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厚斌  时开网  姚平 《生物磁学》2010,(12):2250-2252,2255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alpha(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22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HIF-1α、VEGF和FGF蛋白的表达,分析HIF-1α与VEGF、FGF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HIF-1α、VEGF和FG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胰腺癌周组织(P〈0.01),HIF-1α与VEGF、FGF之间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HIF-1α的表达与胰腺癌的TNM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VEGF和FGF的表达与胰腺癌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HIF-1α可以上调VEGF和FGF的表达,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上颌窦是位于鼻腔周围最大的骨质腔,由于其所处位置及结构的特殊性,相比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更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炎症反应,因此上颌窦炎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之一。通过对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的观察,发现该墓地中有40.5%的个体上颌窦内出现骨形态的改变,以穗状骨片为主。女性上颌窦炎出现率远高于男性,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男性上颌窦炎左侧出现率高于右侧,女性右侧高于左侧。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划分,从未成年期到中年期上颌窦炎的出现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检验,发现上颌窦炎与年龄之间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在患有上颌窦炎的个体中,有66.7%的个体都出现了牙周病,一半以上的个体出现了龋齿。这似乎预示着上颌窦炎与牙齿疾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张掖黑水国遗址汉代人群上颌窦炎的高出现率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包括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空气污染、牙齿疾病以及病原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63.
本文通过张掖西城驿遗址文化层沉积物及现代表土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分辨率碳化植物种子14C 测年和最新考古发掘资料,揭示了西城驿遗址4200-3500 BP cal期间人类活动特征,佐证了不同文化阶段人类冶金活动强度变化。Rb/Sr比值、磁化率和重金属元素(Cu、Zn、Pb、As、Ni)含量变化过程显示,西城驿地区4200-4000 BP cal马厂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增强,冶金活动开始出现;4000-3700 BP cal西城驿文化时期出现了冶金高峰期;四坝文化时期(3700-3500 BP cal)冶金活动强度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64.
靳海龙  王雪玉  时广利  丁香彧  韩毅 《生物磁学》2011,(24):4873-4876,4882
目的:研究血清P53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血清中的癌胚抗原、角质蛋白21-1以指导对临床上肺癌复发和转移的分析,用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正常组30例,肺良性疾病组10例,肺癌组45例,肺癌全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术后10、30、60和90天时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23例肺癌病例于手术后120天,15例病例于手术后180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肺良性疾病组分别于手术前1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正常组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53抗体和角质蛋白21-1,采用荧光酶标免疫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结果:血清P53抗体、CYFRA21-1和CEA在正常人组、良性疾病组、肺癌组术前阳性率的比较三种肿瘤标志物阳性率经X2检验,在肺癌组分别与正常人组和良性病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病例组和正常人组之间无显著行差异(P〉0.05)。并与手术后复发与转移相关。结论:联合检测癌胚抗原、角质蛋白21-1及血清P53抗体水平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手术前后动态测定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和角质蛋白21-1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判断疗效,监测预后和指导肺癌术后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RIP3(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在淋巴瘤患者病理组织中是否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并初步观察RIP3的表达是否与淋巴瘤病理恶性度相关。方法:(1)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8例淋巴瘤和非肿瘤侵润淋巴结病理组织中RIP3表达,并观察RIP3亚细胞定位。结果:(1)RIP3在淋巴瘤患者病理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亚细胞定位主要在细胞核,在细胞质中相对弱表达。(2)RIP3表达与淋巴瘤病理恶性度可能存在相关性。结论:RIP3在淋巴瘤患者病理组织中存在阳性表达,为研究RIP3是否与淋巴瘤的发病、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66.
DNA甲基化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之一,DNA甲基化对基因的表达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随着高通量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DNA甲基化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也成为DNA甲基化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热点.对生物信息学在DNA甲基化状态的预测、CpG岛不易被甲基化的机制研究、探索DNA甲基化同其他表观遗传学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DNA异常甲基化同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脏的核受体基因:肝脏x受体a(liver Xreceptor a,LXRα)、法尼醇受体(famesoid Xreceptor,FXR)、人类固醇异生物受体(steroid xenobiotic receptor,SXR)及肝受体同类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1,LRH-1)的蛋白表达,探讨胆固醇结石病的发病机理.方法:23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石组),12例无胆石症的胆囊息肉患者为对照(对照组).测定胆石胆固醇成分和胆汁脂类成分(胆固醇、磷脂和胆汁酸),并计算胆汁总脂和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Western-Blot法测定肝脏LRH-1、FXR、SXR及LXRa基因的蛋白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胆汁胆固醇摩尔百分比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0.01;胆汁总脂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胆汁中胆汁酸和磷脂成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LRH-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0.88±0.05vs 0.69±0.03),P<0.05,LXRa、FXR和SXR表达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肝脏LRH-1的蛋白表达增高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8.
报道散斑壳属的2个新种:寄生于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针叶的灰散斑壳Lophodermium griseum和生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叶片上的江南散斑壳L. jiangnanense。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69.
大麦优异种质农艺性状鉴定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年5点综合鉴定和评价的基础上,对194份优异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进行分析;根据稳定性参数a和b,筛选出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稳定型矮秆种质11份、早熟种质15份、大粒种质10份.  相似文献   
70.
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引起的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给我国养鸭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养鸭业的发展。而目前N-GPV的毒力关键基因位点尚不清楚。本研究将N-GPV(SD株)在SPF鸭胚上进行多次传代,对SD株F10、F20、F30、F40和F5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选择F50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F50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与喙长有明显差异,但F50感染组无典型临床症状,表明SD-F50的致病性明显降低;F50与F5序列分析显示,5’和3’的反向重复末端(ITR)中均有4个碱基突变和2个碱基插入,且突变位置相对应;在非结构蛋白Rep中有1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结构蛋白VP中共有2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综上所述,N-GPV SD株经过鸭胚连续传代后出现了毒力下降,并且病毒基因组序列也出现了规律性变化,这些突变位点可能是影响N-GPV毒力的关键位点,为N-GPV毒力关键位点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