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分析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模型焦虑样行为和海马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00-220 g)分为两组(假手术(sham)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O)组,每组N=40),分别给予BCCAO或者假手术。造模4周后,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大鼠焦虑样行为;间接免疫荧光(Iba1和GFAP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测定海马CA1区胶质细胞激活和血清及海马区域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水平。结果:旷场实验结果表明相比sham组,BCCAO组总穿行距离、中央区穿行距离和停留时间明显增多(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BCCAO组开臂停留时间和访问次数明显增加(P<0.05),闭臂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另外,相比sham组,BCCAO组大鼠海马CA1区胶质细胞明显激活,海马以及血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海马区域而非血清ICAM-1和VCAM-1水平与CCH大鼠焦虑样行为(中央区和开臂的停留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海马区域ICAM-1和VCAM-1升高与CCH大鼠焦虑样行为显著相关,可能参与CCH慢性期焦虑样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α-生育酚对神经元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神经元细胞进行分组,分为:(1)正常对照组,(2)单纯氧自由基损伤组,(3)α-生育酚保护组。利用Fenton反应造成神经元细胞氧自由基损伤,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神经元JC-1染色结果,并检测各组神经元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结果(1)JC-1染色结果分析:α-生育酚保护组神经元线粒体功能强于单纯氧自由基损伤组。(2)SDH和CCO酶活性分析:α-生育酚保护组神经元SDH和CCO酶活性高于单纯氧自由基损伤组。结论α-生育酚可以有效对抗氧自由基对神经元线粒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73.
倪茂飞  刘睿  王志康  张静  苑浩达  徐溶 《生态学报》2022,42(7):2822-2833
内陆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在全球及区域碳循环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具有特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喀斯特河流DOM成分和来源空间格局却鲜有报道。以我国典型喀斯特河流-芙蓉江为对象,探索了光学参数(SUVA254、SUVA280、E2:E3、S290-350、BIX、FI、Frl和HIX)的空间变化及其相互耦合关系,并利用三维荧光矩阵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析了该河流DOM主要构成,同时分析了各光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芙蓉江标准化吸光系数(SUVA254和SUVA280)较低而E2:E3和S290-350值较高,说明汛期DOM同时受生物和水文过程影响。EEM-PARAFAC表明该喀斯特河流DOM包括3项主要成分,即C1(陆源腐殖质)、C2(色氨酸)和C3(络氨酸)。河流BIX和FI分别在(0.77-1.11)和(2.14-2.39)范围,表明生物内源是DOM的主要来源。Frl值(0.75-0.94)显示河流水体以新生DOM主导,而HIX值(0.14-0.79)阐明其腐殖化程度较低。光学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揭示了河流DOM成分、分子大小和来源具有一致的生态水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74.
<正>嗨!我是粉红椋鸟,一种夏候鸟。和大多数椋鸟一样,我们这种鸟呀,千什么都喜欢扎堆。每年春天,我和数以万计的小伙伴从欧洲和西亚飞往中国,赶在夏天来临的时候抵达新疆繁殖地。我喜欢中国,不只是因为这里有美丽的风景和美味的昆虫,还因为一个令人心动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75.
目的检测昆明市体检人群血清输血传播病毒,研究该地区第4和第5组群输血传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输血传播病毒,阳性样品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检测了224份血清,通过序列测定和比对确定了151份阳性样品,病毒感染率为67.41%(151/224),第4组群和第5组群分别检测到48份和79份,混合感染10份,两组群输血传播病毒流行率为21.43%(48/224)和35.27%(79/224),混合感染率为4.46%(10/224)。结论获得了昆明地区第4和第5组群输血传播病毒流行病学数据,为昆明地区输血传播病毒的预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6.
皖南次生马尾松林自然演替进程中的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在安徽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以恢复10、20~30和50 a以上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恢复时期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境因子等进行调查,探明马尾松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变化的动态格局及演替进程中土壤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进程,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Shannon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林冠层落叶树种优势度下降,常绿树种增加。(2)马尾松的径级分布在3个群落中均属单峰型,甜槠(Castanopsis eyrei)的径级分布则由L字型变为逆-J型,其他常绿灌木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3)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土壤全N和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pH值表现为下降趋势,土壤肥力随恢复进程而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77.
报道了天山山脉中部微孢衣属的3个种类,分别为被膜微孢衣(Acarospora molybdina)、疣微孢衣(Acarospora verruculosa)、戈壁微孢衣(Acarospora gobiensis)。其中被膜微孢衣为中国新记录种。该文对3种微孢衣属的地衣体和子囊盘的形态特征,以及子囊盘、子囊、子囊孢衣和侧丝等解剖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调查了哈尔滨中心城区杂草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旨在探索城市化背景下杂草对高度异质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哈尔滨中心城区共有杂草175种,隶属于38科128属;高比例的单属种及丰富的地理成分,反映了哈尔滨城区生境的高度异质化;2)森林和灌草丛空隙、废弃地以及道路缝隙是城市杂草的主要生存空间,城市生境的不稳定及异质化使得杂草生存空间缩小;3)可塑性高和生活史周期短的广布性杂草一般对高频度与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4)根据生境情况和适应特征,175种城市杂草可划分为广适型、阴湿型、中生型和耐践踏-刈割型4个种组。  相似文献   
79.
拉萨河流域亏组山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及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该文以拉萨河流域林周县卡孜乡亏组山为研究地点,对山体垂直样带(3900~5100 m)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域共设置了13个样带(每隔100 m设一个样带),每样带设置0.5 m×0.5 m的5个样方进行植被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植物群落进行排序和分类,运用冗余分析法(RDA)对群落及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山体植物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含7个群丛;影响区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其次是坡度;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分种盖度呈单峰关系,与总盖度、坡度、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为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山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镇达  陈茂彬 《微生物学报》2008,35(3):0358-0362
氯代硝基芳香烃是一类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有毒污染物。一株高效分解4-氯硝基苯的假单胞菌分离于4-氯硝基苯污染土壤, 可以完全降解4-氯硝基苯, 并以之为C源、N源生长。为阐明其降解4-氯硝基苯的代谢途径, 通过对以底物生长的降解菌的酶学分析, 检测到其还原降解的两个关键酶即初始酶硝基还原酶和苯环开环酶2-氨基-5-氯酚1, 6-双加氧酶的活性; 结合其它检测如培养液中降解产物分析、相关底物生长实验结果, 确定了其降解途径是通过部分还原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