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91.
氮素形态对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月龄的杉木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NO3- N)、铵态氮(NH4+ N)和硝酸铵(NH4NO3)(氮素浓度均为3 mmol·L-1)对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揭示杉木幼苗对不同形态氮的偏好性,以及不同形态氮肥下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为杉木苗期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幼苗地上部和侧根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NH4+ N处理下幼苗地上部和侧根生物量最大,NO3- N处理次之,而NH4NO3处理最小。(2)NH4+ N和NO3- N处理下杉木幼苗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均显著高于NH4NO3处理(P<0.05),且NH4+ N处理又显著高于NO3- N处理,但不同氮形态处理间侧根数量差异不显著。(3)NH4+ N处理下杉木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明显高于NO3- N和NH4NO3处理,但NO3- N和NH4NO3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4)NH4+ N处理下杉木叶片初始荧光强度低于NO3- N处理,而最大荧光强度、可变荧光强度和PSⅡ潜在活性却高于全硝氮和硝铵氮处理。上述结果表明,NH4+ N处理不仅有利于杉木幼苗侧根生长发育,且其叶片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较高的PSⅡ中心稳定性、光化学活性以及电子传递效率,从而更有利于植株生长。因此,从根系生长和光合特性来看,杉木幼苗对铵态氮具有偏好性。  相似文献   
192.
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林龄的杨树(Populus×Euramercana‘Neva’)、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人工混交林及相应的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其不同林龄人工林林下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1)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刺儿菜(Cirsium setosum)是滨海盐碱地人工林林下群落的优势种。(2)随着林分年龄(3年、7年、18年)的增加,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相应纯林Patrick指数及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Pielou指数均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7年生时丰富度、草本多样性、均匀度最高。(3)杨树刺槐混交提高了林下草本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就纯林而言,刺槐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同龄杨树。(4)随着林龄的增大,杨树刺槐混交林及其纯林林下土壤p H值逐渐降低,杨树刺槐纯林土壤含盐量先增后减,杨树×刺槐混交林土壤含盐量依次递减;杨树刺槐混交林及其纯林林下土壤全磷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杨树纯林及杨树×刺槐混交林全氮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刺槐纯林林下土壤全氮量呈连续增长的趋势;林龄间土壤p H、含盐量、全氮及全磷含量差异显著。(5)草本植物多样性相关指数与土壤含盐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3.
为阐明越冬期间始红蝽应对低温胁迫的耐寒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从生理生化水平探讨始红蝽成虫的耐寒能力,逐月测定了12月至翌年3月始红蝽低温驯化前后的过冷却点、低温存活率、LT_(50)以及始红蝽体内耐寒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越冬期间始红蝽自然种群过冷却点最低为(-14.01±0.53)℃,-5、-10℃驯化30min后的始红蝽过冷却点最低降至为(-19.32±0.86)℃、(-25.56±1.09)℃。0℃驯化30min后暴露于-5、-10、-15℃1h的最高存活率依次为100%、39.1%±8.6%、10%;始红蝽自然种群LT_(50)最低为-8.53℃,0℃驯化后降至-9.21℃。越冬期间雌雄始红蝽体内自由水/结合水比值和游离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12月达到最大值,雌雄分别为144.50±26.22和140.32±21.92,(15.81±0.10)mg/g和(15.47±0.01)mg/g;脂肪、海藻糖和甘油含量先上升后下降,2月达到最大值,雌雄脂肪含量分别为(16.33±0.48)mg/g和(13.15±1.32)mg/g,海藻糖含量分别为(11.98±0.01)mg/g和(10.88±0.02)mg/g,甘油含量分别为(14.74±0.01)mg/g和(15.06±0.03)mg/g。研究证明,低温驯化后始红蝽的过冷却点和LT_(50)明显降低,低温存活率显著提高,越冬期间始红蝽可通过调整体内抗逆物质含量以增强虫体耐寒能力。  相似文献   
194.
目的探索PTIP相关蛋白1(PTIP associated protein 1,PA1)在小鼠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定位。方法采用RTPCR、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A1在小鼠睾丸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及定位进行检测。结果 RT-PCR和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A1 m RNA在1w、2w、4w、8w、12w、18w和24w的小鼠睾丸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量在2w时达到最高峰,在小鼠性成熟(8w)以后,PA1的表达量趋于平稳。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A1在1w、2w、4w和8w小鼠睾丸各级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的胞核中均有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进一步确定PA1表达于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结论 PA1可能在维持生精细胞的正常分化及调节睾丸内分泌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5.
