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哈尼梯田湿地核心区水稻土重金属分布与潜在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选取了牛角寨河片区、麻栗寨河片区、阿勐控河片区和大瓦遮河片区4个核心区为样区,分析了样区水稻土表层的重金属As、Cd、Cr、Cu、Pb、Zn的分布特征,与云南土壤背景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4个样区Cd的含量都略高于背景值, Cr是背景值的两倍;牛角寨河片区的Cu含量由于铜矿的存在而远远高出背景值和其他3个样区的Cu含量,4个样区的As、Pb和Zn的平均含量低于背景值,样区之间差异性也不是很大.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湿地土壤偏酸性对Cd的活性有很大影响,高含量的有机质和全氮对Pb和Zn的土壤吸附和积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Pb和Zn在各样区内相似的分布趋势可能与相似的成土母质、耕作模式和人类干扰强度等有关.采用Hakanson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样区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看,4个片区Cd的危害系数均达到或接近中度危害程度,牛角寨河片区受到Cu的中度危害,其他样区均是轻微的生态危害,甚至Zn还处于缺乏状态;(2)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看,牛角寨河片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现为中等生态危害,高于其他3个样区,贡献因子是Cd和Cu,Cr、As、Pb次之,Zn最小;其他样区危害程度顺序为阿勐控河片区>大瓦遮河片区>麻栗寨河片区,都处在轻微的生态危害状态,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是Cd,Cu、Cr、As、Pb次之,Zn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72.
近40年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白军红    欧阳华  崔保山  王庆改  陈辉 《生态学报》2008,28(5):2245-2245~2252
基于Apack软件,通过选取景观面积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近40a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高寒湿地景观空间格局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要特征,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均明显高于人工湿地景观.沼泽湿地景观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所占比例高于95%;(2)高寒湿地景观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若尔盖县湿地景观的面积最大,占该区湿地景观总面积的近50%,湿地率也居五县之首;红原县和玛曲县次之;阿坝县和碌曲县最小;(3)高寒湿地景观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但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2000年湿地景观面积仍呈萎缩状态,总面积减少59857.83 hm2;(4)近40a来,若尔盖高原湿地景观呈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0.95;优势度水平较高,但多样性指数水平较低.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呈先下降后持平的变化趋势,而平均斑块面积则表现为增加的变化趋势;湿地景观分布质心也发生了明显的空间位移,经历了先向西北方向偏移12.54km;再向东南方向偏移了11.33km;最后又向北偏移了1.1km.  相似文献   
773.
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中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合作学习,应用旧知识在新情境下分析解决新问题形成生态系统组成的有关概念.通过合作学习,应用概念图策略展示对概念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矫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应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梳理知识、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774.
在人工环境条件下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统计了6年的气温与产卵情况,发现每年2~4月平均气温之和与4月份的产卵量正相关(P<0.05),2~4月的气温决定了每年初始产卵的提前或推后.观察了黄喉拟水龟的产卵行为,发现其产卵巢址通常选择在高出产卵场平面(36.378±7.140)cm(n=30)的地方.根据黄喉拟水龟产卵过程的固有行为特征,将其整个产卵过程分为六期:第Ⅰ期选巢、第Ⅱ期挖掩体、第Ⅲ期掘巢穴、第Ⅳ期产卵、第Ⅴ期盖巢穴和第Ⅵ期回水体.对产卵过程各期时间与窝卵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第Ⅰ期、第Ⅱ期、第Ⅲ期、第Ⅴ期、第Ⅵ期及整个产卵过程所需时间均与窝卵数无关;而第Ⅳ期产卵时间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窝卵数越少,母龟在产卵场消耗的能量对应于投入到每一枚卵的能量就越多;而窝卵数越多,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775.
