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We hav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ultraviolet (UV)-specific (CC to TT) mutations in p53 gene can be detected in normal skin. This, however, cannot be used as a cumulative marker of UV exposure, since cells with the p53 mutation acquire a clonal growth advantage. Moreover, a large skin biopsy is necessary for each assay. In order to circumvent these problems, we have measured mitochondrial (Mt) DNA mutations;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 copies of the Mt genome per cell, and Mt genes are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cell growth. We have established a sensitive 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PCR) assay capable of detecting one CC to TT mutation in Mt DNA among 10(7) wild-type genes using a mismatch allele-specific primer. With this assay, we found no mutation-positive samples from internal non-exposed tissue (stomach, colon, and blood) (0/50). In contrast, 17 out of 111 skin samples were positive: the mutation frequency in positive samples was around 10(7)-10(-6) (10-100 copies of mutant in 10(8) wild-type Mt DNA). In normal skin tissue, the prevalence of positive samples was higher in those from exposed sites (13/51) than in those from less-exposed sites (1/26) (p<0.05). However, a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unlight exposure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mutations was not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UV exposure-associated CC to TT mutation in Mt DNA can be detected in normal skin, but that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evelop this as a quantitative marker for UV exposure.  相似文献   
22.
23.
24.
菜花烙铁头核型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花烙铁头(Protobothropsjerdoni)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原矛头蝮属。本属已知的种均为毒蛇类,且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地区以及印度北部。虽然前人(张服基,1993)对菜花烙铁头作过形态等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25.
欧阳军  彭心宇  李锋 《生物磁学》2010,(17):3316-3318
目的:研究急性肺损伤后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0例正常成人与40例急性肺损伤病人伤后第1、4、7天的血清HMGB-1水平,同时评定其APACHEⅡ分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HMGB-1水平变化与-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结果:以APACHEⅡ20为分组界限,急性肺损伤组伤后第4、7天HMGB-1水平与APACHEⅡ明显相关(P〈0.01)。而创伤后第1天,HMGB-1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伤后第4、7天的HMGB-1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P〈0.01),常规检测创伤后血清HMGB-1水平并联合评定APACHEⅡ评分有助于对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的预测。  相似文献   
26.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体内最重要的促合成激素,胰岛素不仅仅能降低血糖,而且能改善代谢失调、炎症应答、免疫功能,并促进创伤愈合.胰岛素在外科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例如危重痛、创伤外科、感染外科等等.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 107个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和腰穿鞘内注射途径移植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1例HSP患者体内.术后随访1年余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不需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可独立行走,并且步态平稳,移植后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1年余该患者的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HSP近期疗效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8.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原理,以新冠病毒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 Mpro)为靶标,建立并应用Mpro小分子抑制剂FRET高通量筛选模型,以期快速筛选新型Mpro小分子抑制剂。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与分离纯化高活性的Mpro,再以FRET法进行比活力测定。基于FRET原理,以7-甲氧基香豆素-4-乙酸(7-methoxycoumarin-4-acetic acid, MCA)与2,4-二硝基苯酚(2,4-dinitropheno, Dnp)标记的多肽作为Mpro水解底物,通过优化反应缓冲液、Mpro反应浓度、反应温度与时间及DMSO耐受浓度,建立并应用Mpro小分子抑制剂FRET高通量筛选模型进行苗头化合物的筛选。利用大肠杆菌实现了高活性Mpro的原核表达与分离纯化,且比活力不低于40 000 U/mg。通过一系列优化实验,使用0.4μmol/L Mpro与5μmol/L底物建立了Z′因子值为0.79的Mpro小分子抑制剂FRET高通量筛选模型,且反应体系中含有的二硫苏糖醇(1,4-dithiothreitol,DTT)是影响FRET筛选模型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白花丹素与银杏酸在体外对Mpro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FRET原理的Mpro小分子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初步证实了白花丹素与银杏酸是一类新型苗头化合物,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筛选与发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以及硝酸银等非生物诱导子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以雷公藤不定根为材料,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的真菌诱导子以及硝酸银等非生物诱导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定根中雷公藤甲素和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各种真菌诱导子不影响不定根的生长,但对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苹果炭疽和柿子炭疽诱导子的加入不仅使不定根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24和1.93倍,生物碱的含量也各提高了2.02和2.07倍。苹果炭疽诱导子浓度为50μg/m L时比较适合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及雷公藤甲素和生物碱的积累。硝酸银抑制不定根的生长和生物碱的积累,但促进雷公藤甲素的积累。硝酸银浓度为25μmol/L时雷公藤甲素含量为对照的1.71倍。茉莉酸甲酯浓度为50μmol/L时,不定根增长量为对照的1.04倍,雷公藤甲素和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64倍和2.12倍。酵母提取物浓度为2 g/L时,雷公藤甲素含量为对照的1.48倍。表明培养基中添加硝酸银和酵母提取物对不定根中雷公藤甲素的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苹果炭疽和茉莉酸甲酯的协同作用既能促进雷公藤甲素的合成又能促进雷公藤生物碱的合成。  相似文献   
30.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木质素降解酶,但已报道真菌来源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只能在酸性低温条件下发挥作用,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通过培养一株耐热耐碱放线茵——绿色糖单孢茵发酵产酶,采用DEAE-Cellulose,CM-Cellulose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得到一种具有耐热耐碱特性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经凝胶电泳检测其为单一蛋白,分子量为41 kD.最终纯化倍数达到20倍,活性回收率为6%.采用LTQ法对纯酶进行蛋白质归类鉴定,得到其部分氨基酸片段,为该酶的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