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筛选在非生长条件下突变体酶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层平板筛选由定向进化方法产生的瑞氏木霉内切葡聚糖酶Ⅲ(EGⅢ)突变体库,根据水解圈在平权上形成的速度判断酶活高低。采用这种方法在不同的筛选条件下分别筛选得到了几株在低温或碱性条件下高活性的EGⅢ突变体。比色法测定的酶活性与平板筛选结果一致。该方法的建议将使通过定向进货方法改造现有蛋白质,获得具有新的优良性状的工业用酶的途径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2.
丙酮酸的酶法转化及乳酸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丙酮酸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有机酸,酶法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由于具有条件温和、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得率高的优点而成为目前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丙酮酸生产方法。常规的酶转化法是通过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转化为丙酮酸,但此酶需要MAD^ /NADP^ 作电子受体,NAD^ /NADP^ 价格昂贵,且不易重复使用,使乳酸脱氢酶不能广泛和大规模使用,乳酸氧化酶则克服了这一缺点,它不需要辅助因子即可催化乳酸,从而成为制备丙酮酸的理想的酶。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找到了数种能合成乳酸氧化酶的微生物,并对该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其研究成果为将这种有价值的酶源推向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层孔菌产漆酶的摇瓶最适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筛选到一株高产漆酶的层孔菌W-1,对其兴体产漆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适的碳源、氮源,并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的浓度。在最优化的培养条件下,培养7d后,W-1产生的漆酶活力可以达到7.1U/mL。采用补料的方法,可以得到大量的漆酶粗酶液。  相似文献   
44.
紫外辐射是导致皮肤光老化的主要因素。近年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已被大众所重视,探索预防光老化活性物质成为研究热点。海洋是人类巨大的生物资源和物质资源宝库,特殊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许多具备化妆品功效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综述阐述了皮肤光老化的外在表现及机制,总结了海洋多糖、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萜类化合物和类菌胞素氨基酸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皮肤光老化的保护机制,为其在光保护海洋功能化妆品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蛋白银染色等方法研究了海蜇胚胎发育和变态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 (1)海蜇自受精卵至原肠期阶段细胞均等分裂, 细胞间存在大量连接, 细胞形态相近, 未出现显著分化; (2)海蜇自早期浮浪游虫阶段, 其外胚层细胞开始出现空泡化, 至4触手螅状体阶段外胚层细胞空泡体积逐渐增大, 而内胚层细胞仅在4触手螅状体阶段才出现空泡化。伴随着外胚层细胞空泡化比例的增大, 杯状体和4触手螅状体阶段出现疑似凋亡小体结构; (3)刺细胞分化于早期浮浪游虫期的外胚层近中胶层区域, 而后逐渐向外转移, 至4触手螅状体阶段发育成熟并转移至表面; (4)纤毛形成于早期浮浪幼虫, 在杯状体阶段逐渐退化, 并于4触手螅状体阶段完全消失; (5)在海蜇早期发育各个阶段, 其内部均发现大量着色较深的卵黄体, 且在浮浪游虫阶段首次发现了海蜇外层细胞主动吞噬细菌现象, 表明海蜇早期发育营养来自内源性和外源性两部分。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刺胞动物早期发育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进入西藏大学学习一年的内地汉族学生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肺活量、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为促进高原习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于2016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检测入藏1年后的西藏大学2015级的121名汉族学生血压、肺功能、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相关生理指标,以同年入学的147名世居藏族学生作为对照;同时于2017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再次检测汉族学生寒假回内地返藏后的上述生理指标。结果:与藏族学生相比,在西藏学习一年的内地汉族学生的肺活量、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无显著差异,但血压和心率明显升高(P<0.05);汉族学生在寒假期间回内地返藏后用力肺活量(FVC)和血压较入藏1年后的数据显著增高(P<0.05)。结论:平原汉族学生在高原居住第2年所检测的高原习服相关生理指标肺活量、血氧饱和度等与世居藏族学生无显著差异;然而假期平原生活引起的脱习服使汉族学生再次进入高原后引起FVC和血压的调节性反应。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我们实验室已成功地利用细胞核体外组装的实验模式,将多种生物的DNA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实现了非细胞体系核装配。但亲缘关系最远的原核生物的染色体DNA是否也能在此真核体系中进行核装配一直没有报道。我们以大肠杆菌染色体DNA为材料,研究了它诱导的非细胞体系核装置。在光镜与电镜水平观察了核装配的过程。显微分光光度计扫描显示DNA片段在核装配过程中经历了凝集-去凝集的变化。证明大肠杆菌染色体DNA也  相似文献   
48.
筛选到一株高产漆酶的层孔菌W-1 ,对其液体产漆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 ,确定了最适的碳源、氮源 ,并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的浓度。在最优化的培养条件下 ,培养 7d后 ,W-1产生的漆酶活力可以达到 7.1U/mL。采用补料的方法 ,可以得到大量的漆酶粗酶液。  相似文献   
49.
IκB激酶-α(IKKα)的功能与淋巴形成和乳腺发育相关,在乳腺肿瘤中观察到IKKα蛋白的过量表达.应用小鼠受精卵卵周隙注射慢病毒载体的方式,建立IKKα基因RNAi转基因小鼠模型,为在体内研究IKKα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创造条件.实验构建了针对IKKα基因RNAi(剔降)的慢病毒载体,并将载体导入小鼠受精卵卵周隙,获得携带该载体的转基因小鼠模型,经PCR鉴定首建鼠阳性率为15%.转基因小鼠外周血细胞IKKα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初步表型观察分析,IKKα基因RNAi小鼠发育正常,进一步的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50.
周志峰  王明霞  袁玲  黄建国 《生态学报》2016,36(10):2842-2850
以南北方不同生境下的10株外生菌根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铝对不同菌根真菌的生物量、有机酸分泌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抗铝性强的优良菌株,并探讨其抗铝机理。结果表明:外生菌根真菌Sl 08抗铝性最强;Pt 715、Ld 03、Bo 11、Sl 01、Bo 15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耐铝性;Sl 14、Gc 99、Cg 04抗铝性较差;Sg 11抗铝性最差。来自南方酸性森林土壤的菌株总体抗铝性强于来自北方石灰性土壤的菌株,这表明外生菌根真菌的铝耐受能力与其原始生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外生菌根真菌能分泌多种有机酸,且不同菌株分泌的有机酸种类不同。其中,受铝胁迫分泌量增加最多的是草酸。研究中,铝胁迫能增加大多数铝抗性菌株的草酸分泌量,其中铝抗性最强的Sl 08表现最为明显。但铝胁迫并没有促进具备一定铝抗性的Bo 11和Sl 01草酸的分泌量,同时在铝敏感的菌株中均观察到了草酸分泌量的增加。这表明分泌草酸可能并不是外生菌根真菌抵抗铝毒的唯一途径。对各菌株铝胁迫下对氮,磷及钾的吸收研究表明,除铝敏感菌株Sl 14外,铝胁迫均能促进各供试菌株对氮,磷或钾的吸收。综上,在一定铝浓度下,一些外生菌根真菌可通过增加草酸分泌来抵御铝毒。此外,铝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还可通过调控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来抵抗铝毒,即通过增加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来增强其在铝胁迫下的生存能力,这可能是其抵御铝胁迫的应激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