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更正     
易国栋 《动物学杂志》2005,40(5):113-113
  相似文献   
142.
普通对巢位具有选择性,利用树种共7种,利用率不同,利用树洞类型有两种,啄洞利用率高,结洞低。洞口朝向在西至西偏北45°方向的树洞利用率最低,其它方向差异不大。洞口处树的直径、洞口纵径、洞内径、洞深和洞周围10m范围,树的密度5个巢位变量在利用和未利用树洞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洞口横径,洞口处树干与垂直方向夹角和洞口方向90°角10m范围树的密度差异显著(P<005),其余变量差异不显著(P>005)。23巢平均窝卵数778±095,孵化率8994%,出飞率9627%。30个巢中成功巢和失败巢的11个巢位特征比较发现,洞高和洞口方向90°角10m范围内树的密度差异极显著,洞口纵径和洞口横径差异显著,其余变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3.
东方田鼠感染血清免疫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东方田鼠 (Microtusfortis ,Mf)对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japonicum ,Sj)感染具有抗性 .为探讨Mf感染Sj后是否产生针对虫体某些特异抗原分子的免疫应答 ,用Mf感染血清对Sj成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 .经初筛和复筛 ,共筛选出 12个阳性克隆 .这些阳性克隆经辅助噬菌体自动剪切后PCR扩增显示 ,插入的SjcDNA片段大小在 3 0 0bp至 1 8kb之间 ,其中 1 8kb片段 5个 ,1kb片段 1个 ,3 0 0bp片段6个 .经DNA测序分析 ,鉴定出 3个未曾报道过的Sj新基因 ,分别命名为Sj Mf1、Sj Mf2和Sj胞质氨基肽酶 ,并在GenBank登记注册 .结果说明 ,Mf感染血清可识别Sj的特异性抗原分子 ,这些抗原分子的免疫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内毒素血症诱发的大鼠急性肝功能损伤的影响及其与凋亡机制的关系。 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C组)、内毒素血症组(M组)和内毒素血症+hUC-MSCs治疗组(M+cells组),每组6只。大鼠腹腔注射5 mg/kg脂多糖(LPS)诱导内毒素血症模型,并经尾静脉注射含20×106个hUC- MSCs。4 h时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ELISA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HE常规染色鉴定肝脏组织病理,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抗凋亡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即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选用pearson。 结果(1)C组AST、ALT、TNF-α和IL-6浓度分别为(74.66±6.39)U/ L、(40.07±6.07)U/ L、(37.74±3.08)ng/L和(0.42±0.07)ng/L;与M组比较(310.75±9.13)U/L、(107.04±10.04)U/ L、(160.32±4.88)ng/L和(0.90±0.09)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M组AST、ALT、TNF-α、IL-6浓度分别为(310.75±9.13)U/L、(107.04±10.04)U/ L、(160.32±4.88)ng/ L和(0.90±0.09)ng/L,与M+cells组比较(204.49±15.36)U/L、(71.24± 7.34)U/ L、(117.61±9.37)ng/ L和(0.60±0.10)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2)C组大鼠肝细胞形态正常,可见肝小叶结构清晰,肝汇管区无炎性细胞浸润,M组大鼠肝小叶散在点状坏死肝细胞伴炎性浸润,肝细胞间隙散布增生的Kuffer细胞,M+cells组大鼠肝小叶炎性细胞浸润及肝细胞间隙Kuffer细胞浸润改善。(3)与C组比较,M组大鼠肝脏组织JUN、ASK1和Bax蛋白表达均增高(P均 < 0.05),Bcl-2蛋白表达降低(P < 0.05);与M组比较,M+cells组大鼠肝脏组织JUN、ASK1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均 < 0.05),Bcl-2蛋白增加(P < 0.05)。(4)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大鼠血清ALT、AST与TNF-a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580、0.9865,P均< 0.05),大鼠血清ALT、AST与IL-6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892、0.9630,P均 < 0.05),大鼠血清ALT、AST分别与BAX、ASK1、JNK指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993、0.9851、0.7901、0.9864、0.9557、0.7128,P均 < 0.05),大鼠血清ALT、AST分别与BCL-2指数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824、-0.9338,P均 < 0.05),大鼠血清TNF-α分别与BAX、ASK1、JNK指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466、0.8958、0.6025,P均< 0.05),大鼠血清TNF-α与BCL-2指数呈负相关(r = -0.6025,P均 < 0.05),大鼠血清IL-6分别与BAX、ASK1、JNK指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941、0.9997、0.8679,P均< 0.05),大鼠血清IL-6与BCL-2指数呈负相关(r = -0.8078,P均 < 0.05)。 结论hUC-MSCs具有减轻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肝功能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脏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45.