Wnt16属于非经典wnt信号途径上的一员,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表明wnt16与胚胎的血液发育和骨骼发育相关。为了阐明wnt16在造血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利用RT-PCR(逆转录PCR)扩增斑马鱼wnt16基因的ORF(开放阅读框)序列全长,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GS-P7/wnt16,测序正确后,用该表达载体免疫BALB/c雌鼠,进行DNA免疫,制备斑马鱼抗WNT16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通过DNA免疫制备的斑马鱼抗WNT16抗血清能特异性识别WNT16蛋白。斑马鱼WNT16抗体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6.
转录因子GATA1对正常红系细胞的分化起着关键作用,其缺失导致原成红细胞的凋亡,其过表达则能抑制红系细胞晚期的分化。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利用斑马鱼研究gata1基因在血液血管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通过反转录PCR(RT-PCR)扩增了斑马鱼gata1基因编码区序列,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AGGS-P7/gata1,采用质粒DNA免疫技术的方法免疫了BALB/c小鼠,制备了斑马鱼GATA1蛋白多克隆抗体。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AGGS-P7/gata1 DN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在免疫小鼠后所获得的抗血清抗体效价达1∶500。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表明,抗血清能特异型地识别GATA1蛋白。斑马鱼GATA1抗体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7.
陕西汉中地区黑熊的现状,分布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3年,作者在陕西省汉中林区采用三阶抽样设计调查并询访群众,求算每个所选择的最小样本单位(三级区)的方差,推算黑熊整体数量。根据黑熊数量将该地林区划分为3个密度区级:高密度区(0.03头/km ̄2以上),秦岭中山区;中密度区(0.01-0.029头/km ̄2),巴山中山区;低密度区(0.01头/km ̄2以下),秦巴低山丘陵区。全区有黑熊312头,平均密度0.035/km ̄2,遍布10县166个乡。分析了各地黑熊数量多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8.
为探讨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内移植途径介导肝脏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体外用NeoR基因或IL-2基因修饰小鼠正常胚胎肝细胞BNL CL.2,经脾内移植至正常同系小鼠体内(2×106/只),观察NeoR和IL-2基因在不同脏器的表达.结果发现脾内移植NeoR基因修饰的肝细胞后24h,即可通过RT-PCR在肝脏中检测出NeoR基因mRNA的表达,持续表达11周以上;此外,NeoR基因在脾脏中短暂表达(24h至1周),在肺组织中也有一过性表达(48~96h).脾内移植IL-2基因修饰的肝细胞后,肝脏中可检测到稳定表达的IL-2mRNA(24h至11周),外周血中维持一定水平(5~40pg/mL)的IL-2,能增强肝脏Kupffer细胞Ia抗原的表达及脾细胞的NK杀伤活性.提示基因修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后能定向分布至肝脏,并同化入肝组织中长期存活,有效地表达外源基因,可成为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9.
MHC的class基因,可分为经典的class I和非经典的classI,后者称class Ib。clss I与β/β T细胞相关在细胞表面高密度表达,class Ib在细胞表面弱表达,其功能尚不清楚,class Ib的基因区域中含有一个grc区域,grc基因的rcc,ft,dw-3三组基因组成。  相似文献   
200.
采摘现蕾、初开、萎蔫和脱落期月季花花瓣,纯化原生质体。利用Ca2 荧光指示剂Fura-2-AM,分别用SpexF212Fluorolog和数字分析系统,建立了植物细胞胞质自由Ca 浓度的测定技术。结果表明,月季花现蕾、初开、萎蔫和脱落时期,胞质Ca2 浓度分别为8、62、12和15nmol/L,花开放时刻,[Ca2 ]c有一个突然升高,然后又回到静息态。ACC1mmol/L处理,使[Ca2 ]c迅速增高,并促进花的开放。推测胞内静息态Ca2 浓度为8~15nmol/L,[Ca2 ]c改变控制着花的开放运动;但是衰老期[Ca2 ]c没有增加,可能由于衰老是一个缓慢过程,[Ca2 ]c增加只发生在衰老的启始阶段。IP33.6μmol/L处理原生质体,可降低[Ca2 ]c,钙通道阻塞剂La3 阻止这种降低,IP3可能作用于质膜上的Ca2 通道。因此,膜磷脂代谢在胞内钙稳态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