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51.
本文利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实验林场的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了秦岭北麓典型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3162株,木本植物有42种,隶属于25科36属。群落属的区系类型主要为温带成分,占总数的44.4%,热带成分次之。群落优势树种明显,重要值前3位的树种分别为栓皮栎、油松、槲栎,其重要值之和为64.7%。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7.58 cm。所有个体以及乔木层优势种径级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中等径级个体较多。群落结构稳定,但群落更新不良,种群有衰退的趋势。样地不同样方间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异较大,均值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和地形解释了群落分布42.4%的变异。海拔和土壤速效钾对群落分布有显著影响。海拔、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影响栓皮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栓皮栎种群较强的适应性使其在低养分环境占主导地位,但也限制了群落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52.
宣化葡萄,粒大而皮薄,肉多而甘,久已驰名全国,为国内外市场所赏识。研究其来源,无明文记载,据当地农民之传说,系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由大宛带来之品种。若就其形态上来鉴定,亦与小亚细亚之品种很相似,因之可确认,宣化葡萄,系欧洲系统,经过在中国长时期的栽培,而变成了现在的类型。宣化  相似文献   
753.
为了探明我国东北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地表葬甲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异特征,在胜山、丰林、凉水和长白山的4个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通过布置900个陷阱调查了36 hm2范围内的地表葬甲群落基本特征。基于群落物种数量、个体数量和总体长,分析了地表葬甲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1)东北阔叶红松林区域物种库包含12个葬甲物种,密度为0.018只/m2,总平均体长达0.32 mm/m2。北方花葬甲(Nicrophorus tenuipes)是东北阔叶红松林内的广布物种,黑葬甲(Nicrophorus concolor)等五个物种具有明显的生境偏好,仅存在于单个局域物种库内。(2)物种数量、个体数量和总体长在胜山、丰林、凉水和长白山样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纬度较低的局域物种库(凉水、长白山)可维持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纬度最高的局域物种库(胜山)维持较低的物种多样性。(3)地表葬甲群落在胜山和丰林样地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凉水和长白山样地则不显著。(4)葬甲群落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长白山样地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754.
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两栖动物作为衡量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脊椎动物中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两栖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检索2003–2021年文献,提取并整合关键词。首先分析了当代人类活动中的人为噪音、夜间人造光、路杀等3个因子对两栖动物的影响,发现人为噪音导致两栖动物的鸣叫行为发生改变,并且干扰两栖动物的繁殖行为,夜间人造光降低了两栖动物的生长速度,减少了行为活动时间,路杀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其次归纳相应的缓解措施,提出改进意见,如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安装隔音屏障以缓冲噪音;控制两栖动物密集区的光照强度;建造两栖动物通道等。最后对今后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影响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应加强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影响的研究,努力减小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55.
在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指引和鼓舞下为加速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化做贡献莽克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学会,成立于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的购年代,这使我们自它诞生之日起即充分认识到它的使命之一应是尽力...  相似文献   
756.
757.
1970年左右即开始了植物基因工程的准备工作——改造Ti质粒为转化外源基因载体——至今已经十五载。这期间由于双元型或整合型Ti质粒载体系统的成功,并相继出现:PEG和/或电激法、微量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以及基因枪等的直接转化法。利用病毒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日趋成熟的植物组培及植物体再生技术,植物基因工程进展的确令人惊叹。1983年以来,一批抗病毒、抗除草剂、抗虫、保鲜的转基因植物出现了,其中不少已进入大  相似文献   
758.
759.
迈向廿一世纪的生物工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760.
cry3A和vhb基因在转基因马铃薯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构建了含cry3A和cry3A+vhb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Cry3A和pBC3Vhb,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了马铃薯.对转化再生植株进行PCR和DNA印迹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且连续三代无性繁殖后转基因仍存在.ELISA分析表明cry3A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了高效表达,在单转cry3A植株中最高表达量达0.1%,转cry3A与vhb双基因株系中为0.065%.水涝试验显示,转双基因且vhb mRNA的RT-PCR呈阳性的马铃薯植株,对低氧胁迫有较好的耐受性,表明获得的上述转双基因马铃薯株系可能会具有很好的抗虫和耐涝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