报道一种可以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显示铁还原酶活性的细胞化学方法。其化学原理是:当铁还原酶将铁氰化钾还原为亚铁氰化钾时,亚铁氰化钾与铜离子迅速结合生成浅棕色不溶于水的电子致密沉淀。为了便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酶反应的结果,可用硫化物-银放大法将暗淡的棕色沉淀转化为强反差的黑色银沉淀。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专一性。在电子显微镜下,酶反应产物呈微细的颗粒覆盖在质膜上,这与其他研究者用生物化学方法获得的铁还原酶位于质膜上的观点是一致的。用该方法定位铁还原酶比以前报道的普鲁士蓝法要更为精确,后一种方法反应产物较粗并且沉积在质膜与细胞壁之间。此外,在本法中酶反应基质的pH为6.6,更接近铁还原酶的生理pH(5.5~6 .5),而普鲁士蓝反应液的pH仅为3。  相似文献   
146.
作者用改良的Bronstein法分离纯化大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核,建立了粘膜上皮细胞核、染色质和RNA聚合酶体外转录系统,并对它们的转录活性和某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提示肝素可提高细胞核、染色质的转录活性,抑制分离的可溶性RNA聚合酶活性。鹅膏蕈碱可抑制核和染色质转录活性。精胺在低浓度(<10mmol/L)对RNA聚合酶有加强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表明上述系统适用于转录调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7.
甘薯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3份甘薯属不同倍性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目与材料倍性无明显相关性;二倍体或四倍体野生种的种间酶谱差异显著;六倍体野生种不同株系间以及六倍体栽培种甘薯的不同品种间酶谱差异较小;但栽培种甘薯与六倍体野生种I.trifida(6x)、四倍体野生种I.littoralis(4x)以及二倍体野生种I.trifida(2x)的酶谱有4条明显共同标记带,表明其间有一定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8.
火烧对马尾松林土壤酶活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第  林威  王玉哲  姜婧  方熊  易志刚 《生态学报》2018,38(15):5374-5382
土壤酶参与土壤有机质矿化过程,林火能通过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来改变土壤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过程。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烧会使土壤有机碳组分发生变化,研究火烧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对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中亚热带典型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火烧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火烧后一年0—10 cm土层土壤p H值明显升高(P0.05),土壤总碳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全氮含量平均降低17.5%(P0.05)。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2)相比对照,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0—10 cm土层显著降低(P0.05),土壤酚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火烧后一年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颗粒性有机碳、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26.4%、30.9%和2.69%,但无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两个土层土壤不稳定有机碳含量和粘粒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9.
DEN诱发大鼠肝癌的细胞核RNA体外转录合成显著增强,染色质结合型和游离型RNA聚合酶Ⅰ和Ⅱ活性均高于正常肝细胞,而结合型酶Ⅰ和Ⅱ的活性几乎各占总活性的50%(正常肝细胞结合型酶Ⅰ约占70%),表明Ⅱ类基因的转录增强更明显。肝癌细胞核中转录活性RNA聚合酶Ⅱ的分子数为正常肝细胞核的1.8倍,同时RNA聚合酶Ⅰ和Ⅱ催化转录的延长速度为正常肝细胞核的1.3和2.2倍。结果表明,肿瘤细胞不仅有较多的活性RNA聚合酶分子,而且催化转录(延长)的速率也增高。  相似文献   
150.
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补充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硒是人体必需的、只能外源性补充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缺硒可以导致癌症和多种疾病。本文阐述了硒的抗肿瘤、防衰老、抗氧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概述了硒补充剂的研究现状,进而对硒补充剂的开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