鳃的血液系统.鳃丝非呼吸区分布...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选用左矢耳石为研究对象,用直线、对数、多项式、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矢耳石各参数的生长关系式,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结果表明,体长范围为29.8~104.0 mm的棘头梅童鱼矢耳石的长直径随鱼体生长而增大,但短直径与长直径的比值以及长直径方向上的短半径与长半径的比值则基本稳定。矢耳石的长、宽和重之间,以及长半径和短半径之间均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矢耳石生长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中,矢耳石长、宽、厚、重与长半径和体长、体重之间的关系,除了体长与耳石厚的关系为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外,全部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5.
鲑点石斑鱼和大眼鳜鳃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鲈形目科、底栖生活、凶猛肉食性的鲑点石斑鱼 (Epinephelusfario)和大眼鳜 (Sinipercakneri)鳃的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两种鱼鳃的表面结构和微细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 ,鳃丝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 ;然而两者的鳃小片都较高 ,表面更加凹凸不平 ,是对低溶氧环境的适应。鲑点石斑鱼的鳃丝表面一部分较为平坦 ,另一部分则凹凸不平 ,其鳃小片高度也高于大眼鳜 ,因而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较高的摄氧效率。在扫描电镜下能在鲑点石斑鱼和大眼鳜的鳃上分辨出扁平上皮细胞、氯细胞和粘液细胞 3种细胞 :前者鳃上的扁平上皮细胞界限清楚 ,而后者的界限模糊且表面遍布不规则的微嵴 ;前者的鳃丝和鳃小片上氯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后者 ,两者细胞形态也存在差异 ;而鳃丝表面的粘液细胞的数量则是后者较多。两种鱼鳃上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存在的差异 ,可能与前者生活于海水而后者生活于淡水的不同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6.
环境因子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pH和流速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为27℃时,耗氧率和排氨率达最大值,温度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l);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均出...  相似文献   
27.
自然海域和养殖水体环境频现低氧,本研究针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不耐低氧的特性,将(31.59±3.01)g(n=30)的卵形鲳鲹在(23±0.7)℃下进行3、6、12和24 h的急性和14 d的慢性低氧[溶解氧为(1.55±0.20)mg/L]胁迫。运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技术,比较急、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的活性,分析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肝是否造成氧化损伤。急性低氧胁迫下,卵形鲳鲹肝组织间出现空泡、小叶结构破坏,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过氧化物酶体,肝细胞间血窦剧烈扩张。这些病理损伤随胁迫时间延长更趋严重,24 h时甚至出现局部肝细胞融合、坏死,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肝细胞局部坏死,细胞膜溶解,细胞核破裂分解,胞质内细胞器不明显,只可分辨粗面内质网,细胞内空泡体积大,细胞结构松散,血窦扩张。急性低氧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先上升后下降,慢性低氧胁迫14 d时丙二醛(MDA)则显著增加。急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上升后恢复,过氧化氢酶(CAT)则持续上调,慢性低氧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SH)显著上调,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肝组织在低氧胁迫下病理变化明显,氧化损伤严重,且慢性低氧胁迫比急性更甚。  相似文献   
28.
采用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研究不同规格黄鳍鲷 (Sparus latus) 的体质量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 确定各形态性状中影响不同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主要外部形态指标。结果显示, 三种不同规格黄鳍鲷的主要形态性状(x1—x7)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 , 而吻角、吻高与体质量未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三种不同规格黄鳍鲷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 。与小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体高、全长、体长、尾长、吻长、头长等, 与中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体长、尾长、体高、头长、眼距和吻长, 相关程度最低的是吻角和吻高, 与大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体长、全长、头长、体高和眼距。通径分析表明, 体高对小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 直接决定作用系数为0.878。全长、体高对中等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 从直接作用系数来看, 以上两个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880。体长、体高对大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 这两个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9。研究表明, 在逐步多元回归方程中, 体长、全长和体高是影响黄鳍鲷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  相似文献   
29.
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的显微结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鳃小片逐渐变窄,间距变小,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向两侧扩布.高盐度组的S40组,鳃小片上皮出现分离脱落现象.随着盐度梯度的升高,肾小球及各级肾小管的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了养殖褐毛鲿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行为史和游泳能力。结果显示: 褐毛鲿倾向于白色栖息地底质, 但随着生长, 对黑色栖息地底质的喜好明显增强; 隐匿行为随着生长而越发明显; 顶水行为随体长的增长逐步上升; 有很强的趋光性, 且随着生长, 体长1 cm、2 cm、3 cm 和4 cm 的褐毛鲿在2769-3210 lx 的光照强度下的分布率分别为85.00%、78.33%、6.67% 和0%。游泳能力指数分别为: 27.90, 63.60, 95.10 和194.40, 随着随游泳时间延长, 游泳速度线形下降; 在盐度25-35 范围内, 褐毛鲿巡游速度最大, 且盐度越高对巡游速度的影响越显著; 体长1、2 cm 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加大而增强, 体长3 cm、4 cm 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先增后减; 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 但差异不显著; 在饥饿的前2 天里巡游速度相对对照组有所上升, 但随即下降明显, 再投喂组的巡游速度随补偿的出现相对对照组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