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5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71.
DNA损伤修复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在DNA损伤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介绍DNA损伤修复的机制、DNA损伤修复与疾病的关系、及E3泛素连接酶接头蛋白MDM2和SPOP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重点围绕DNA损伤修复的两条通路:E3泛素连接酶接头蛋白SPOP与ATM/ATR信号通路以及MDM2/p53信号通路对DNA修复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DNA损伤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72.
[目的]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是草地螟Loxoste gesticticalis幼虫重要天敌之一.本研究通过构建绿眼赛茧蜂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其与嗅觉相关的蛋白基因,为更好的利用绿眼赛茧蜂防治草地螟发挥其生防潜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为基础,将绿眼赛茧蜂触角的基因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序列,以及完成其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分析,并对绿眼茧赛蜂触角的相关嗅觉基因做鉴定分析.[结果]成功构建绿眼赛茧蜂转录组数据库,数据库中的unigenes序列为65228条,N50为3882 bp.使用BLAST软件将绿眼赛茧蜂触角unigenes序列各自和Pfam、Swiss-Prot、NR、COG、KEGG、GO权威数据库进行对比,并完成基因功能相关注释,共注释基因数为18662条,占总数的28.61%.其中,NR数据库获得的注释最多,占总数的24.61%,为15863条,KEGG数据库获得的注释最少,为9612条(14.91%),其他依次为Pfam数据库注释数据库12164条(18.86%)、COG数据库注释15584条(24.17%)、GO数据库注释11634条(18.05%),Swiss-Prot数据库注释达到11634条,为总数的18.86%.借助GO数据库对unigenes的注释,其功能供分为三大类,可以细分49个分支,主要包括分子功能、细胞组分以及生物学过程.通过注释基因功能对嗅觉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共发现151条和嗅觉有关的蛋白基因,包括3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22个离子型受体基因、23个味觉受体基因、83个气味受体基因、6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14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结论]成功收集了绿眼赛茧蜂触角转录组相关数据,并对与嗅觉相关的蛋白进行鉴定分析,为深入研究基因功能及嗅觉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3.
选取福建中西部地区相似气候条件下马尾松和杉木的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研究,利用年轮宽度、年轮宽度指数和断面积增量重建了4种林型共109株松树20年(1993—2012年)的年生长量,计算其对连续两次极端干旱事件(2003—2004年和2011年)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弹性指数,分析人工林和天然林在抵抗力和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杉木对水分的需求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解释了其对2003—2004年干旱事件的响应不一致。干旱压力极大地降低了马尾松和杉木的生长,但树木生长并未表现出干旱遗留效应。受干旱强度的影响,4种林型径向生长对2003—2004年干旱的响应强于2011年。干旱事件后马尾松比杉木具有更强的恢复能力;天然林比人工林对干旱的敏感性更高,同时弹性也更大。杉木人工林更容易受到频发的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在人工林抚育管理中应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遗传种源,以应对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频发。  相似文献   
774.
南方滨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植物长势差、存活困难,相当一部分绿化植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盐害症状。但这些植物的盐害症状不同于常规的土壤盐害,表现出幼芽幼叶首先受害、迎风面受害症状重于背风面等,推测植物受害原因并非土壤含盐量过高。本研究在植物长势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及气候分析,对中国南方滨海地区一线海岸24个县市开展了调研。结果表明: 一线海岸植物表现出较强的盐害症状,尤其是台湾海峡区域,但85.4%属脱盐土,且植物盐害等级与风速呈极显著相关,因此提出南方滨海地区绿化植物盐害主要原因是盐雾危害。绘制了首张南方滨海地区一线海岸植物盐害等级分布图,提出了一套植物盐雾危害的诊断方法,并就耐盐雾植物的筛选与配置、绿化工程措施及后期养护等提供了一系列建议,以期切实提高南方滨海地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775.
