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L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粱和甘蓝型油菜叶片为材料,用十二烷基磺酸锂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LDS-PAGE)检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结果表明,LDS-PAGE的酶带条数比非变性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明显增加,分辨率大大提高,上样量少,胶片易保存;比复性电泳(G-PAGE)的步骤简单,电泳后无需除去LDS即可直接按常规活性染色方法染色。 相似文献
2.
采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作为遗传标记,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及野外居群调查等工作,对东北地区野豌豆属植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分子资料基本上同形态学、细胞学以得比较一致的结果,对一些在分类上有争议的类群提出了处理意见,并推测了该属内一些多倍体的起源方式。 相似文献
3.
4.
5.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中国白兔、新西兰兔、獭兔血清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兔在血清中的过氧化物酶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利用过氧化物酶的区别对兔种进行分类鉴定。本方法可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动物分类鉴定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以母本平邑甜茶1株、父本扎矮山定子1株、皱叶矮生型株系(F1)6株及其自然授粉后代实生苗(F2)15株为试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异同。结果表明:皱叶矮生型株系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共有10条酶带,R f值范围0.18~0.90,各植株间的酶带数量基本一致,只有强弱不同,与平邑甜茶酶谱的差异也很小。在皱叶矮生型株系的后代实生苗叶片中,除15 a单株有16条酶带外,其他实生苗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约有10条酶带,但株间差异明显,R f值范围0.18~0.84。不同树龄平邑甜茶叶片的酶谱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芒果属17个种群近缘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并根据酶谱分布及酶谱特征,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异(同)地种间、不同器官酶谱数目、酶含量、迁移率(Rf)、酶活性及分布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作为芒果属种间亲缘关系的生化遗传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和等电聚焦技术,对棉属(Gossypium)A基因组2个二倍体种、D基因组10个二倍体野生种和四倍体2(AD)基因组的3个种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种间酶谱关系符合形态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研究结果,但G.gossypioides,G.thurberi和G.trilobum的酶谱与D基因组其他种有较大差异却与A基因组相似。由二倍体种酶液组成的体外人工混合体与自然四倍体的比较分析表明,四倍体棉种G.darwinii,G.barbadense和G.hirsutum是A基因组和D基因组的异质组合,G.raimondii而不是G.thurberi或G.trilobum为四倍体种祖先基因组的最可能的D亚基因组供体。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为棉属种间亲缘关系和四倍体起源的研究提供生化遗传依据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胡桃属十种植物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胡桃属Juglans L.10种植物80份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共出现16种酶谱。 种内酶谱多态,但酶带间的差异小于种间酶带差异。用“酶谱距离” 及特异酶带可将10个种分成4组,与胡桃属分类基本吻合。 黑核桃组的酶带最多。胡桃楸次之,核桃及灰核桃最少。根据同工酶的产生与进化的关系,可认为黑核桃与胡桃楸比核桃、灰核桃进化。胡桃属内平均“酶谱距离”为0.52,推测该属应发生在晚白垩纪到古新世。 相似文献
11.
九种绢蒿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9种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出现了57条酶带,且种间带数有所不同,最多的为沙湾绢蒿S.sawanense有9条酶带,最少的为新疆绢蒿S.kasschgaricum只有4条酶带.每种植物的POD大致可分为A,B两区,其中酶带数量较多,活性较强,分布较为集中的是B区,表明各供试植物在酶谱特征以及种间相似程度上均有明显差异,并根据电泳显示的不同种条带分布,绘出了酶谱类型图及聚类图,且聚类结果与现行的分类结果有一定出入. 相似文献
12.
13.
灵芝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灵芝属(GanodermaKarst.)9株灵芝进行品系间鉴定,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9个菌株(16 d)中共检测到40条酶带,各个菌株分别具有3至6条酶带,9个菌株共有4种酶谱类型。在相异系数为0.62时所有供试菌株归为1个群,在相异系数为0.81时,把9个菌株分为5个群。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方法可有效应用于灵芝属真菌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16.
采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nrDNA ITS)序列比较分析了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关系,首次报道了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Xushu18’)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DOM),I.cordatotriloba(MEX),I.nil(PER),I.nil(JPN),I.hederacea Jacq.(USA),I.hederacea Jacq.(HK)和种间杂交种67-1(I.batatas‘Xushu18’×I.hederacea Jacq.)及回交种(67-1×I.batatas‘Xushu18’)的nrDNA ITS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nrDNA ITS序列长度为570~600bp。其中,ITS1序列为185~209 bp,GC含量为53.11%~61.83%;ITS2序列为214~226 bp,GC含量为61.21%~72.89%;5.8S序列均为165 bp,GC含量为54.55%~55.76%。此外,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ITS序列信息位点均集中在ITS1和ITS2区;与其他甘薯属植物相比,I.wrightii ITS2的末端缺失了6~8个碱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栽培种甘薯‘徐薯18’(I.batatas‘Xushu18’)和野生种I.triloba、I.cordatotriloba、I.lacunosa、I.trifida的亲缘关系较近,与I.wrightii、I.pes-tigridis、I.grandifolia、I.nil、I.hederacea Jacq.、I.purpurea的亲缘关系较远;杂交后代与栽培种甘薯‘徐薯18’(I.batatas‘Xushu18’)亲缘关系较近,与野生种父本I.hederacea Jacq.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7.
18.
19.
毛木耳种质资源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毛木耳56个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6份材料有一定的遗传变异,共检测到迁移率不同的10条谱带,各菌株分别具有1~6条酶带,共有26种酶谱类型。菌株被分成了8大群:第一群包括黄耳zh等34个菌株;第二群包括白背木耳等8个菌株;第三、第四群分别为黑木耳和915两个单独的菌株;第五群包括99等4个菌株;第六群包括43等4个菌株;第七群包括50385和AP067两个菌株;第八群包括小上3和杂交34两个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技术是鉴别种及品种以下菌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