脂肪因子visfatin的调节与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脂肪素(visfatin)是一种由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分子质量为52 ku的蛋白质细胞因子.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其cDNA编码序列与前B细胞集落增强因子(PBEF)同源且在进化中高度保守.Visfatin被发现具有多种迥然不同的生物活性:通过与胰岛素受体相互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visfatin可表现出类胰岛素或抗胰岛素样作用;在细胞质中,visfatin具有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活性,能够催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生物合成;作为分泌型的细胞因子,visfatin还可以诱导多种炎性因子的表达,如TNFα、IL-1β和IL-6.Visfatin与一些代谢疾病和急、慢性炎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如糖尿病、肥胖、急性肺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败血症、心肌梗塞和炎性肠病等.最近,对visfatin的启动子区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其在疾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重点讨论visfatin的结构、功能多态性以及它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76.
采用定株观察,运用花粉-胚珠比、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杂交指数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花期一般为6—10月,单花花期一般为2—3d;单花花期依其形态和散粉时间可分为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花闭合期、凋谢期5个时期;在花闭合时期,晴天有66.80%的花的柱头在闭合花冠内,阴天时有81.65%的花的柱头在闭合花冠内,雨天柱头在闭合花冠内的花可达99.22%;按照杂交指数,其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P/O值约为269,判断繁育系统类型属于兼性自交;开花6h左右,柱头的可授性最强,此时花粉活力、置落在柱头上的花粉数及其在柱头上的萌发率都达到最高。套袋实验显示,紫茉莉自然条件下没有无融合现象,繁育系统为自交、异交亲和,以自交为主,但有时也需要传粉者;在长期的环境选择压力下,紫荣莉选择将更多的柱头留在闭合花冠内,是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进化策略。  相似文献   
777.
目的建立猴外周血单核细胞SV40DNA的PCR检测方法,对猕猴SV40T抗原基因进行检测。方法使用PCR方法对分别来自野外(云南宁蒗71只、景东60只)及笼养猕猴(64只)的SV40大T抗原基因进行检测,同时对扩增出的阳性结果进行测序。结果在195份样本中,有4只来自野生猴样本扩增出SV40大T抗原基因(3.1%,4/131),1只来自笼养猴样本扩增出SV40大T抗原基因(1.6%,1/64)。测序结果显示:猴血样本扩增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的SV40大T抗原C-末端的基因序列片段有15个核苷酸不同(3.3%差异),与SV40.776标准株的序列基本一致,但SV40—776在nt3020处有一缺口。结论云南野生及笼养猕猴猴群均能检出SV40T抗原基因。因此建立SV40病毒的DNA检测技术,对用于科研及疫苗生产的实验猕猴的病毒学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8.
实验动物科技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对象,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饲养繁殖、质量监测和开发应用的科学,这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而实验动物技术则是实验动物学形成与发展的方法学或手段。两者相辅相存,互为依托,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日本实验动物科技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79.
目的建立猕猴结核分枝杆菌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全基因序列,针对其中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所特有的保守区域ESAT-6设计一对引物进行TouchdownPCR反应,利用此方法对100份野生来源猕猴全血标本进行检测,并与传统的PPD实验和咽拭子抗酸染色实验结果作比对。结果抽取33份野生来源猕猴的外周血,提取DNA进行扩增,扩增片段经纯化、回收克隆测序后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对比,与GenBank中报道的序列基本相同,检测标本中有4份(4/33)为阳性,其中3份(3/33)标本与结核菌素试验和咽拭子抗酸染色试验结果相符合。结论建立了从猴全血中直接检测猴结核分枝杆菌DNA的TouchdownPCR方法,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且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780.
目的观察新生儿生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40例足月儿和40例早产儿生后第1(〉12h)、4、7天粪便标本中的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不同日龄足月儿粪便标本中乳酸杆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5.50±0.81、6.87±0.81、9.20±0.87,早产儿分别为4.89±0.46、6.05±0.46、8.06±0.18;不同日龄足月儿粪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6.49±0.40、7.59±0.58、7.15±0.55,早产儿分别为6.32±0.51、7.39±0.78、7.05±0.63;2种细菌对数值分别在组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内行配对t检验,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动态变化的,个体间差异受多因素影响,早产儿落后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