小反刍兽疫(PPR)是羊、骆驼等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A类传染病,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目前,PPR在全球仍呈现区域性流行和多地散发势态.为探讨PPRV及N蛋白体外诱导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不同时间对PBMCs免疫应答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将PPRVNigeria75/1疫苗毒(1 MOI)、重组N蛋白(10μg/mL)和RPMI 1640(阴性对照)体外刺激PBMCs 48h、72h、96h.采用CCK-8法检测PBMCs细胞增殖情况;qRT-PCR及ELISA检测炎症因子包括IL-1β、IL-6、IL-10、TNF-a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CD4+和CD8+的表达、及单核来源树突状细胞(DCs)表面分子CD40、CD86、CD80的表达、以及检测PPRV感染PBMCs引起的细胞凋亡.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PRV能够抑制PBMCs的体外增殖,显著促进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P<0.05).并且PPRV感染PBMCs产生细胞凋亡,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另外PPRV体外刺激DCs,CD40、CD86、CD80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提示PPRV具有刺激DCs细胞成熟与分化的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PPRV N蛋白体外刺激PBMCs能引起与PPRV作用相同的免疫效应.本研究表明PPRV Nigeria75/1疫苗毒体外感染PBMCs主要引起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促进单核来源DCs成熟与分化,并且N蛋白参与PPRV引起的各项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76.
MADS-box基因参与植物多种发育过程,尤其在花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以玉米不育系C48-2及保持系N48-2为材料,采用RT-PCR克隆mads3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不育系C48-2中该基因编码区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其推定的蛋白质中5个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荧光定量PCR显示,相对于保持系,花粉母细胞时期和四分体时期mads 3基因在C48-2下调表达,而单核期和双核期上调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7.
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1,GBP1)为一种干扰素诱导蛋白,其属于鸟苷酸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GBP1在抗病原微生物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GBP1的深入研究,发现IFN-α、IFN-β、IFN-γ、IL1α、IL1β、TNF-α和LPS均能够诱导GBP1的表达;因此,GBP1发挥的生物学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地被挖掘和展现出来。尤其是GBP1发挥的抗病原微生物与抗肿瘤功能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综述了GBP1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抗病原微生物特性以及已发现的一些其他功能的研究进展,为GBP1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78.
在对1800、3000和4500株hm-23种密度杉木林生长调查及生物量测定的基础上,测定3种密度杉木林各组分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研究其地上部分养分积累量的垂直空间分配,为杉木林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表明:1800、3000和4500株·hm-2杉木林养分积累总量分别为1311.57、2531.55和2307....  相似文献   
779.
【目的】探讨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进行TGEV DNA疫苗口服免疫可行性。【方法】通过RT-PCR扩增TGEV四川株(SC-H)S基因5’端约2.1 kb的主要抗原位点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构建重组质粒pVAX-S,体外转染COS7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S基因表达。通过电转化将pVAX-S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构建SL7207(pVAX-S)重组菌,并在体外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以RT-PCR、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S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情况。将SL7207(pVAX-S)重组菌以5×108、1×109、2×109CFU剂量口服接种BALB/c小鼠,分析其安全性,并以1×109CFU剂量的重组菌3次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IgG与肠道粘膜IgA抗体。【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VAX-S,且重组质粒能在COS7细胞中表达。重组菌SL7207(pVAX-S)感染巨噬细胞后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表达。小鼠口服接种不同剂量重组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小鼠于二免后两周可检测到针对TGEV S蛋白的特异性血清IgG与肠道粘膜IgA抗体,且三免后两周与SL7207(pVAX1)空载体免疫组间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携带TGEV DNA疫苗的减毒沙门氏菌小鼠试验显示了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780.
原始生殖细胞是用做分离和克隆胚胎干细胞的一种新的细胞资源。本研究将30-45日龄的蒙古绵羊胚胎生殖嵴及其临近组织用机械剪碎和胰蛋白酶+EDTA消化处理,添加DMEM(低糖)+10%FBS(犊牛血清)、38.0℃、5%CO2和饱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其结果:未加任何细胞生长因子的情况下与其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方式也能分离得到类胚胎干细胞集落。这些集落细胞经多次克隆传代具有胚胎干细胞的诸多特征,如:具有连续传代的能力,细胞集落有典型鸟巢状结构,AKP染色呈阳性,核型分析结果染色体正常等。这些表明该细胞具有多能性,是绵羊类ES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